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果,日月与光明,
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此明见二分,非异、非不异;藏识转识,亦非异、非不异也。青赤诸色,眼识所缘境也;珂贝等声,耳识所缘境也;乳蜜咸淡诸味,舌识所缘境也;华有色香,果有香味,触目鼻舌身识等所缘境也,日月光明,亦眼识所缘境也。此等六尘,皆是唯识所现,故非异。
阿赖耶所现,而没各有差别,故非不异也。
六识所现。
又即以此喻藏识转识者,如青赤不同,而同是色;乳蜜不同,而同是味;华果不同,而同在树;光明日月不同,而不相离。可譬诸识不同,而同由藏识所起也。由藏识起,故非异。如种种波浪皆是海水也。眼识非耳识等,故非不异。如海上波浪,此波非彼波也。又波浪必与海水俱,不能离海;转识必与藏识心俱,不能离心。亦如光明必与日月俱,不能离于日月,故云:「亦如是」也。
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七识亦如是。
心俱和合生,谓波藏识处,种种诸识转。
谓七识波浪,生于藏识海中。
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
诸相由和合而生,由意识、思惟、计执而成,皆是能坏。而诸识之根性不坏,譬如大海,风静浪定,水性不变,觅波浪之相,了不可得,故曰:「无相亦无相。」
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
七识与八识,如海水与波浪,其性无差别,所谓:非异、非不异也。
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诸识识所识,现等境说五。
心指第八识能受熏持种,为生死主,故名「采集业」。第七意识以偏执我法,收纳一切种子业相于藏识中,故名「广采集」。诸识指第六识能起分别,前五识则能现诸尘境。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
青赤诸色像,众生发诸识,如浪种种法,云何唯愿说。
大慧闻前世尊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心境皆空。今闻说心名采集业等,遂疑世尊句语相违。故以心境皆有为难,意谓既云青赤等六尘境界,风起七识波浪,是境实有也。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采集业说心,
开悟诸凡夫,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
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受用建立身,
是众生现识。
唐云:身资财安住,众生识所现。
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
谓能发识之青赤诸识,所发识之于海波浪,悉本无有实法。而云「采集业说心」者,不过为开悟凡夫耳,被所采集之业悉亦无有,但是自心妄生摄取,而取摄所取,其性本离。譬如翳目所取空华,本无有也。所摄既无所摄,则能摄亦无能摄,故与彼波浪同,全即是水,非别有波浪也。只今所受之资财,所建立安住之身器,皆是众生现识所现,而凡愚不了唯识现故,计执为有,实则无相亦无相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大海波浪性,鼓跃可分别,藏与业如是,何故不觉知。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凡夫无智慧,藏识如巨海,业相由波浪,依彼譬类通。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
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如来照世间,
为愚说真实,已分部诸法,何故不说实?
此疑佛说法不平等也。谓如来既如日照世间,应为愚夫说真实法,何故分三乘诸法,而不但(单)说一乘真实法耶。
伽陀曰:「阿陀那识甚深细,习气种子成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
尔时世尊以偈答曰:
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
心指阿赖耶。
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一切俱时现,
心境界亦然,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
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五则以显现,
无有定次第。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子,
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彩色本无文,
非笔亦非素,为悦众生故,绮错绘众像。
谓如来应机说法,因众生心不实,则说实反滋疑不信,故先假以显实耳。故下偈云:「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识者识所识,谓能识及所识。」意指第七识执我自以为然,五识则对现五尘,互相因果,无有次第。如画师画像,弟子填彩,因形而施,本非实法。喻三乘但随顺众生根器而说,种种譬喻为悦众生,使起信修行耳。
言说别施行。
说三乘方便。
真实
指佛性。
离名字。
分别应初业。
以应初机。
修行示真实,
真实自悟处。
佛性真实须自己证悟。
觉想所觉离。
自悟之处,非觉想所能至,能所皆离。所谓:「以思惟心测度如来境界,如以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着也。」
此为佛子说,愚者广分别,种种皆如幻。
愚人所分别者皆幻境也。
虽现无真实。
乃由八识所现而无真实。
如是种种说。
欲破愚人幻心,故随顺施行,作种种说法。
随事别施设,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
说了不懂,等于白说。
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
根器不同,容量亦异。
妄想非境界。
如空中华。
声闻亦非分。
非分者,无分懂得。
哀愍者所说。
为哀愍众生,而说种种法。
自觉之境界。
佛性境界。
端身正坐,跏趺坐亦可,不跏趺坐亦可,两眼半合,心中想着法界体性智。生来就是智。智与识是两样,不是一样。不是忽而智忽而识。识作主就有生死,智作主将识转为智,就没有生死。
用前五识向内转第六识,六识转七识,七识转八识,八识转九识,九识的境界,是白净一无所有。到此时思想不可停止,再向一无所有那里继续下去,九识一破,当下就可以看见法界体性智。法界体性智是普遍体,光明遍照,将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末那识转为平等性智,第六识转为妙观察智,前五识转为成所作智。从前阿赖耶识作主,我们就有生死,譬如乱世;现在法界体性智作主,我们就没有生死,譬如世界太平。法界体性智,譬如国家;大圆镜智,譬如总揽机关及组织;平等性智及妙观察智,譬如被总揽表现人;妙观察智及成所作智,譬如独立人。法界体性智,是遍满虚空,无所不在,名法性土,譬如大阳一样;大圆镜智,是我们的思想,无所不有,周围无际,名自受用土;平等性智,是我们起一个思想,名他受用土;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是随思想的变化,名变化土。法界体性智,名法身,即自性身;大圆镜智,名自报身,即自受用身,是不起思想;平等性智,名他报身,即他受用身,是起思想。自报身、他报身,总名报身;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名应身,即变化身。法身,是如如不动,绝对的,叫做真如;报身,即应身,指思想不起,起,随思想变化,叫做本身人格。
真如此念,是有知有觉,即法界体性智;无始无终无念,是无知无觉,即庵末罗识。法界体性智,是普遍十方。真如无为法,分三种,选择生灭灭己,寂灭是无为;非选择生灭,寂灭是无为;遍满虚空,灭寂是无为。
第八识,外七识、六识、五识四种,指外面的环境,由见闻觉知,印相在第八识里面。内七识、六识、五识,由印相在八识里面的见闻觉知发挥出来。八识、七识、六识、前五识,是过去现在未来,循环往来的。证真如以后,见闻觉知,第七识、六识、五识为主观的我,由见闻觉知,前五识、六识、七识眼见得来的,思想得来的。客观的宇宙万物,通通的变真如。证真如后,过去、现在、未来生灭法,通通变为真如。
阿赖耶识里面含藏有真如不动,知觉不觉起念或不起念,无知无觉无明无念,阿赖耶识知觉不觉起念,断念不觉空一切念。证真如后,真妄同体,真如,无明起念,无明无念,无明生灭,通通变为真妄同体。证真如后,八识、七识、六识、五识,通通变为真如,遍满虚空,不生不灭,凝然不动。未证真如以前,过去、现在、未来,一念无明,与真如两不相干。证真如以后,是一体三宝。不动是真如之体,动是真如之用。主是真如之体,客是真如之用。法界体性智即佛性,庵末罗识即无始无明,阿赖耶识即见闻觉知,末那识即一念无明,第六识、前五识即眼耳鼻舌身意。
复次,大慧若菩萨摩诃萨,欲知自心现量,摄受及摄受者妄想境界,当离群聚习俗唾眠。初中后夜,常自觉悟,修行方便。当离恶见经论言说,及诸声闻缘觉乘相,当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
自心现量,指法界体性智。摄受及摄受者,指能取及所取,即八识妄想境界。言欲明白佛性及八识境界不同之处,须如法修行,离外道小乘、二乘断灭之法,而修唯心识观。如此之后,才能转识为智 (先明妄而后得真,妄是藏识,真是佛性) ,转识成智,真妄不二。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建立智慧相住已。
住智慧心所住相已,即通达自心现妄想之相 (住已即已做到) 。
于上圣智三相,当勤修学。何等为圣智三相当勤修学?所谓无所有相,一切诸佛自愿处相,自觉圣智究竟之相。修行得此已,能舍跛驴心智慧相。
前七地,二乘但行于空,不能行于空有。
得最胜子第八之地,则于彼上三相修生。
三乘得第八地,再修三相可至佛地。
大慧,无所有相者,谓声闻、缘觉及外道相,彼修习生。
即第八支佛地,缘觉自初地至此而证入。
大慧,自愿处相者,谓诸先佛自愿处修生。
诸佛有度已、度人之弘愿,非如小乘之自了,故能修而生此相,即第九菩萨地,是修三无数劫,六度万行而得者。
大慧,自觉圣智究竟相者,一切法相无所计着,得如幻三昧身,诸佛地处进趣行生。
即佛地,是为菩萨之最后身,断余残习气,于七宝树下以天衣为座,成就乃至入寂位也。
大慧,是名圣智三相。若成就此圣智三相者,能到自觉圣智究竟境界。是故大慧,圣智三相,当勤修学。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名圣智事分别自性经。
佛与阿赖耶之分别,勿错认藏识为自性。
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百八句分别所依。
能明白佛性与阿赖耶之别,则百八句…
《楞伽经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