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使之歸于無能。聲聞性種子發展之結果,乃否定諸煩惱而獲寂靜之樂;緣覺性種子發展結果,則否定十二緣起而得羅漢果之樂;惟菩薩性種子力量最大,否定我執、法執、空執,最後因此力量過度之澎膨脹于是毀滅了自身,其情形有如氫輕氣球往上升,直至最高空層,連空氣都沒有,于是自已便會爆炸毀滅,便是自已否定自已,種子一經毀滅,相對永遠不能顯發,便入絕對境界。有漏種子和無漏種子便是相對的根源,而其發展則是有一種潛在的業力使然,這是唯識宗的特色。
淨土宗
淨土宗亦名“蓮宗”,釋迦牟尼說《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開示他力本願的法門,是本宗起源。佛入滅後五百年,天親菩薩造《往生淨土論》,贊述叁經要義,以弘通此宗。晉朝慧遠法師在廬山結蓮社弘淨土,爲中土開宗之始,因方法比較簡便,道理亦較單純易懂,所以後來日益興盛,與禅宗之勢力不相上下。禅宗方法雖簡樸,但不易懂,且是全靠自力,以求達到絕對;而淨土宗則是大半靠阿彌陀佛的願力,便可往生,因此人們多喜欣他。好像一般人均不願意行路而願意坐船一樣。但土有四種:一、“凡聖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叁、“實報莊嚴土”。四、“常寂光淨土”。這四種土只有最後一種是絕對的,其余叁種是相對的。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是實報莊嚴土,是相對的,達到此土之後,還要再修行、再否定,然後能達絕對的常寂光淨土。常寂光淨土就是法身淨土,原是遍滿十方無所不在的,衆生爲無量劫塵勞所遮隔,因此相去日遠,以至不可想象。因爲相隔太遠,人們亦就裹足不前,視爲畏途,好像我們聽見要到南極或北極去一樣,心裏不免有點害怕,于是阿彌陀佛就想出一個巧妙的辦法,以他的四十八大願力結成一個美麗無比的花園,叫做西方極樂世界,位于常寂光淨土與凡聖同居土的中段,那裏只有快樂沒有煩惱和憂愁,充滿了詩意,珠樹瑤池,花香鳥語,其樂無窮,就是有世界公園之稱的瑞士,亦不能比其萬一。有此等樂土,本來已經令人聞之神往,況且此宗之人又替阿彌陀佛大登其廣告,招人前往居住,凡人所喜歡、所想要的東西,那裏無不供給周到,而條件則極爲簡單,只須你下最大的決心,念他的名號,他接到你一生的最後的無線電報時(臨終一念),他便派汽車來接(因爲汽車最舒服,衆生是喜歡舒服的,佛爲隨順衆生的心願,一定改用汽車)。于是你便可以得到極樂世界的國籍,住在那裏了。到那裏之後,不會退轉回來,因爲汽車已經沒有了,同時人們自然樂不思蜀,不想轉回來,阿彌陀佛于是盡心指導,教他們修行,人們于是才知道常寂光淨土原來近在咫尺,那裏更爲快樂,所以很容易的便跨進去了。跨進去之後,才知道原來只是一個土,並無所謂穢土和淨土之別,一切都是絕對的。
淨土宗的方法,是否定穢土(凡聖同居土),進入相對的淨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再否定相對淨土,然後進入絕對淨土(常寂光淨土)。否定的方法是將一切精神力量集中于一聲佛號,成爲最大之否定力,相對宇宙中之一切相對者,遇之即被擊碎,此時整個相對宇宙被消歸一聲佛號之中,一聲佛號變成一個大熔爐,很脆弱的相對者,一進去便被熔化,一切妄想、自相、共相、善惡、是非等等,通通進不去,便是達到相對的淨土,爲往生正因。中峰祖師形容此一聲佛號之否定力曾說:“一聲佛名,直下便無異見。原夫即佛之念,如太阿橫按當軒;即念之佛,如大火輪星騰焰熾,使萬物嬰之則燎,觸之則傷。厲精久之,念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念,身心一致,能、所兩忘,其到家之說,不容有聲,捷徑之詞,何勞挂齒。”相對的淨土,是在無色界上,佛、念皆空,一無所有,是分證,是無記憶空,不是自性彌陀,還要再加否定;最後連此一句佛號亦被否定,能緣之心忽然脫去,便達絕對的常寂光淨土,是爲滿證,此時念同無念,無念而念,穢土淨土不二,一切皆被肯定。
西方極樂世界是報身淨土,其佛是報身阿彌陀佛,乃欲由相對引導衆生入于絕對,此乃淨土宗之本意。後來禅宗祖師亦多兼弘淨土者,以禅宗解釋絕對之道理解釋淨土,以禅宗之直截根源方法用于念佛方法,謂之“實相念佛”。于是“報身彌陀”變爲“法身自性彌陀”,即此穢土變爲西方極樂世界,他力的變爲自力的,間接的變爲直接的。《六祖壇經》雲:“刺史又問曰:“弟子常聞僧俗念阿彌陀佛,願生西方,請和尚說,得生彼否?願爲破疑。”師言:“使君善聽,惠能與說。世尊在舍衛城中,說西方引化經文,分明此去不遠。若論相說裏數,有十萬八千,即身中十惡八邪,便是說遠。說遠爲其下根,說近爲其上智。人有兩種,法無兩般,迷悟有殊,見有遲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淨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恒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此去不遠;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中峰禅師叁時系念雲:“審如是,則阿彌陀佛即我心,我心即阿彌陀佛;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亦迷悟之自差,非聖凡彼此之有間也。”又曰:“昔靈山謂此去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現在說法,其國衆生無有衆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此言阿彌陀佛報身淨土,非言法身淨土也。若曰法身,即此心是,若曰淨土,亦此方是,是心不在此,不在彼,不執方,不離方,以不執方故,豈在十萬億刹之西?以不離方故,塵毛刹海四維上下了不間,然以至無一微塵非佛淨土者也。”
從前有人編了一個笑話來譏笑念佛的人:“有一個父親一天到晚念佛,他的兒子勸他不要念,可是沒有效果。有一天,他的兒子便叫他父親的名,一連叫了好幾句,他父親便生氣,那兒子就說,我叫你的名,才叫幾句你就生氣,你一天到晚念佛名,難道佛不生氣嗎?”這個笑話驟聽好像很有道理,所以一些不信佛的人便拿來做攻擊念佛的武器,有人竟把他編進小學教科書裏,其實他們連“南無阿彌陀佛”這幾個字是什麼解釋都不懂得,因爲那是梵文的音譯。“南無”就是“皈依”的意思,“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皈依阿彌陀佛”、“擁護阿彌陀佛”。譬如德國的納粹黨徒一天到晚嚷著“希特勒萬歲”,難道希特勒會生氣而把他送到集中營去嗎?某一時期我們國家亦喜歡在集會的時候,高呼“某某人或某某事萬歲”,難道某某人聽見會生氣嗎?恐怕聽了要興奮得連毛孔都笑起來呢!這是笑話,不必多管,至于念佛之精義,以及一聲佛號之力量,上面已經略說大概了。
叁論宗
叁論宗以龍樹菩薩所著《中觀論》、《十二門論》和其弟子提婆菩薩所著《百論》叁部論爲根據而創立的。在印度以龍樹、提婆爲始祖,羅瞻羅尊者、青目論師繼承之,後又有清辨、智光論師加以發揚弘通。東晉時羅什叁藏傳譯比此宗諸論,爲叁論宗入中國之始。其弟子僧肇、道融更采取《大智度論》加入,名四論宗。而道生、僧睿則單弘叁論,仍稱叁論宗。傳至梁朝嘉祥大師吉藏,大弘此宗,著述豐富,于是中國之叁論宗遂大成。後來爲唯識法相宗所掩,日益式微,同時禅宗大行,般若性空之旨,爲禅宗所並。到唐朝中葉,幾陷于名存實亡之境。嘉祥大師所著《中觀論疏》、《百論疏》、《十二門論疏》,爲研究此宗之重要著作。自唐武宗會昌法難後,此疏久佚,宋明以來學子不見此書者數百年,故叁論奧義,亦幾無人能曉。自楊仁山先生創金陵刻經處,將叁疏自日本取回翻刻,由是叁論之旨複明于今日,意者印度大乘空宗極致,將複興于今日欤。
叁論宗之要點:(一)八不破邪論。(二)真俗二谛論。(叁)無所得中道論。此宗之所以著重破邪顯正者,因爲當龍樹之世,印度佛教大小乘空有之爭極烈,外道亦漸擡頭,龍樹爲保衛釋迦本旨,于是著《中觀》等論,欲廓清邪說,勘定相對界與絕對界之界限,不論外道或佛教本身,其不合釋迦絕對之旨者,悉摧毀之,故其方法著重于否定相對者。龍樹認爲邪破未盡,而遂欲顯正者,則其所顯者邪也,非正也。倘邪破已盡,則不顯自顯,謂之“破顯同時”,蓋此時已入絕對,則無所謂邪正破顯矣。換言之,即否定未盡者,未能越過相對界,言空、言有皆是相對;否定已盡則相對終止,絕對開始,一切皆還原爲絕對,是原因,故言空、言有,皆是絕對也。故否定者,實爲達到絕對之最好方法也。所謂“有所得”與“無所得”者,亦是分別相對與絕對之界限,破邪未盡,而遂欲顯正者,即是“有所得”,“有所得”仍不離“邪”,不出相對範圍。倘破邪已盡,則已入絕對,本來現成,無所謂“顯”,亦無所得,乃最究極之終點也。
叁論宗乃站在絕對之立場而發揮者也,故認爲真俗二谛乃約于言教者,既有所謂真俗之分,便是相對。若親證絕對之境,則言忘慮絕,真俗不二,只有一谛,無有二谛也。然佛之所以說二谛者,爲否定外道凡夫之“空有”“斷常”二見耳,故所謂真俗二谛乃建立于相對界中,非絕對界中所有事也。叁論宗既將自已站在絕對立場之上,故對于其他各宗所發揮之二谛,俱認爲是相對者,而以自已所發揮者爲絕對,于是有“四重二谛”之別:(一)有爲世谛,空爲真谛。(二)空有爲世谛,非空非有爲真谛。(叁)二不二爲世谛,非二非不二爲真谛。(四)二不二、非二非不二爲世谛;言亡慮絕,絕四句,斷百非爲真谛。叁論宗認爲前叁重是相對的,是“所有得,”第四重才是絕對的,才是“無所得。”各宗所發揮者爲前叁重,而本宗所發揮者爲第四重。
八不中道者,即叁論宗否定之方法也,乃將一切…
《月溪法師講大乘絕對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