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伽经疏▪P9

  ..续本文上一页皆依自性发挥。

  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分别说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

  自相即佛性,共相妄想自性,即阿赖耶,皆借百八句以分别之。

  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法无我,净除妄想。

  破我执、法执。

  照明诸地。

  前七地与后三地。

  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定舍杂五法自性。

  破法执、我执。

  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善自庄严。

  本来圆满。

  起幻境界。

  转三界为法身净土。

  升一切佛剎兜率天宫,乃至色究竟天宫。

  超越三界诸天而至佛之境界。

  逮得如来常住法身。

  法身如如不动,无有变易。

  佛告大慧:有一种外道,作无所有妄想计着。觉知因尽,兔无角想。一切法,亦复如是。

  大慧,复有余外道见种。

  四大种。

  求那,极微陀罗骠。

  皆尘也。

  形处、横法各各差别,见已计着,无兔角横法 (横生妄计) ,作牛有角想。

  此叙外道因执兔牛无角、有角,于诸法起断、常二见,以破五法中名相,由妄想而起也。

  (断常二见,皆阿赖作用,佛性离有无)。

  大慧,彼堕二见,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长。

  心量佛性,自心指阿赖耶。

  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

  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阿赖耶所现。

  大慧,一切法性,亦复如是。离有无,不应作想。大慧,若复离有无而作兔无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观,故兔无角,不应作想。

  因待即相对,有无相对。

  乃至微尘分别自性,悉不可得。大慧。圣境界离。

  佛性离有无。

  不应作牛有角想。

  此破有、无二见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得无妄想者,见不生想已。随比思量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耶。

  大慧闻说执兔角无者,因牛角有,若分析牛角至不可得,而牛角亦无,故不应作想,因而转计,意谓所以不生妄想者,岂不因观察牛角不有,而知兔角本无,以此不生妄想言无耶。前破因有计无,此破因无计无。

  佛告大慧,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离异不异,故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

  此言心因境生,故观察即想妄想,离有离无,皆不离观察,皆是妄想。

  大慧,若复妄想异角者,则不因角生。若不异者,则因彼故。

  因角而起妄想,若离角者,妄想仍能生,故曰:「离异不异。」皆阿赖耶作用。

  乃至微尘分柝推求,悉不可得。不异角故,彼亦非性。二俱无性者,何法,何故而言无耶?

  用妄想分柝微尘至于无有,亦是不对。妄想与微尘二俱无性,佛性本来现成,圆满具足,离于对待,不必将有化无,亦不必于无计无也。

  大慧,若无,故无角。观有故言兔无角者,不应作想。

  此斥待极微而计牛角是无,或观牛角是有而言兔无角者,皆为非理,不应用脑筋推测也。

  大慧,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

  用脑筋妄计有无,俱非正因,二俱不能成立。

  大慧,复余外道,见计着色空事,形处横法。

  横法:横生妄见。

  不能善知虚空分齐。言色离虚空,想分齐见妄想。

  虚空与色,皆是佛性。外道见色而言有空,见空而言有色,不知佛性本无差别,因形状而横生妄见。

  大慧,虚空是色,随入色种。

  色大入虚空。

  大慧,色是虚空,持所持处所建立性。

  持者依也,依此法有彼法,依彼法有此法,能持所持建立。

  色空事,分别当知。

  经云:「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是虚空随入色种中也,又云:「四大五蕴、六根六尘六识、宇宙万物虚空,皆是如来妙真如心。」

  大慧,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亦不住虚空,非彼无虚空。

  外道执四大种以为生因,各有自相,不同虚空。其实四大之相,乃根尘相对,因缘和合而成。就佛性本体观之与虚空无异也。

  如是大慧,观牛有角,故兔无角。大慧,又牛角者,柝为微尘,又分别微尘剎那不住,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若言观余物者,彼法亦然。

  观牛角而分别兔角之无,再将牛角柝成微尘,而牛角亦无,此乃以法破我执也。我执既破,分别微尘之念仍存,是落法执,于是又将此分别心删除。法执破,但落于空执,一切既空,则凭何观察,而言无耶。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当离兔角牛角,虚空形色,异见妄想。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当思惟自心现妄想。

  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末那识平等性智,六识为妙观察智,五识为成所作智,四智皆佛性妙用也。

  随入为一切剎土最胜子,以自心现方便,而教授之。

  转识成智,则能明佛性无所不遍之理而为真正佛子,以自心方便般若修行,自智自度,以成佛果。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色等及心无,色等长养心。

  六尘妄想本无,由因缘和合而生。

  身受用安立,识藏现众生。

  众生受用身安立,皆八识作用。

  心意及与识,自性法有五。

  八识,三自性,五法。

  无我二种净, 我执法执。 广说者所说, 如来如是说。 长短有无等,

  展转互相生,以无故成有,以有故成无,

  微尘分别事,不起色妄想 , 不起思想。 心量安立处。

  认不起思想为佛性。

  恶见所不乐。

  邪见非常乐我净。

  觉想非境界。

  缘觉用脑筋见闻知觉度量而到之境,非佛性境界。

  声闻亦复然。

  声闻断六根亦不对。

  救世之所说,自觉之境界。

  如来救世之说,乃自性大圆觉境界。

  尔时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现流故,复请如来,白佛言:世尊,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耶?

  佛告大慧,渐净非顿,如庵罗果,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陶家造作诸器,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大地渐生万物,非顿生也。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伎术,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成非顿。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

  譬如明镜,顿现一切众象而无分别。

  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无相无有所有清净境界,如日月轮,顿照显示一切色像。如来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亦复如是。顿为显示不思议智最胜境界。

  为令众生远离自心烦恼见熏习气过患故,顿为显示最上妙法。

  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

  譬如阿赖耶分别现境自身资生器世间等,一时而别,非是前后。

  彼诸依佛。

  报身如来。

  亦复如是。顿熟众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于彼色究竟天。

  众生除自心现流不难,但明自心所现器界,皆是藏识作用,离于生住灭,则入于庵末罗识,安处于彼色究竟天,但仍未见真如佛性境界也。

  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耀。

  法身佛是体,依佛是用,由体起用,则光明照耀。

  自觉圣趣,亦复如是。

  顿悟圣趣,则一体三身皆具。

  彼于法相有性无性。恶见妄想,照令除灭。

  明心见性之后,一切皆变为佛性。

  大慧,法依佛,说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

  以无明为因,生三细。

  相续妄想自性计着因。

  以境界为缘长六粗。

  种种不实如幻,种种计着不可得。复次大慧,计着缘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起种种妄想。彼诸妄想,亦无真实。

  缘生无性。

  如是大慧,依缘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种种妄想心,种种相行事妄想相,计着习气妄想,是为妄想自性相生。大慧,是名依佛说法。

  此名报佛所说法相也。报身者,见闻知觉也。未明心见性时,见闻知觉是脑筋作用,其所辨之境,乃缘起境界也,此境属于依他起,遍计所执二自性。唯识云:第六、第七心品,执我法者,是能遍计,依他起性,是所遍计,以是遍计心等所缘缘故。如依于绳,而起蛇想,其所缘缘,但是绳故,本无蛇故。故云:彼诸妄想,亦无真实。所谓缘生无性也。若明心见性之后,则见闻知觉变为佛性,转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依佛、化佛、法佛共为一体,所谓一体三身是也。

  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所缘境界,建立施作。

  法身佛说法,乃离开心意意识及依他遍计二自性相,转识成智,妙用无穷。故曰:「自觉圣所缘境界,建立施作。」所谓圆成实性是也。

  大慧,化佛者,说施、戒、忍、精进、禅定,及心智慧,离阴界入解脱识相,分别观察建立,超外道见无色见。

  外道执断常二见,小乘断六根,破我见,落法见。二乘破法见,落于无色见,空洞境界,不能转身 (即无始无明境界) ,皆不能得化身佛之妙用。化佛者,以方便般若修六度,圆满成熟,转识成智,八识得八解脱。一切五蕴、六根、十二处、十八界等,皆是化身佛妙用,故曰:「离阴界入解脱识相」。

  大慧,又法佛者,离攀缘。攀缘离,一切所作根量相灭,非诸凡夫、声闻、缘觉、外道计着我相所著境界,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建立。是故大慧,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当勤修学,自心现见,应当除灭。

  法佛者,法身也,即佛性是也。报身有缘起,前已言之,但一入法身究竟境界,则无所谓缘起,离于攀缘,乃最后之实在相,此时报身亦变为佛性,与法身无别,故能所相忘,一切所作根量相皆灭。法身是体,化身、报身是用,体用一如,圆满具足。非凡夫、二乘、外道计着我相,所著之境界,乃佛性大圆觉境界。三身既备,则究竟是体,而差别是用,皆建立于佛性之上。不分别是佛性之体,分别是佛性之用。昔人谓:「不分别是智,分别是识」者,非也。故自觉圣究竟差别相,是佛性妙用,当勤修学。而自心现见,乃阿赖耶作用,应当除灭也。

  复次大慧,有二种声闻乘通分别相,谓得自觉圣差别相,及性妄想自…

《楞伽经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