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經疏▪P8

  ..續本文上一頁果,日月與光明,

  非異非不異,海水起波浪,七識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此明見二分,非異、非不異;藏識轉識,亦非異、非不異也。青赤諸色,眼識所緣境也;珂貝等聲,耳識所緣境也;乳蜜鹹淡諸味,舌識所緣境也;華有色香,果有香味,觸目鼻舌身識等所緣境也,日月光明,亦眼識所緣境也。此等六塵,皆是唯識所現,故非異。

  阿賴耶所現,而沒各有差別,故非不異也。

  六識所現。

  又即以此喻藏識轉識者,如青赤不同,而同是色;乳蜜不同,而同是味;華果不同,而同在樹;光明日月不同,而不相離。可譬諸識不同,而同由藏識所起也。由藏識起,故非異。如種種波浪皆是海水也。眼識非耳識等,故非不異。如海上波浪,此波非彼波也。又波浪必與海水俱,不能離海;轉識必與藏識心俱,不能離心。亦如光明必與日月俱,不能離于日月,故雲:「亦如是」也。

  譬如海水變,種種波浪轉,七識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謂波藏識處,種種諸識轉。

  謂七識波浪,生于藏識海中。

  謂以彼意識,思惟諸相義,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

  諸相由和合而生,由意識、思惟、計執而成,皆是能壞。而諸識之根性不壞,譬如大海,風靜浪定,水性不變,覓波浪之相,了不可得,故曰:「無相亦無相。」

  譬如海波浪,是則無差別,諸識心如是,異亦不可得。

  七識與八識,如海水與波浪,其性無差別,所謂:非異、非不異也。

  心名采集業,意名廣采集,諸識識所識,現等境說五。

  心指第八識能受熏持種,爲生死主,故名「采集業」。第七意識以偏執我法,收納一切種子業相于藏識中,故名「廣采集」。諸識指第六識能起分別,前五識則能現諸塵境。

  爾時大慧菩薩以偈問曰:

  青赤諸色像,衆生發諸識,如浪種種法,雲何唯願說。

  大慧聞前世尊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心境皆空。今聞說心名采集業等,遂疑世尊句語相違。故以心境皆有爲難,意謂既雲青赤等六塵境界,風起七識波浪,是境實有也。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青赤諸雜色,波浪悉無有;采集業說心,

  開悟諸凡夫,彼業悉無有。自心所攝離,

  所攝無所攝,與彼波浪同。受用建立身,

  是衆生現識。

  唐雲:身資財安住,衆生識所現。

  于彼現諸業,譬如水波浪。

  謂能發識之青赤諸識,所發識之于海波浪,悉本無有實法。而雲「采集業說心」者,不過爲開悟凡夫耳,被所采集之業悉亦無有,但是自心妄生攝取,而取攝所取,其性本離。譬如翳目所取空華,本無有也。所攝既無所攝,則能攝亦無能攝,故與彼波浪同,全即是水,非別有波浪也。只今所受之資財,所建立安住之身器,皆是衆生現識所現,而凡愚不了唯識現故,計執爲有,實則無相亦無相也。

  爾時大慧菩薩複說偈言:

  大海波浪性,鼓躍可分別,藏與業如是,何故不覺知。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凡夫無智慧,藏識如巨海,業相由波浪,依彼譬類通。

  爾時大慧菩薩複說偈言:

  日出光等照,下中上衆生,如來照世間,

  爲愚說真實,已分部諸法,何故不說實?

  此疑佛說法不平等也。謂如來既如日照世間,應爲愚夫說真實法,何故分叁乘諸法,而不但(單)說一乘真實法耶。

  伽陀曰:「阿陀那識甚深細,習氣種子成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若說真實者,彼心無真實。

  心指阿賴耶。

  譬如海波浪,鏡中像及夢,一切俱時現,

  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業轉生,

  識者識所識,意者意謂然,五則以顯現,

  無有定次第。譬如工畫師,及與畫弟子,

  布彩圖衆形,我說亦如是。彩色本無文,

  非筆亦非素,爲悅衆生故,绮錯繪衆像。

  謂如來應機說法,因衆生心不實,則說實反滋疑不信,故先假以顯實耳。故下偈雲:「所說非所應,于彼爲非說,識者識所識,謂能識及所識。」意指第七識執我自以爲然,五識則對現五塵,互相因果,無有次第。如畫師畫像,弟子填彩,因形而施,本非實法。喻叁乘但隨順衆生根器而說,種種譬喻爲悅衆生,使起信修行耳。

  言說別施行。

  說叁乘方便。

  真實

  指佛性。

  離名字。

  分別應初業。

  以應初機。

  修行示真實,

  真實自悟處。

  佛性真實須自己證悟。

  覺想所覺離。

  自悟之處,非覺想所能至,能所皆離。所謂:「以思惟心測度如來境界,如以螢火燒須彌山,終不能著也。」

  此爲佛子說,愚者廣分別,種種皆如幻。

  愚人所分別者皆幻境也。

  雖現無真實。

  乃由八識所現而無真實。

  如是種種說。

  欲破愚人幻心,故隨順施行,作種種說法。

  隨事別施設,所說非所應,于彼爲非說。

  說了不懂,等于白說。

  彼彼諸病人,良醫隨處方,如來爲衆生,隨心應量說。

  根器不同,容量亦異。

  妄想非境界。

  如空中華。

  聲聞亦非分。

  非分者,無分懂得。

  哀愍者所說。

  爲哀愍衆生,而說種種法。

  自覺之境界。

  佛性境界。

  端身正坐,跏趺坐亦可,不跏趺坐亦可,兩眼半合,心中想著法界體性智。生來就是智。智與識是兩樣,不是一樣。不是忽而智忽而識。識作主就有生死,智作主將識轉爲智,就沒有生死。

  用前五識向內轉第六識,六識轉七識,七識轉八識,八識轉九識,九識的境界,是白淨一無所有。到此時思想不可停止,再向一無所有那裏繼續下去,九識一破,當下就可以看見法界體性智。法界體性智是普遍體,光明遍照,將阿賴耶識轉爲大圓鏡智,末那識轉爲平等性智,第六識轉爲妙觀察智,前五識轉爲成所作智。從前阿賴耶識作主,我們就有生死,譬如亂世;現在法界體性智作主,我們就沒有生死,譬如世界太平。法界體性智,譬如國家;大圓鏡智,譬如總攬機關及組織;平等性智及妙觀察智,譬如被總攬表現人;妙觀察智及成所作智,譬如獨立人。法界體性智,是遍滿虛空,無所不在,名法性土,譬如大陽一樣;大圓鏡智,是我們的思想,無所不有,周圍無際,名自受用土;平等性智,是我們起一個思想,名他受用土;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是隨思想的變化,名變化土。法界體性智,名法身,即自性身;大圓鏡智,名自報身,即自受用身,是不起思想;平等性智,名他報身,即他受用身,是起思想。自報身、他報身,總名報身;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名應身,即變化身。法身,是如如不動,絕對的,叫做真如;報身,即應身,指思想不起,起,隨思想變化,叫做本身人格。

  真如此念,是有知有覺,即法界體性智;無始無終無念,是無知無覺,即庵末羅識。法界體性智,是普遍十方。真如無爲法,分叁種,選擇生滅滅己,寂滅是無爲;非選擇生滅,寂滅是無爲;遍滿虛空,滅寂是無爲。

  第八識,外七識、六識、五識四種,指外面的環境,由見聞覺知,印相在第八識裏面。內七識、六識、五識,由印相在八識裏面的見聞覺知發揮出來。八識、七識、六識、前五識,是過去現在未來,循環往來的。證真如以後,見聞覺知,第七識、六識、五識爲主觀的我,由見聞覺知,前五識、六識、七識眼見得來的,思想得來的。客觀的宇宙萬物,通通的變真如。證真如後,過去、現在、未來生滅法,通通變爲真如。

  阿賴耶識裏面含藏有真如不動,知覺不覺起念或不起念,無知無覺無明無念,阿賴耶識知覺不覺起念,斷念不覺空一切念。證真如後,真妄同體,真如,無明起念,無明無念,無明生滅,通通變爲真妄同體。證真如後,八識、七識、六識、五識,通通變爲真如,遍滿虛空,不生不滅,凝然不動。未證真如以前,過去、現在、未來,一念無明,與真如兩不相幹。證真如以後,是一體叁寶。不動是真如之體,動是真如之用。主是真如之體,客是真如之用。法界體性智即佛性,庵末羅識即無始無明,阿賴耶識即見聞覺知,末那識即一念無明,第六識、前五識即眼耳鼻舌身意。

  複次,大慧若菩薩摩诃薩,欲知自心現量,攝受及攝受者妄想境界,當離群聚習俗唾眠。初中後夜,常自覺悟,修行方便。當離惡見經論言說,及諸聲聞緣覺乘相,當通達自心現妄想之相。

  自心現量,指法界體性智。攝受及攝受者,指能取及所取,即八識妄想境界。言欲明白佛性及八識境界不同之處,須如法修行,離外道小乘、二乘斷滅之法,而修唯心識觀。如此之後,才能轉識爲智 (先明妄而後得真,妄是藏識,真是佛性) ,轉識成智,真妄不二。

  複次大慧,菩薩摩诃薩,建立智慧相住已。

  住智慧心所住相已,即通達自心現妄想之相 (住已即已做到) 。

  于上聖智叁相,當勤修學。何等爲聖智叁相當勤修學?所謂無所有相,一切諸佛自願處相,自覺聖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驢心智慧相。

  前七地,二乘但行于空,不能行于空有。

  得最勝子第八之地,則于彼上叁相修生。

  叁乘得第八地,再修叁相可至佛地。

  大慧,無所有相者,謂聲聞、緣覺及外道相,彼修習生。

  即第八支佛地,緣覺自初地至此而證入。

  大慧,自願處相者,謂諸先佛自願處修生。

  諸佛有度已、度人之弘願,非如小乘之自了,故能修而生此相,即第九菩薩地,是修叁無數劫,六度萬行而得者。

  大慧,自覺聖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無所計著,得如幻叁昧身,諸佛地處進趣行生。

  即佛地,是爲菩薩之最後身,斷余殘習氣,于七寶樹下以天衣爲座,成就乃至入寂位也。

  大慧,是名聖智叁相。若成就此聖智叁相者,能到自覺聖智究竟境界。是故大慧,聖智叁相,當勤修學。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知大菩薩衆心之所念,名聖智事分別自性經。

  佛與阿賴耶之分別,勿錯認藏識爲自性。

  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惟願爲說聖智事分別自性經,百八句分別所依。

  能明白佛性與阿賴耶之別,則百八句…

《楞伽經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