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講大乘絕對論▪P9

  ..續本文上一頁多,對于相對界之解釋,各建立生因學說,在當時頗占勢力,故釋迦乃立一新的系統以推毀之,使一般人發生興趣及信仰,然後導入大乘之坦途。當夫人滿胸矛盾,意馬心猿之時,而欲告以絕對之理,可乎?故大乘度已度人之精神,乃佛法精義之所在。倘佛法僅有小乘,必不爲我人所接受,吾人但學乎老子之“清淨無爲”可矣,何必棄家雞而樂野鹜耶?

  大乘八宗

  大乘各宗之中,禅宗、叁論宗、唯識宗、淨土宗、真言宗,創自印度;天臺、華嚴、律宗,則成自中土。

  在昔印土佛法大乘、小乘均分“空”、“有”兩派,其實所謂“空”、“有”者,並不重要,其重要處乃視其屬于絕對或相對而定。能達絕對者則言“空”、言“有”皆是;未達絕對者則言“空”、言“有”皆非。昔中國禅宗祖師多以此法勘驗學人,有俗士問西堂藏禅師曰:“有天堂地獄否?”曰:“有。”“有佛法僧寶否?”曰:“有”。更有多問,皆答曰:“有”。士曰:“和尚怎麼道莫錯否?”禅師曰:“汝曾見尊宿來耶?”士曰:“某甲曾參徑山和尚。”禅師曰:“徑山雲何?”曰:“他道一切總無。”禅師曰:“汝有妻否?”曰:“有。” “徑山有妻否?”曰:“無。”禅師曰:“徑山和尚道“無”即得。”(出《傳燈錄》)又有問趙州和尚:“狗子有佛性也無?”曰:“無。”此語雖有點滑稽,然其意實謂達絕對境界者言佛性有無皆對,而未達絕對者言佛性有無皆不對是也。

  大乘佛法入中國後先後成立者略分八宗;即禅宗、叁論宗、唯識宗、淨士宗、真言宗、華嚴宗、律宗、天臺宗是也。各宗之曆史,現限于篇幅不能備述,僅將其方法要點略爲指出,使學者易于明了。

  禅宗

  茲先談“禅宗”,禅宗乃是一種不立文字、直截根源的方法,就是不作衆多否定,唯否定最後之一否定,遂直入絕對是也,前已略言之。本來修禅是佛家主要方法,無論大乘、小乘,空宗、有宗,各有其禅法,甚至外道婆羅門各派亦均有其禅法,此乃印度宗教哲學之一大特色。自小乘“四谛十二因緣禅”,以至法相宗這“五重唯識禅”,天臺宗之“叁谛叁觀禅”,華嚴宗之“十玄六相法界觀禅”,真言宗之“叁蜜瑜伽禅”,以及外道之“十二淨法禅”、“非想非非想禅”,種類繁多,直接的或間接的,積極的或消極的,頗不一致,而其優劣,亦應以能否達到絕對者爲判斷。至于禅宗之不立文字禅,乃梁朝時菩提達摩所傳入中國者,追溯其起源,則謂是釋迦所特別付囑與其大弟子摩诃迦葉者,此事之記載出于《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衆皆罔措,惟迦葉破顔微笑。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诃迦葉。””是爲禅宗之開始。此經原藏內府,外間不傳,故人或疑此則記載爲捏造者,現已收入《續藏經》中,疑雲遂釋。“拈花示衆”乃是直接表示絕對佛性之方法,悟者即時便悟,不悟者則雖思量揣度亦是無益。禅宗祖師之喝棒怒罵,豎拂拈槌,種種直接方法,皆自此而出。此種刪卻虛文,樸實直接之方法,在唐宋之間極爲盛行,尤其自禅宗六祖惠能大師之後,更是大大的發展,有掩蓋各宗之勢。藉此方法證入絕對境界者,不可勝數,其見于《傳燈錄》者千有余人。《傳燈錄》所載祖師問答語話,表面雖是毫無意味可講,但那是絕對界的語言,只有絕對界的人才懂得,好比我們不能懂得另一星球上人類的語言一樣。然這些語言,皆是直接表示絕對者,其言雖殊,皆可一以貫之。故有通其一則公案或一句語言者,則千、百則公案皆可貫通。叁藏十二部經典,亦皆可貫通,以一句話悟入絕對,謂之“參話禅”,若能完全達于絕對境界,便是“與諸佛把臂偕行”。換言之,即是與從上諸佛同一境界、同一地位,因爲達于絕對之後,一切皆平等也。所以禅宗祖師是即生成佛,不須離開此世間而成佛的。他把自已變成絕對,同時把宇宙萬物皆變爲絕對,所以他的知識是絕對的知識(真知真見),他的生活是絕對的生活,把整個相對界變爲絕對界。一切禅宗悟道祖師,可以說是生活在絕對界裏,吾人如果沒有達到絕對境界,則雖然同他住在一起,一樣生活,而吾人卻是住于相對界裏。昔有人問一禅師:“佛法是什麼?”答曰:“穿衣、吃飯,打瞌睡。”其人曰:“我亦穿衣、吃飯,打瞌睡,爲什麼不成佛?”答:“你吃時不肯好好的吃,睡時不肯好好的睡。”(出《傳燈錄》)所以同是穿、吃飯、打瞌睡,而大家境界各不相同。佛印禅師說:“佛法在行住坐臥處,著衣吃飯處,痾屎撒溺處,沒理沒會處,死活不和得處。”(見《東坡禅喜集》)老龐居士說:“神通及妙用,運水與搬柴。”鳥窠道林禅師在他身上拈起一根布毛向嘴邊一吹,示他的徒弟說:“佛法我這兒亦有少許。”試問那一樣不是絕對呢?反過來說如果汝是相對界裏的人,盡管穿衣吃飯,痾屎撒溺,包管是相對的,就是把布毛吹上天,還是相對哩!所以生活在相對界裏的人,千萬不要譏笑絕對界的人,不要誤解他,大家相隔太遠,簡直是不可同日而語。禅宗之所以被稱爲“頓宗”,就是因他的直接法,“一悟即至佛地”但如果不悟,則雖曆萬劫,亦屬枉然。荷澤所謂:“迷即累劫,悟即須臾”而其他各宗,則是緩緩的熏修,一級一級的往上爬,由初地逐漸升進以達十地,還要超過十地,上十一地,才算走完相對的路途,進入絕對的境界,所以叫做“漸教”。“漸教”譬如扶梯,要按照階級向上爬,每一級你都要經過,都要小心,然後能達絕頂,當然比較吃力。“頓宗”譬如電梯,只要扭動機關,一飛便上樓頂,故曰:“超越階級漸次。”但你如果扭不對,機關不動,老是等在那悶人的小房間裏,亦是相當討厭的,性急的人,也許會埋怨說:“我情願一級一級的爬上去好了!”

  昔晦堂禅師謂:“頓悟如夢被枷鎖,覺來更須脫枷鎖乎?”又圭峰禅師謂:“漸悟如水結成冰,失灌溉之用,須火同熏炙,始見流通。”禅宗修行方法亦是打破無始無明達到絕對,上面已說過,這裏不再述。

  唯識宗

  唯識宗在印度本名“瑜伽宗”,創始于無著、世親兩菩薩,至護法菩薩遂完成。北魏時初入中國名“地論宗”,後又名“攝論宗”。唐玄法師大揚唯識,始名“唯識宗”。所依之經論有六經十一論,其主要者則爲《解深密經》及《成唯識論》。其要點有“五位百法”、“八識”、“叁性”、“叁無性”、“四分叁境”等,若分別細說,非篇幅所許可,只有將其要點指出。唯識的本意乃將整個相對界歸納于“識”而聚殲之,“唯識”好像是一把殺人劍,見一個殺一個,將一切色法、心法、不相應法,甚至無爲法,通通殺掉,把整個相對宇宙殺清光,殺到最後,連自已亦殺掉,正是《圓覺經》所謂“自斷其首”的方法(是精神的首,不是肉體的首,請勿誤會)。首已斷,無能再斷者,于是相對終止,絕對開始,此時“識”已改頭換面,變成“智”而複活了,叫做“轉識成智”,又叫做“後得智”。識是相對的,而智則是絕對的;識是一把殺人劍,而智則是一把活人劍。一切東西,一碰到活人劍,即刻活起來,整個宇宙都活轉來了,是一個平等、完美、和平、快樂的絕對宇宙了,這絕對的宇宙便是“法界體性智”。

  一般人研究“唯識”,把他當做一種認識論而尊重之,想利用他來認識宇宙,這是很大的錯誤。“識”的本身就是相對的,他所能認識的宇宙亦是相對的宇宙,他不能認識絕對的宇宙。以之來推毀外道所建立之宇宙論則可,若欲靠他來認識絕對本體則不可。他他好像大羅網,把整個相對界罩在裏面,但研究的人千萬要小心,不要連自已亦被他罩住,脫不了身,他會把你悶殺,或者把你吃掉的。《唯識論》說“若執識爲有者,亦是法執。”這便是一種警告,一般人把唯識當做認識論去研究,結果未有不喪身失命者,這一點要請大家多多注意!

  “唯識”好像是整個相對宇宙組成的大“托辣斯”,而主持的則爲八識,以“阿賴耶識”爲總經理,其余各識則分負部分之職責,“末那識”是分經理,“意識”定方針,前五識是各種不同的工廠,“五位百法”是原料,“四緣六因”便是機器,所製造出來的商品便是“五果”。最奇怪的是每一個人都各自組成一個“托辣斯”,彼此所製造出來的商品,各各不同。因此亦可以說,每一個人各自緣起一個相對的世界。各自經營以自已爲中心的人世,所以有“各自唯識”之稱。這樣看來相對的宇宙是各人一個的,你眼中的宇宙與我眼中的宇宙各不相同,所以亦沒有真正的認識,唯識的本身便是要說的這一點,說明他沒有真正的認識,要你放棄他,這樣你才會被引導進到絕對的宇宙,使你得到真正的絕對的認識。

  唯識家先把相對的宇宙歸納到八識上,一切現象都是八識的作用,都是第八識體內含藏的種子的顯發,這樣一來,要否定相對的宇宙便比較容易了,只要把“八識”加以否定,則整個相對宇宙同時亦被否定。只須把那些隱藏的種子打破,則相對界永無顯發一日,便達絕對了。但八識和種子雖被否定,而八識之本體不被消滅,所謂:“但轉其名,不轉其體。”叫做八解脫。這時八識轉爲四智,是絕對的了。有這麼一著,然後絕對的本體才是活的、有用的、有知覺的、動靜一如的、心物合一的。把相對的生命一變而爲絕對的生命,不但世界有著落,人也有著落,眼、耳等到六根亦有著落,整個相對界變爲絕對界。

  倘整個相對宇宙只是八識的作用,一切現象只是四緣、六因、五果的聚散和合,那便變成機械論了,“成佛”亦變成是自然的,無目的的了。于是唯識家提出了二種種子:一是有漏種子,一是無漏種子。有漏種子無論什麼人都有,由此種子之發展,作無限的緣起,遂成爲生死流轉的迷惑的世界。無漏種子有聲聞性、緣覺性和菩薩性叁種,各自發展,成爲否定之力量,其力量發展,甚至于壓倒有漏種子,…

《月溪法師講大乘絕對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