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將萬念收歸一念,此一念昭靈不昧,是不是明心見性。”
師答雲:“萬念從見聞覺知生,你將萬念收歸一念,此一念亦是見聞覺知,與本來佛性了不相幹,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的意思,是佛性萬德圓滿,無所不在,佛性妙用,能將宇宙萬有通通變爲佛性,你要用萬法歸一的那一念,再向前看,不要間斷,機緣一至,無明窠臼一破,便可看見本來佛性,明心見性後,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自家便知道。”
16.僧問師:“我用功參禅的話頭,是講經的是誰,我認爲講經說法是用妄念的六根講,聽亦是用妄念的六根聽,若將六根斷了,講的不會講,聽的不會聽,是不是明心見性。”
師答雲:“六根從見聞覺知來的,六根永不肯斷,如明心見性,則六根變爲我們的應身,六根斷了又會起,斷不了的,你不要斷六根,用斷六根的一念去參究,本來面目,根本沒有六根,亦不用斷他,這樣用功,才合禅宗修法,照示那樣做法,是小乘方法,不能究竟。”
17.僧問師:“我參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本來面目的話頭,我覺得父母未生以前是清清淨淨的,因爲妄念才來投胎,如將妄念斷了,便可回複以前清淨的本來面目,這樣合不合禅宗道理。”
師答雲:“父母未生以前,不是本來面目,是中陰身,一念不覺,才來投胎出世,如本來面目會投胎,那就是佛性有輪回,不究竟了,你將妄念斷了,到清清淨淨境界,你再起一念,向這境界往前直看,看到山窮水盡無明窠臼一破,便是本來面目,本來面目不起妄念,妄念從見聞覺知起,你若看見本來面目,則見聞覺知,亦變爲本來面目了,這樣才叫做明心見性。”
18.僧問師:“我用功是依大般若經,大般若經說:見無所見即真見,知無所知即真知,一切智慧清淨,無二無別,無二分,無別斷故,我照這樣用功,我認爲行住坐臥二六時中,一切應酬,見時不分別所見,知道不分別,心離知,思想不用斷盡,只須不加分別,這樣是不是明心見性,合不合禅宗的道埋。”
師答雲:“你太過蠢笨了,般若經這幾句話,是明心見性過來人的話,從般若智慧中發揮出來的話,見無所見即真見,是說由佛性看見宇宙萬物皆是佛性,佛性知道,起心動念的思想,通是佛性,一切智慧清淨,無二無別,無二分,無別斷故,是指明心見性後,起心動念,皆不離佛性,一切無二無別,不斷妄念這話是明心見性才能說的,經的意思是宇宙萬物皆是智慧,起心動念皆是智慧,經中說:一切色無邊,般若亦無邊,般若華言智慧,你那樣用功分別與不分別,皆是見聞覺知作用,與佛性不相幹,若不分別,那能穿衣吃飯,照你這樣用功,萬劫不能見佛性,你將不分別的念頭,改爲今生定要見般若佛性,直往前進看去,因緣時至,無明窠臼一破,你便可看見本來佛性的般若,便知道什麼是“見無所見即真見,知無所知即真知”的道理。”
19.僧問師:“我在終南山住了四十多年,我用功是已生是妄念,未生是佛性真心,我一天起念動念,曆曆分明,我念不起是寂而常照,我一動念是照而常寂,亦是曆曆分明的,這樣用功合不合禅宗的修法。”
師答雲:“你是多年上座老尊宿,汝這樣用功,實是大錯,你將見聞覺知的業識認爲是佛性,佛性如如不動,那會起妄念,你不起念是寂而常照,曆曆分明的,起念是照而常寂,亦是曆曆分明的,這些作用與佛性了不相幹,你是認賊爲子,佛所說如是等輩,可爲憐愍,你將曆曆分明的念頭,明白我們佛性,被無明窠臼遮障,將念頭往無明窠臼看去,因緣時至,無明窠臼一破,便見本來佛性,看見佛性之後,起念動念,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皆是佛性,不消再加分別了。”
20.僧問師:“古人雲:識取自心本來是佛,不假修持,不屬頓漸,萬德圓滿,體自如如,我曾照這意思來用功,但使一念不起,便是本來佛性,不再假修持,這樣是不是明心見性。”
師答雲:“古人所說的話,乃明心見性後的話,未悟以前,不能用思想來揣摸,你認一念不起,即是如如佛性,但一念不起,乃是暫時的,並非佛性,你仍要起一正念,向不起念的地方直下看取,看到工夫純熟,無始無明叻的一破,便見如如佛性,便知自心本來是佛,不假修持,不屬頓漸,萬德圓滿的境界了。”
21.僧問師:“我用功時晚上不倒單,到下半夜四點鍾,一定要打瞌睡,白天用功,是照古人所說不怕妄起,只怕覺遲的方法,時時刻刻照顧著念頭,念頭迷了,便趕快把他提起,這樣用功,合不合禅宗的方法。”
師答雲:“妄念是見聞覺知起的,你要覺悟亦是用見聞覺知,所以迷和悟,不外是見聞覺知的作用,不出見聞覺知的範圍,與佛性無幹,本來佛性中,是無所謂迷和覺的,你將不怕妄起只怕覺遲的念頭,迫著去看,看到山窮水盡,見到本來佛性,便明覺迷了不相幹,起念滅念,無非佛性作用了,不倒單對身體不好,還是睡熟一覺,精神好,才好用功。”
22.僧問師:“我用功是照楞嚴經中所說:知見立知,即無明本,如見無見,斯即涅槃,我照這幾句話用功,以爲知見立知,是我們印象在腦筋裏頭,播下種子,便是無明根本,知見無見,是我們的心好像一面鏡子一樣,東西印上去不會著迹,不要住,便是涅槃。”
師答雲:“楞嚴經知見立知,即無明本,是說我們未明心見性,一切都是見聞覺知做主,一切知見建立皆是無明根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是說明心見性後,佛性做主,佛性做主,則將見聞覺知一切知見皆變爲佛性,經雲:見無所見即真見,知無所知即真知,你用功不住不執著,你要不住不執著,便是住便是執著,只要明心見性後,住執著,皆是佛性,除開木人,才是不執著,所以執著不執著,與成佛無關,是外行話,你將不執著不住的念頭,專一的直下看去,工夫一到,你看見了佛性,便會明白,一切知見皆是佛性。”
23.居士問師:“我覺得人生在世,做善事並不是要求好報,我做善事不存我相人相衆生相,這樣子算不算明心見性。”
師答雲:“華嚴經雲: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爲魔業,你做善事不望好報,不算明心見性,你單做善事,是人生應該的事,善得善報,不離因果,佛性中不見善惡,了不可得,要見佛性才算是明心見性,你不求明心見性而專做善事,不能了生脫死,你將專做善事的念頭,回光返照,直下看去,看見本來佛性,才算了生脫死。”
24.居士問師:“我用功是照涅槃經中所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我用功的時候,覺得世界宇宙萬物,皆是生生滅滅的,如將思想斷盡不起,則一切皆不生滅,便是寂滅爲樂,這樣用功,合不合禅宗的方法。”
師答雲:“諸行無常,是生滅法,是指未明心見性的人,一切皆由見聞覺知做主,佛性被無明遮障,所以才有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生滅滅已,是說將無明窠臼打破,看見佛性,寂滅爲樂,是說看見佛性後,一切皆變爲佛性,不生不滅,不動不靜,無非佛性,照你那樣用功,一時是生滅,一時是寂滅,返複輪回,無有了期,萬劫不能見佛性,你將滅念的念頭,仍起一正念,向內直下看去,無明窠臼一破,便可看見寂滅的佛性,便知佛性是不生不滅的,這樣才算禅宗的用功方法。”
25.僧問師:“我用功是修回光返照,我起念返照念,是從意根起的,清清楚楚的用意根去觀察,不要迷昧,便認得起念覺悟的地方,我們起念動念,是覺是迷,都看得清清楚楚的,這樣合不合禅宗的修法。”
師答雲:“起念是見聞覺知起的,回光返照亦是見聞覺知作用,你用意根觀察覺迷,無非見聞覺知範圍,佛性是如如不動的,覺迷與佛性了不相幹,你將回光返照覺迷的念頭,直下看去,無明窠臼一破便可看見佛性,便知覺迷了不相幹。”
26.僧問師:“我用功是將“妙有真空,真空妙有”二句來用功,小乘人是落于有,二乘人是落空,我認爲佛性說是有又是空,說是空又是有,亦不能說是空,,亦不能說是有,是非空非有的中道,這樣合不合禅宗的道理。”
師答雲:“你這樣用功,萬劫不能見性,空有是見聞覺知腦筋的作用,你這樣說法,是雙關不究竟的話,好像老子恍兮惚兮其中有精的道理一樣,佛性是本來現成的,妙有真空,真空妙有,于本來佛性了不相幹,你是見聞覺知空有作用爲佛性,你將認妙有真空這一念,直下看去,無明窠臼一破,一切皆是佛性。無所謂妙有真空。”
27.僧問師:“我用功是照華嚴經中“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減,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的道理來用功,我認爲宇宙萬象皆有生有滅的,若將思想斷了,則不生不滅,便是佛性,這樣用功,合不合禅宗道理。”
師答雲:“華嚴經所說的話,是悟後的話,你若能見佛性,則諸佛與我無別,古人說:非但我今獨達了,河沙諸佛體皆同,你那樣子用功是錯誤的,思想斷是佛,思想起又是衆生,便是有輪回,那樣用功是錯誤的,你不要斷念,起一念向不生滅的根源直下看去,無明窠臼一破,便見一切無非佛性,便是諸佛常現前了。”
28.僧問師:“楞嚴經說:若能轉物,即同如來,我認爲宇宙人生通通被物所轉,所以有輪回生滅,生滅是從妄念來,你若能轉妄念便能轉萬物,便是與如來一樣,我現在用功就是將最初起的一念,時時覺醒,不讓他迷昧,這樣合不合禅宗的修行。”
師答雲:“若能轉物,即同如來,這話是悟後的話,佛性的光明一照,將見聞覺知,五蘊,六根,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叁十七助道品,種種起心動念,塵勞門,山河大地,宇宙萬物,通通轉爲佛性了,經中才說,五蘊六塵皆是如來妙明真心,宇宙山河皆是如來妙明真心,佛性才能轉萬物,一轉便永久圓滿,你的轉物,乃是用腦筋去轉,轉了又轉無有了期,不能見真如佛性,你可以轉萬物的念頭,直下去看,無明窠臼一破,便見萬物與如來,無二亦無別。”
29.…
《月溪法師講禅宗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