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讲禅宗修法▪P14

  ..续本文上一页,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圆觉经所谓“一切众生,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于此证中,无能无所,毕竟无证,亦无证者”,正是相同,而后人误解其意,以为将妄心停止,思想断尽,便是无心,便是悟道,此乃大错,妄心是一念无明,一念无明停止,则是无始无明黑暗境界,此境未破未能见佛性,不为悟道,故古人云:“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更隔万重山”,正是针对此种误解。

  参禅错认平常心是道为用功法门

  赵州和尚问南泉曰:“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师曰:“还可趣向也无”,泉曰:“拟向即乖”,师曰:“不拟争知是道”,泉曰:“道不属知,不属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耶”,师于言下悟,南泉“平常心是道”一语,意谓明心见性之后,起心动念,无非佛性,行住坐卧,穿衣吃饭,寻常日用,皆是真如,此乃证悟后之境界也,今人误解平常心是道,便是普普通通过日子,平平常常做个好人,不为善不造恶,任运随缘混过一生,便是悟道,此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者,何异耶,可悲可痛。

  参禅错认直心是道场为用功法门

  维摩经云:“直心是道场”,意谓明心见性之后,起心动念,无往而非佛性,佛性不易不变,唯一直心,坛经云:“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后人误为做人只要正直,便是悟道,非也。

  参禅错认百尺竿头

  长沙岑禅师,古祖师云:“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士方世界现全身”,此规劝后学用功之最紧要语句也,百尺竿头譬如修行者用功之过程,能爬到百尺竿头,已经是相当的工夫了,但再上便是虚空,则前进难矣,倘能再进一步,便可见性成佛,而得法身矣,故曰“百尺竿头再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此竿头乃譬喻无始无明境界,用功者,到一无所有空洞黑暗之境,便是百尺竿头,但千万不要以为是到佛性真如境界,仍须往前再进,打破无始无明,便可见性成佛,今人有误认将断除妄念,便是到百尺竿头,再将断念之一念取消,便是百尺竿头更进步,非也。

  参禅错认不二法门为禅宗

  不二法门者,言佛性绝对不二是也,昔毗耶之会,文殊菩萨偈不二之旨,一时三十二哲之说皆非,独维摩诘,默默无言,文殊师利颂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故知绝对佛性,非文字语言所能及,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也,今之佛刹,其小山门上皆冠以“不二法门”四字,相沿甚久,经云:“无门为法门”,小山门安足以当之耶。

  参禅错认庄子大宗师篇坐忘为禅宗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日:“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坐忘的道理,就是佛家的无始无明境界。

  参禅不是专制之宗教

  世界之宗教,多借神权以专制人类之思想,如上帝天主等等,皆能加人以祸福,信之则得救,否则获谴,人或上天堂或入地狱,一任独裁,此专制低级之宗教也,佛教则不然,谓人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成佛与否,应视自己之业力意志而定,梵纲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我是已成之佛,汝等是未成之佛”,自由平等四字,最早见于佛经,佛性乃绝对平等自由者也,不但有情界平等,即无情界亦皆平等也,佛徒修行成佛,与诸佛同一法身,把臂偕行,绝对平等,但未闻耶教徒个个可为上帝,个个可与上帝平等也,故佛教实为民主式之宗教,即人所以迷信,同之可悲也。

  参禅错认大手印为禅宗

  所谓大手印者,即一切众生之本心体性与佛平等无别,平等之本清净常住,虽忽然不觉而起无明,然其真心体性仍自明净,纵在六道轮回,终仍不增不减,此妙明净性之本体,有时称之为本觉如来,普贤如来,本清净见等等,名异实同,即此一心是即根本大手印也,旧派有说,以此普贤如来为元始佛,无庸积集资粮净除业障,如彼海水,因风掀动而生波浪,若更加以搅动,则更无宁息澄清之时,又如空中云雾虽起,空中云雾散去,空净自见,云雾遮空,空性仍在,毫未减损,若吾人之心本无明净之体性者,则以任何方便不能净之,心本具妙明净体故,斯可以方便,拂去背觉合尘之妄念,而得背尘合觉以成佛也。

  元本清净是佛性,佛性不会起无明,起无明根本是见闻觉知灵性,非佛性,如彼海水因风掀动而生波浪,海水是见闻觉知灵性,波浪是无明,将见闻觉知灵性,认为是佛性,根本认错,修亦无用。

  参禅错认婆罗门教冥谛为用功法门

  中国的佛学家,古今很多高僧大德,将冥谛认为是佛性,冥谛是非空非有,世间本性,起一念生觉,由觉生二十五谛,由二十五谛反归冥谛本体,就是中国人讲的佛性起无明,断无明归佛性,根本就错,修行无益。

  婆罗门的冥谛,就是佛家讲的无始无明,生觉就是见闻觉知起一念,由一念生八万四千念,二十五冥谛写在下页。

  [索引][禅宗源流][参禅法门][禅宗要旨][勘用功][请益]

  --------------------------------------------------------------------------------

  请益

  1.僧问师:“我参禅打坐的时候,断妄念,可是妄念越断越多,譬如一碗水,净的时候,泥土不大清楚,一澄下来,泥土便清楚了,所以不断妄念时,妄念反少,一断妄念,越断越多,我以前听见善知识告诉我,妄念断尽便是佛性,何以越断越多,要怎样断才断得尽,最多断到五分钟,妄念又会起来了,释迦佛说:法亦是妄念,为什么佛不断妄念,要我们来断妄念,兼且时间坐得久,头会发痛,要怎么样用功才合禅宗修法,请师慈悲指示。”

  师答云:“你根本走错了路途,起念灭念,不是佛性,佛性是如如不动,不起妄念,我们见闻觉知,一念无明的妄念一动分为两方面,就是正念与不正念,不正念是妄,正念亦是要,皆是见闻觉知作用,与佛性无干,如妄念从外面来,与你不相干,又何必去断呢,如妄念从里边生出来的,比如龙潭出水的水源,时时有水出来的,断了又生,生了又断,无有了期,修行断妄念,这个道理,实在讲不通,古人云:王道不外乎人情,佛法亦不外乎人情,见闻觉知分两方面,染缘净缘,一念无明的妄念一动,学佛修行为善,是正妄念,种种的邪思想,是不正妄念,两者都是染缘,心中清清净净明明白白的,这个是净缘,净缘断了见闻觉知,觉知断了,是空空洞洞黑黑暗暗的无始无明,我们的佛性,破无始无明遮障,要见佛性,必定将无始无明打破,方能见到,要打破无始无明,必定要用妄念的六根,假如用眼根,便向空洞黑暗的无明窠臼看去,思想不要间断,看来看去,时候一到,叻的一声,无明一破,遍满虚空充塞宇宙的佛性,便现出来了,看见佛性后,无量劫生死善恶是非和盘托出了,这时见闻觉知六根妄念通通都变为佛性了,佛说法乃是佛念,不是妄念,末见佛性,才是妄念,马祖说:参禅不属坐,坐则有着,行住坐卧,皆须用功,坐多了便会头痛,你认见闻觉知业识为佛性,则永不能明心见性,长沙岑禅师说:学道之人不识真,只因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

  2.僧问师:“我修禅宗用功已多年,从前在终南山住的时候,最多我打坐的时候,身心完全忘却,空空洞洞,最初能维持十分钟,后来进至二十分钟,身心空与虚空之空合相,身心空如镜子一样,虚空亦如镜子一样,好像以镜照镜,请问法师,这是不是明心见性境界。”

  师答云:“明心见性,一见永见,无穷无尽,不再迷失,你坐时所见境界不是佛性,乃六祖所谓无记空,禅宗说的无明窠臼,你以为坐时得这境界是悟,起身时是迷,则忽迷忽悟,佛性亦有轮回了,照你这样用功,不是关门用功的方法,这种境界是小乘外道的境界,你不要断念,利用六根随便那一根,同空空洞洞的境界看去,用功纯熟,机缘至时,无明窠臼叻的打破,便看见佛性了,这样子用功,才合禅宗的方法。”

  3.僧问师:“缘在金山大彻堂中,打坐用功,我用功的时候,不执着有,亦不执着无,若执着佛性是有,是法外生心,若执着佛性是无,则堕落因果,有无皆不执着,亦不断念,合不合禅宗的用功。”

  师答云:“你不执着有无,乃见闻觉知思想作用,与佛性了不相干,佛性乃如如不动,你要把不执着有无的一念放下,再下疑情看去,时候多了,无始无明一破,便会见佛性。”

  4.僧问师:“六祖说的善恶不思量,就可以明心见性,我现在善恶不思量,为什么不会明心见性。”

  师答云:“六祖说善恶不思量,正与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六祖的意思,要他在善恶不思量的地方,下疑情参究,便会见本来面目,你如果只管善恶不思量,没有向前参究,那会明心见性。”

  5.居士问师:“佛性无生,佛性从什么地方来,佛性是从无生来,我们用功的时候,起念是众生,将念头断了不生,便是无生的佛性,这样用功,合不合禅示修法。”

  师答云:“佛性是如如不动的,本来无生故无灭,照你的解释,则佛性变为有生有灭了,照你这样子用功,好像是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周濂溪的无极生太极,无生有,有生无,是轮回的,学佛是要超出轮回,那会再生轮回里转,这样用功,是小乘,二乘,理学家,不合禅宗的道理,你所说的无生,就是禅宗讲的无明窠臼,…

《月溪法师讲禅宗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