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P9

  ..续本文上一页多,对于相对界之解释,各建立生因学说,在当时颇占势力,故释迦乃立一新的系统以推毁之,使一般人发生兴趣及信仰,然后导入大乘之坦途。当夫人满胸矛盾,意马心猿之时,而欲告以绝对之理,可乎?故大乘度已度人之精神,乃佛法精义之所在。倘佛法仅有小乘,必不为我人所接受,吾人但学乎老子之“清净无为”可矣,何必弃家鸡而乐野鹜耶?

  大乘八宗

  大乘各宗之中,禅宗、三论宗、唯识宗、净土宗、真言宗,创自印度;天台、华严、律宗,则成自中土。

  在昔印土佛法大乘、小乘均分“空”、“有”两派,其实所谓“空”、“有”者,并不重要,其重要处乃视其属于绝对或相对而定。能达绝对者则言“空”、言“有”皆是;未达绝对者则言“空”、言“有”皆非。昔中国禅宗祖师多以此法勘验学人,有俗士问西堂藏禅师曰:“有天堂地狱否?”曰:“有。”“有佛法僧宝否?”曰:“有”。更有多问,皆答曰:“有”。士曰:“和尚怎么道莫错否?”禅师曰:“汝曾见尊宿来耶?”士曰:“某甲曾参径山和尚。”禅师曰:“径山云何?”曰:“他道一切总无。”禅师曰:“汝有妻否?”曰:“有。” “径山有妻否?”曰:“无。”禅师曰:“径山和尚道“无”即得。”(出《传灯录》)又有问赵州和尚:“狗子有佛性也无?”曰:“无。”此语虽有点滑稽,然其意实谓达绝对境界者言佛性有无皆对,而未达绝对者言佛性有无皆不对是也。

  大乘佛法入中国后先后成立者略分八宗;即禅宗、三论宗、唯识宗、净士宗、真言宗、华严宗、律宗、天台宗是也。各宗之历史,现限于篇幅不能备述,仅将其方法要点略为指出,使学者易于明了。

  禅宗

  兹先谈“禅宗”,禅宗乃是一种不立文字、直截根源的方法,就是不作众多否定,唯否定最后之一否定,遂直入绝对是也,前已略言之。本来修禅是佛家主要方法,无论大乘、小乘,空宗、有宗,各有其禅法,甚至外道婆罗门各派亦均有其禅法,此乃印度宗教哲学之一大特色。自小乘“四谛十二因缘禅”,以至法相宗这“五重唯识禅”,天台宗之“三谛三观禅”,华严宗之“十玄六相法界观禅”,真言宗之“三蜜瑜伽禅”,以及外道之“十二净法禅”、“非想非非想禅”,种类繁多,直接的或间接的,积极的或消极的,颇不一致,而其优劣,亦应以能否达到绝对者为判断。至于禅宗之不立文字禅,乃梁朝时菩提达摩所传入中国者,追溯其起源,则谓是释迦所特别付嘱与其大弟子摩诃迦叶者,此事之记载出于《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罔措,惟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是为禅宗之开始。此经原藏内府,外间不传,故人或疑此则记载为捏造者,现已收入《续藏经》中,疑云遂释。“拈花示众”乃是直接表示绝对佛性之方法,悟者即时便悟,不悟者则虽思量揣度亦是无益。禅宗祖师之喝棒怒骂,竖拂拈槌,种种直接方法,皆自此而出。此种删却虚文,朴实直接之方法,在唐宋之间极为盛行,尤其自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之后,更是大大的发展,有掩盖各宗之势。藉此方法证入绝对境界者,不可胜数,其见于《传灯录》者千有余人。《传灯录》所载祖师问答语话,表面虽是毫无意味可讲,但那是绝对界的语言,只有绝对界的人才懂得,好比我们不能懂得另一星球上人类的语言一样。然这些语言,皆是直接表示绝对者,其言虽殊,皆可一以贯之。故有通其一则公案或一句语言者,则千、百则公案皆可贯通。三藏十二部经典,亦皆可贯通,以一句话悟入绝对,谓之“参话禅”,若能完全达于绝对境界,便是“与诸佛把臂偕行”。换言之,即是与从上诸佛同一境界、同一地位,因为达于绝对之后,一切皆平等也。所以禅宗祖师是即生成佛,不须离开此世间而成佛的。他把自已变成绝对,同时把宇宙万物皆变为绝对,所以他的知识是绝对的知识(真知真见),他的生活是绝对的生活,把整个相对界变为绝对界。一切禅宗悟道祖师,可以说是生活在绝对界里,吾人如果没有达到绝对境界,则虽然同他住在一起,一样生活,而吾人却是住于相对界里。昔有人问一禅师:“佛法是什么?”答曰:“穿衣、吃饭,打瞌睡。”其人曰:“我亦穿衣、吃饭,打瞌睡,为什么不成佛?”答:“你吃时不肯好好的吃,睡时不肯好好的睡。”(出《传灯录》)所以同是穿、吃饭、打瞌睡,而大家境界各不相同。佛印禅师说:“佛法在行住坐卧处,着衣吃饭处,痾屎撒溺处,没理没会处,死活不和得处。”(见《东坡禅喜集》)老庞居士说:“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柴。”鸟窠道林禅师在他身上拈起一根布毛向嘴边一吹,示他的徒弟说:“佛法我这儿亦有少许。”试问那一样不是绝对呢?反过来说如果汝是相对界里的人,尽管穿衣吃饭,痾屎撒溺,包管是相对的,就是把布毛吹上天,还是相对哩!所以生活在相对界里的人,千万不要讥笑绝对界的人,不要误解他,大家相隔太远,简直是不可同日而语。禅宗之所以被称为“顿宗”,就是因他的直接法,“一悟即至佛地”但如果不悟,则虽历万劫,亦属枉然。荷泽所谓:“迷即累劫,悟即须臾”而其他各宗,则是缓缓的熏修,一级一级的往上爬,由初地逐渐升进以达十地,还要超过十地,上十一地,才算走完相对的路途,进入绝对的境界,所以叫做“渐教”。“渐教”譬如扶梯,要按照阶级向上爬,每一级你都要经过,都要小心,然后能达绝顶,当然比较吃力。“顿宗”譬如电梯,只要扭动机关,一飞便上楼顶,故曰:“超越阶级渐次。”但你如果扭不对,机关不动,老是等在那闷人的小房间里,亦是相当讨厌的,性急的人,也许会埋怨说:“我情愿一级一级的爬上去好了!”

  昔晦堂禅师谓:“顿悟如梦被枷锁,觉来更须脱枷锁乎?”又圭峰禅师谓:“渐悟如水结成冰,失灌溉之用,须火同熏炙,始见流通。”禅宗修行方法亦是打破无始无明达到绝对,上面已说过,这里不再述。

  唯识宗

  唯识宗在印度本名“瑜伽宗”,创始于无着、世亲两菩萨,至护法菩萨遂完成。北魏时初入中国名“地论宗”,后又名“摄论宗”。唐玄法师大扬唯识,始名“唯识宗”。所依之经论有六经十一论,其主要者则为《解深密经》及《成唯识论》。其要点有“五位百法”、“八识”、“三性”、“三无性”、“四分三境”等,若分别细说,非篇幅所许可,只有将其要点指出。唯识的本意乃将整个相对界归纳于“识”而聚歼之,“唯识”好像是一把杀人剑,见一个杀一个,将一切色法、心法、不相应法,甚至无为法,通通杀掉,把整个相对宇宙杀清光,杀到最后,连自已亦杀掉,正是《圆觉经》所谓“自断其首”的方法(是精神的首,不是肉体的首,请勿误会)。首已断,无能再断者,于是相对终止,绝对开始,此时“识”已改头换面,变成“智”而复活了,叫做“转识成智”,又叫做“后得智”。识是相对的,而智则是绝对的;识是一把杀人剑,而智则是一把活人剑。一切东西,一碰到活人剑,即刻活起来,整个宇宙都活转来了,是一个平等、完美、和平、快乐的绝对宇宙了,这绝对的宇宙便是“法界体性智”。

  一般人研究“唯识”,把他当做一种认识论而尊重之,想利用他来认识宇宙,这是很大的错误。“识”的本身就是相对的,他所能认识的宇宙亦是相对的宇宙,他不能认识绝对的宇宙。以之来推毁外道所建立之宇宙论则可,若欲靠他来认识绝对本体则不可。他他好像大罗网,把整个相对界罩在里面,但研究的人千万要小心,不要连自已亦被他罩住,脱不了身,他会把你闷杀,或者把你吃掉的。《唯识论》说“若执识为有者,亦是法执。”这便是一种警告,一般人把唯识当做认识论去研究,结果未有不丧身失命者,这一点要请大家多多注意!

  “唯识”好像是整个相对宇宙组成的大“托辣斯”,而主持的则为八识,以“阿赖耶识”为总经理,其余各识则分负部分之职责,“末那识”是分经理,“意识”定方针,前五识是各种不同的工厂,“五位百法”是原料,“四缘六因”便是机器,所制造出来的商品便是“五果”。最奇怪的是每一个人都各自组成一个“托辣斯”,彼此所制造出来的商品,各各不同。因此亦可以说,每一个人各自缘起一个相对的世界。各自经营以自已为中心的人世,所以有“各自唯识”之称。这样看来相对的宇宙是各人一个的,你眼中的宇宙与我眼中的宇宙各不相同,所以亦没有真正的认识,唯识的本身便是要说的这一点,说明他没有真正的认识,要你放弃他,这样你才会被引导进到绝对的宇宙,使你得到真正的绝对的认识。

  唯识家先把相对的宇宙归纳到八识上,一切现象都是八识的作用,都是第八识体内含藏的种子的显发,这样一来,要否定相对的宇宙便比较容易了,只要把“八识”加以否定,则整个相对宇宙同时亦被否定。只须把那些隐藏的种子打破,则相对界永无显发一日,便达绝对了。但八识和种子虽被否定,而八识之本体不被消灭,所谓:“但转其名,不转其体。”叫做八解脱。这时八识转为四智,是绝对的了。有这么一着,然后绝对的本体才是活的、有用的、有知觉的、动静一如的、心物合一的。把相对的生命一变而为绝对的生命,不但世界有着落,人也有着落,眼、耳等到六根亦有着落,整个相对界变为绝对界。

  倘整个相对宇宙只是八识的作用,一切现象只是四缘、六因、五果的聚散和合,那便变成机械论了,“成佛”亦变成是自然的,无目的的了。于是唯识家提出了二种种子:一是有漏种子,一是无漏种子。有漏种子无论什么人都有,由此种子之发展,作无限的缘起,遂成为生死流转的迷惑的世界。无漏种子有声闻性、缘觉性和菩萨性三种,各自发展,成为否定之力量,其力量发展,甚至于压倒有漏种子,…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