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皆依自性發揮。
如來應供等正覺,依此分別說菩薩摩诃薩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
自相即佛性,共相妄想自性,即阿賴耶,皆借百八句以分別之。
以分別說妄想自性故,則能善知周遍觀察人法無我,淨除妄想。
破我執、法執。
照明諸地。
前七地與後叁地。
超越一切聲聞、緣覺,及諸外道諸禅定樂。觀察如來不可思議所行境界,畢定舍雜五法自性。
破法執、我執。
諸佛如來法身智慧,善自莊嚴。
本來圓滿。
起幻境界。
轉叁界爲法身淨土。
升一切佛剎兜率天宮,乃至色究竟天宮。
超越叁界諸天而至佛之境界。
逮得如來常住法身。
法身如如不動,無有變易。
佛告大慧:有一種外道,作無所有妄想計著。覺知因盡,兔無角想。一切法,亦複如是。
大慧,複有余外道見種。
四大種。
求那,極微陀羅骠。
皆塵也。
形處、橫法各各差別,見已計著,無兔角橫法 (橫生妄計) ,作牛有角想。
此敘外道因執兔牛無角、有角,于諸法起斷、常二見,以破五法中名相,由妄想而起也。
(斷常二見,皆阿賴作用,佛性離有無)。
大慧,彼墮二見,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長。
心量佛性,自心指阿賴耶。
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
身及資生器世間等一切,皆阿賴耶所現。
大慧,一切法性,亦複如是。離有無,不應作想。大慧,若複離有無而作兔無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觀,故兔無角,不應作想。
因待即相對,有無相對。
乃至微塵分別自性,悉不可得。大慧。聖境界離。
佛性離有無。
不應作牛有角想。
此破有、無二見也。
爾時大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世尊,得無妄想者,見不生想已。隨比思量觀察,不生妄想言無耶。
大慧聞說執兔角無者,因牛角有,若分析牛角至不可得,而牛角亦無,故不應作想,因而轉計,意謂所以不生妄想者,豈不因觀察牛角不有,而知兔角本無,以此不生妄想言無耶。前破因有計無,此破因無計無。
佛告大慧,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離異不異,故非觀察不生妄想言無角。
此言心因境生,故觀察即想妄想,離有離無,皆不離觀察,皆是妄想。
大慧,若複妄想異角者,則不因角生。若不異者,則因彼故。
因角而起妄想,若離角者,妄想仍能生,故曰:「離異不異。」皆阿賴耶作用。
乃至微塵分柝推求,悉不可得。不異角故,彼亦非性。二俱無性者,何法,何故而言無耶?
用妄想分柝微塵至于無有,亦是不對。妄想與微塵二俱無性,佛性本來現成,圓滿具足,離于對待,不必將有化無,亦不必于無計無也。
大慧,若無,故無角。觀有故言兔無角者,不應作想。
此斥待極微而計牛角是無,或觀牛角是有而言兔無角者,皆爲非理,不應用腦筋推測也。
大慧,不正因故,而說有無,二俱不成。
用腦筋妄計有無,俱非正因,二俱不能成立。
大慧,複余外道,見計著色空事,形處橫法。
橫法:橫生妄見。
不能善知虛空分齊。言色離虛空,想分齊見妄想。
虛空與色,皆是佛性。外道見色而言有空,見空而言有色,不知佛性本無差別,因形狀而橫生妄見。
大慧,虛空是色,隨入色種。
色大入虛空。
大慧,色是虛空,持所持處所建立性。
持者依也,依此法有彼法,依彼法有此法,能持所持建立。
色空事,分別當知。
經雲:「譬如虛空,遍至一切色非色處。」是虛空隨入色種中也,又雲:「四大五蘊、六根六塵六識、宇宙萬物虛空,皆是如來妙真如心。」
大慧,四大種生時,自相各別,亦不住虛空,非彼無虛空。
外道執四大種以爲生因,各有自相,不同虛空。其實四大之相,乃根塵相對,因緣和合而成。就佛性本體觀之與虛空無異也。
如是大慧,觀牛有角,故兔無角。大慧,又牛角者,柝爲微塵,又分別微塵剎那不住,彼何所觀故而言無耶?若言觀余物者,彼法亦然。
觀牛角而分別兔角之無,再將牛角柝成微塵,而牛角亦無,此乃以法破我執也。我執既破,分別微塵之念仍存,是落法執,于是又將此分別心刪除。法執破,但落于空執,一切既空,則憑何觀察,而言無耶。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诃薩言,當離兔角牛角,虛空形色,異見妄想。汝等諸菩薩摩诃薩,當思惟自心現妄想。
轉阿賴耶識爲大圓鏡智,末那識平等性智,六識爲妙觀察智,五識爲成所作智,四智皆佛性妙用也。
隨入爲一切剎土最勝子,以自心現方便,而教授之。
轉識成智,則能明佛性無所不遍之理而爲真正佛子,以自心方便般若修行,自智自度,以成佛果。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色等及心無,色等長養心。
六塵妄想本無,由因緣和合而生。
身受用安立,識藏現衆生。
衆生受用身安立,皆八識作用。
心意及與識,自性法有五。
八識,叁自性,五法。
無我二種淨, 我執法執。 廣說者所說, 如來如是說。 長短有無等,
展轉互相生,以無故成有,以有故成無,
微塵分別事,不起色妄想 , 不起思想。 心量安立處。
認不起思想爲佛性。
惡見所不樂。
邪見非常樂我淨。
覺想非境界。
緣覺用腦筋見聞知覺度量而到之境,非佛性境界。
聲聞亦複然。
聲聞斷六根亦不對。
救世之所說,自覺之境界。
如來救世之說,乃自性大圓覺境界。
爾時大慧菩薩,爲淨除自心現流故,複請如來,白佛言:世尊,雲何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爲頓、爲漸耶?
佛告大慧,漸淨非頓,如庵羅果,漸熟非頓。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漸淨非頓,譬如陶家造作諸器,漸成非頓。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漸淨非頓,譬如大地漸生萬物,非頓生也。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漸淨非頓,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伎術,漸成非頓。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漸成非頓。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
譬如明鏡,頓現一切衆象而無分別。
如來淨除一切衆生自心現流,亦複如是。頓現無相無有所有清淨境界,如日月輪,頓照顯示一切色像。如來爲離自心現習氣過患,衆生亦複如是。頓爲顯示不思議智最勝境界。
爲令衆生遠離自心煩惱見熏習氣過患故,頓爲顯示最上妙法。
譬如藏識,頓分別知自心現,及身安立受用境界。
譬如阿賴耶分別現境自身資生器世間等,一時而別,非是前後。
彼諸依佛。
報身如來。
亦複如是。頓熟衆生所處境界,以修行者安處于彼色究竟天。
衆生除自心現流不難,但明自心所現器界,皆是藏識作用,離于生住滅,則入于庵末羅識,安處于彼色究竟天,但仍未見真如佛性境界也。
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耀。
法身佛是體,依佛是用,由體起用,則光明照耀。
自覺聖趣,亦複如是。
頓悟聖趣,則一體叁身皆具。
彼于法相有性無性。惡見妄想,照令除滅。
明心見性之後,一切皆變爲佛性。
大慧,法依佛,說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現習氣因。
以無明爲因,生叁細。
相續妄想自性計著因。
以境界爲緣長六粗。
種種不實如幻,種種計著不可得。複次大慧,計著緣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師,依草木瓦石作種種幻,起一切衆生若幹形色,起種種妄想。彼諸妄想,亦無真實。
緣生無性。
如是大慧,依緣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種種妄想心,種種相行事妄想相,計著習氣妄想,是爲妄想自性相生。大慧,是名依佛說法。
此名報佛所說法相也。報身者,見聞知覺也。未明心見性時,見聞知覺是腦筋作用,其所辨之境,乃緣起境界也,此境屬于依他起,遍計所執二自性。唯識雲:第六、第七心品,執我法者,是能遍計,依他起性,是所遍計,以是遍計心等所緣緣故。如依于繩,而起蛇想,其所緣緣,但是繩故,本無蛇故。故雲:彼諸妄想,亦無真實。所謂緣生無性也。若明心見性之後,則見聞知覺變爲佛性,轉阿賴耶識爲大圓鏡智。依佛、化佛、法佛共爲一體,所謂一體叁身是也。
大慧,法佛者,離心自性相,自覺聖所緣境界,建立施作。
法身佛說法,乃離開心意意識及依他遍計二自性相,轉識成智,妙用無窮。故曰:「自覺聖所緣境界,建立施作。」所謂圓成實性是也。
大慧,化佛者,說施、戒、忍、精進、禅定,及心智慧,離陰界入解脫識相,分別觀察建立,超外道見無色見。
外道執斷常二見,小乘斷六根,破我見,落法見。二乘破法見,落于無色見,空洞境界,不能轉身 (即無始無明境界) ,皆不能得化身佛之妙用。化佛者,以方便般若修六度,圓滿成熟,轉識成智,八識得八解脫。一切五蘊、六根、十二處、十八界等,皆是化身佛妙用,故曰:「離陰界入解脫識相」。
大慧,又法佛者,離攀緣。攀緣離,一切所作根量相滅,非諸凡夫、聲聞、緣覺、外道計著我相所著境界,自覺聖究竟差別相建立。是故大慧,自覺聖究竟差別相,當勤修學,自心現見,應當除滅。
法佛者,法身也,即佛性是也。報身有緣起,前已言之,但一入法身究竟境界,則無所謂緣起,離于攀緣,乃最後之實在相,此時報身亦變爲佛性,與法身無別,故能所相忘,一切所作根量相皆滅。法身是體,化身、報身是用,體用一如,圓滿具足。非凡夫、二乘、外道計著我相,所著之境界,乃佛性大圓覺境界。叁身既備,則究竟是體,而差別是用,皆建立于佛性之上。不分別是佛性之體,分別是佛性之用。昔人謂:「不分別是智,分別是識」者,非也。故自覺聖究竟差別相,是佛性妙用,當勤修學。而自心現見,乃阿賴耶作用,應當除滅也。
複次大慧,有二種聲聞乘通分別相,謂得自覺聖差別相,及性妄想自…
《楞伽經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