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圓覺經所謂“一切衆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于此無修,亦無成就”“于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正是相同,而後人誤解其意,以爲將妄心停止,思想斷盡,便是無心,便是悟道,此乃大錯,妄心是一念無明,一念無明停止,則是無始無明黑暗境界,此境未破未能見佛性,不爲悟道,故古人雲:“莫謂無心便是道,無心更隔萬重山”,正是針對此種誤解。
參禅錯認平常心是道爲用功法門
趙州和尚問南泉曰:“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師曰:“還可趣向也無”,泉曰:“擬向即乖”,師曰:“不擬爭知是道”,泉曰:“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耶”,師于言下悟,南泉“平常心是道”一語,意謂明心見性之後,起心動念,無非佛性,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尋常日用,皆是真如,此乃證悟後之境界也,今人誤解平常心是道,便是普普通通過日子,平平常常做個好人,不爲善不造惡,任運隨緣混過一生,便是悟道,此與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者,何異耶,可悲可痛。
參禅錯認直心是道場爲用功法門
維摩經雲:“直心是道場”,意謂明心見性之後,起心動念,無往而非佛性,佛性不易不變,唯一直心,壇經雲:“若于一切處行住坐臥,純一直心,不動道場,真成淨土,此名一行叁昧”,後人誤爲做人只要正直,便是悟道,非也。
參禅錯認百尺竿頭
長沙岑禅師,古祖師雲:“百尺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未爲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士方世界現全身”,此規勸後學用功之最緊要語句也,百尺竿頭譬如修行者用功之過程,能爬到百尺竿頭,已經是相當的工夫了,但再上便是虛空,則前進難矣,倘能再進一步,便可見性成佛,而得法身矣,故曰“百尺竿頭再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此竿頭乃譬喻無始無明境界,用功者,到一無所有空洞黑暗之境,便是百尺竿頭,但千萬不要以爲是到佛性真如境界,仍須往前再進,打破無始無明,便可見性成佛,今人有誤認將斷除妄念,便是到百尺竿頭,再將斷念之一念取消,便是百尺竿頭更進步,非也。
參禅錯認不二法門爲禅宗
不二法門者,言佛性絕對不二是也,昔毗耶之會,文殊菩薩偈不二之旨,一時叁十二哲之說皆非,獨維摩诘,默默無言,文殊師利頌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故知絕對佛性,非文字語言所能及,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是也,今之佛刹,其小山門上皆冠以“不二法門”四字,相沿甚久,經雲:“無門爲法門”,小山門安足以當之耶。
參禅錯認莊子大宗師篇坐忘爲禅宗
顔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複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複見日:“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謂坐忘”,顔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坐忘的道理,就是佛家的無始無明境界。
參禅不是專製之宗教
世界之宗教,多借神權以專製人類之思想,如上帝天主等等,皆能加人以禍福,信之則得救,否則獲譴,人或上天堂或入地獄,一任獨裁,此專製低級之宗教也,佛教則不然,謂人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成佛與否,應視自己之業力意志而定,梵綱經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我是已成之佛,汝等是未成之佛”,自由平等四字,最早見于佛經,佛性乃絕對平等自由者也,不但有情界平等,即無情界亦皆平等也,佛徒修行成佛,與諸佛同一法身,把臂偕行,絕對平等,但未聞耶教徒個個可爲上帝,個個可與上帝平等也,故佛教實爲民主式之宗教,即人所以迷信,同之可悲也。
參禅錯認大手印爲禅宗
所謂大手印者,即一切衆生之本心體性與佛平等無別,平等之本清淨常住,雖忽然不覺而起無明,然其真心體性仍自明淨,縱在六道輪回,終仍不增不減,此妙明淨性之本體,有時稱之爲本覺如來,普賢如來,本清淨見等等,名異實同,即此一心是即根本大手印也,舊派有說,以此普賢如來爲元始佛,無庸積集資糧淨除業障,如彼海水,因風掀動而生波浪,若更加以攪動,則更無甯息澄清之時,又如空中雲霧雖起,空中雲霧散去,空淨自見,雲霧遮空,空性仍在,毫未減損,若吾人之心本無明淨之體性者,則以任何方便不能淨之,心本具妙明淨體故,斯可以方便,拂去背覺合塵之妄念,而得背塵合覺以成佛也。
元本清淨是佛性,佛性不會起無明,起無明根本是見聞覺知靈性,非佛性,如彼海水因風掀動而生波浪,海水是見聞覺知靈性,波浪是無明,將見聞覺知靈性,認爲是佛性,根本認錯,修亦無用。
參禅錯認婆羅門教冥谛爲用功法門
中國的佛學家,古今很多高僧大德,將冥谛認爲是佛性,冥谛是非空非有,世間本性,起一念生覺,由覺生二十五谛,由二十五谛反歸冥谛本體,就是中國人講的佛性起無明,斷無明歸佛性,根本就錯,修行無益。
婆羅門的冥谛,就是佛家講的無始無明,生覺就是見聞覺知起一念,由一念生八萬四千念,二十五冥谛寫在下頁。
[索引][禅宗源流][參禅法門][禅宗要旨][勘用功][請益]
--------------------------------------------------------------------------------
請益
1.僧問師:“我參禅打坐的時候,斷妄念,可是妄念越斷越多,譬如一碗水,淨的時候,泥土不大清楚,一澄下來,泥土便清楚了,所以不斷妄念時,妄念反少,一斷妄念,越斷越多,我以前聽見善知識告訴我,妄念斷盡便是佛性,何以越斷越多,要怎樣斷才斷得盡,最多斷到五分鍾,妄念又會起來了,釋迦佛說:法亦是妄念,爲什麼佛不斷妄念,要我們來斷妄念,兼且時間坐得久,頭會發痛,要怎麼樣用功才合禅宗修法,請師慈悲指示。”
師答雲:“你根本走錯了路途,起念滅念,不是佛性,佛性是如如不動,不起妄念,我們見聞覺知,一念無明的妄念一動分爲兩方面,就是正念與不正念,不正念是妄,正念亦是要,皆是見聞覺知作用,與佛性無幹,如妄念從外面來,與你不相幹,又何必去斷呢,如妄念從裏邊生出來的,比如龍潭出水的水源,時時有水出來的,斷了又生,生了又斷,無有了期,修行斷妄念,這個道理,實在講不通,古人雲:王道不外乎人情,佛法亦不外乎人情,見聞覺知分兩方面,染緣淨緣,一念無明的妄念一動,學佛修行爲善,是正妄念,種種的邪思想,是不正妄念,兩者都是染緣,心中清清淨淨明明白白的,這個是淨緣,淨緣斷了見聞覺知,覺知斷了,是空空洞洞黑黑暗暗的無始無明,我們的佛性,破無始無明遮障,要見佛性,必定將無始無明打破,方能見到,要打破無始無明,必定要用妄念的六根,假如用眼根,便向空洞黑暗的無明窠臼看去,思想不要間斷,看來看去,時候一到,叻的一聲,無明一破,遍滿虛空充塞宇宙的佛性,便現出來了,看見佛性後,無量劫生死善惡是非和盤托出了,這時見聞覺知六根妄念通通都變爲佛性了,佛說法乃是佛念,不是妄念,末見佛性,才是妄念,馬祖說:參禅不屬坐,坐則有著,行住坐臥,皆須用功,坐多了便會頭痛,你認見聞覺知業識爲佛性,則永不能明心見性,長沙岑禅師說:學道之人不識真,只因從來認識神,無始劫來生死本,癡人認作本來人。”
2.僧問師:“我修禅宗用功已多年,從前在終南山住的時候,最多我打坐的時候,身心完全忘卻,空空洞洞,最初能維持十分鍾,後來進至二十分鍾,身心空與虛空之空合相,身心空如鏡子一樣,虛空亦如鏡子一樣,好像以鏡照鏡,請問法師,這是不是明心見性境界。”
師答雲:“明心見性,一見永見,無窮無盡,不再迷失,你坐時所見境界不是佛性,乃六祖所謂無記空,禅宗說的無明窠臼,你以爲坐時得這境界是悟,起身時是迷,則忽迷忽悟,佛性亦有輪回了,照你這樣用功,不是關門用功的方法,這種境界是小乘外道的境界,你不要斷念,利用六根隨便那一根,同空空洞洞的境界看去,用功純熟,機緣至時,無明窠臼叻的打破,便看見佛性了,這樣子用功,才合禅宗的方法。”
3.僧問師:“緣在金山大徹堂中,打坐用功,我用功的時候,不執著有,亦不執著無,若執著佛性是有,是法外生心,若執著佛性是無,則墮落因果,有無皆不執著,亦不斷念,合不合禅宗的用功。”
師答雲:“你不執著有無,乃見聞覺知思想作用,與佛性了不相幹,佛性乃如如不動,你要把不執著有無的一念放下,再下疑情看去,時候多了,無始無明一破,便會見佛性。”
4.僧問師:“六祖說的善惡不思量,就可以明心見性,我現在善惡不思量,爲什麼不會明心見性。”
師答雲:“六祖說善惡不思量,正與麼時,阿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六祖的意思,要他在善惡不思量的地方,下疑情參究,便會見本來面目,你如果只管善惡不思量,沒有向前參究,那會明心見性。”
5.居士問師:“佛性無生,佛性從什麼地方來,佛性是從無生來,我們用功的時候,起念是衆生,將念頭斷了不生,便是無生的佛性,這樣用功,合不合禅示修法。”
師答雲:“佛性是如如不動的,本來無生故無滅,照你的解釋,則佛性變爲有生有滅了,照你這樣子用功,好像是老子的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周濂溪的無極生太極,無生有,有生無,是輪回的,學佛是要超出輪回,那會再生輪回裏轉,這樣用功,是小乘,二乘,理學家,不合禅宗的道理,你所說的無生,就是禅宗講的無明窠臼,…
《月溪法師講禅宗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