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使之归于无能。声闻性种子发展之结果,乃否定诸烦恼而获寂静之乐;缘觉性种子发展结果,则否定十二缘起而得罗汉果之乐;惟菩萨性种子力量最大,否定我执、法执、空执,最后因此力量过度之澎膨胀于是毁灭了自身,其情形有如氢轻气球往上升,直至最高空层,连空气都没有,于是自已便会爆炸毁灭,便是自已否定自已,种子一经毁灭,相对永远不能显发,便入绝对境界。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便是相对的根源,而其发展则是有一种潜在的业力使然,这是唯识宗的特色。
净土宗
净土宗亦名“莲宗”,释迦牟尼说《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开示他力本愿的法门,是本宗起源。佛入灭后五百年,天亲菩萨造《往生净土论》,赞述三经要义,以弘通此宗。晋朝慧远法师在庐山结莲社弘净土,为中土开宗之始,因方法比较简便,道理亦较单纯易懂,所以后来日益兴盛,与禅宗之势力不相上下。禅宗方法虽简朴,但不易懂,且是全靠自力,以求达到绝对;而净土宗则是大半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便可往生,因此人们多喜欣他。好像一般人均不愿意行路而愿意坐船一样。但土有四种:一、“凡圣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实报庄严土”。四、“常寂光净土”。这四种土只有最后一种是绝对的,其余三种是相对的。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是实报庄严土,是相对的,达到此土之后,还要再修行、再否定,然后能达绝对的常寂光净土。常寂光净土就是法身净土,原是遍满十方无所不在的,众生为无量劫尘劳所遮隔,因此相去日远,以至不可想象。因为相隔太远,人们亦就裹足不前,视为畏途,好像我们听见要到南极或北极去一样,心里不免有点害怕,于是阿弥陀佛就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以他的四十八大愿力结成一个美丽无比的花园,叫做西方极乐世界,位于常寂光净土与凡圣同居土的中段,那里只有快乐没有烦恼和忧愁,充满了诗意,珠树瑶池,花香鸟语,其乐无穷,就是有世界公园之称的瑞士,亦不能比其万一。有此等乐土,本来已经令人闻之神往,况且此宗之人又替阿弥陀佛大登其广告,招人前往居住,凡人所喜欢、所想要的东西,那里无不供给周到,而条件则极为简单,只须你下最大的决心,念他的名号,他接到你一生的最后的无线电报时(临终一念),他便派汽车来接(因为汽车最舒服,众生是喜欢舒服的,佛为随顺众生的心愿,一定改用汽车)。于是你便可以得到极乐世界的国籍,住在那里了。到那里之后,不会退转回来,因为汽车已经没有了,同时人们自然乐不思蜀,不想转回来,阿弥陀佛于是尽心指导,教他们修行,人们于是才知道常寂光净土原来近在咫尺,那里更为快乐,所以很容易的便跨进去了。跨进去之后,才知道原来只是一个土,并无所谓秽土和净土之别,一切都是绝对的。
净土宗的方法,是否定秽土(凡圣同居土),进入相对的净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再否定相对净土,然后进入绝对净土(常寂光净土)。否定的方法是将一切精神力量集中于一声佛号,成为最大之否定力,相对宇宙中之一切相对者,遇之即被击碎,此时整个相对宇宙被消归一声佛号之中,一声佛号变成一个大熔炉,很脆弱的相对者,一进去便被熔化,一切妄想、自相、共相、善恶、是非等等,通通进不去,便是达到相对的净土,为往生正因。中峰祖师形容此一声佛号之否定力曾说:“一声佛名,直下便无异见。原夫即佛之念,如太阿横按当轩;即念之佛,如大火轮星腾焰炽,使万物婴之则燎,触之则伤。厉精久之,念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念,身心一致,能、所两忘,其到家之说,不容有声,捷径之词,何劳挂齿。”相对的净土,是在无色界上,佛、念皆空,一无所有,是分证,是无记忆空,不是自性弥陀,还要再加否定;最后连此一句佛号亦被否定,能缘之心忽然脱去,便达绝对的常寂光净土,是为满证,此时念同无念,无念而念,秽土净土不二,一切皆被肯定。
西方极乐世界是报身净土,其佛是报身阿弥陀佛,乃欲由相对引导众生入于绝对,此乃净土宗之本意。后来禅宗祖师亦多兼弘净土者,以禅宗解释绝对之道理解释净土,以禅宗之直截根源方法用于念佛方法,谓之“实相念佛”。于是“报身弥陀”变为“法身自性弥陀”,即此秽土变为西方极乐世界,他力的变为自力的,间接的变为直接的。《六祖坛经》云:“刺史又问曰:“弟子常闻僧俗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请和尚说,得生彼否?愿为破疑。”师言:“使君善听,惠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此去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使君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此去不远;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今劝善知识,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中峰禅师三时系念云:“审如是,则阿弥陀佛即我心,我心即阿弥陀佛;净土即此方,此方即净土,亦迷悟之自差,非圣凡彼此之有间也。”又曰:“昔灵山谓此去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说法,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此言阿弥陀佛报身净土,非言法身净土也。若曰法身,即此心是,若曰净土,亦此方是,是心不在此,不在彼,不执方,不离方,以不执方故,岂在十万亿刹之西?以不离方故,尘毛刹海四维上下了不间,然以至无一微尘非佛净土者也。”
从前有人编了一个笑话来讥笑念佛的人:“有一个父亲一天到晚念佛,他的儿子劝他不要念,可是没有效果。有一天,他的儿子便叫他父亲的名,一连叫了好几句,他父亲便生气,那儿子就说,我叫你的名,才叫几句你就生气,你一天到晚念佛名,难道佛不生气吗?”这个笑话骤听好像很有道理,所以一些不信佛的人便拿来做攻击念佛的武器,有人竟把他编进小学教科书里,其实他们连“南无阿弥陀佛”这几个字是什么解释都不懂得,因为那是梵文的音译。“南无”就是“皈依”的意思,“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皈依阿弥陀佛”、“拥护阿弥陀佛”。譬如德国的纳粹党徒一天到晚嚷着“希特勒万岁”,难道希特勒会生气而把他送到集中营去吗?某一时期我们国家亦喜欢在集会的时候,高呼“某某人或某某事万岁”,难道某某人听见会生气吗?恐怕听了要兴奋得连毛孔都笑起来呢!这是笑话,不必多管,至于念佛之精义,以及一声佛号之力量,上面已经略说大概了。
三论宗
三论宗以龙树菩萨所著《中观论》、《十二门论》和其弟子提婆菩萨所著《百论》三部论为根据而创立的。在印度以龙树、提婆为始祖,罗瞻罗尊者、青目论师继承之,后又有清辨、智光论师加以发扬弘通。东晋时罗什三藏传译比此宗诸论,为三论宗入中国之始。其弟子僧肇、道融更采取《大智度论》加入,名四论宗。而道生、僧睿则单弘三论,仍称三论宗。传至梁朝嘉祥大师吉藏,大弘此宗,著述丰富,于是中国之三论宗遂大成。后来为唯识法相宗所掩,日益式微,同时禅宗大行,般若性空之旨,为禅宗所并。到唐朝中叶,几陷于名存实亡之境。嘉祥大师所著《中观论疏》、《百论疏》、《十二门论疏》,为研究此宗之重要著作。自唐武宗会昌法难后,此疏久佚,宋明以来学子不见此书者数百年,故三论奥义,亦几无人能晓。自杨仁山先生创金陵刻经处,将三疏自日本取回翻刻,由是三论之旨复明于今日,意者印度大乘空宗极致,将复兴于今日欤。
三论宗之要点:(一)八不破邪论。(二)真俗二谛论。(三)无所得中道论。此宗之所以着重破邪显正者,因为当龙树之世,印度佛教大小乘空有之争极烈,外道亦渐抬头,龙树为保卫释迦本旨,于是着《中观》等论,欲廓清邪说,勘定相对界与绝对界之界限,不论外道或佛教本身,其不合释迦绝对之旨者,悉摧毁之,故其方法着重于否定相对者。龙树认为邪破未尽,而遂欲显正者,则其所显者邪也,非正也。倘邪破已尽,则不显自显,谓之“破显同时”,盖此时已入绝对,则无所谓邪正破显矣。换言之,即否定未尽者,未能越过相对界,言空、言有皆是相对;否定已尽则相对终止,绝对开始,一切皆还原为绝对,是原因,故言空、言有,皆是绝对也。故否定者,实为达到绝对之最好方法也。所谓“有所得”与“无所得”者,亦是分别相对与绝对之界限,破邪未尽,而遂欲显正者,即是“有所得”,“有所得”仍不离“邪”,不出相对范围。倘破邪已尽,则已入绝对,本来现成,无所谓“显”,亦无所得,乃最究极之终点也。
三论宗乃站在绝对之立场而发挥者也,故认为真俗二谛乃约于言教者,既有所谓真俗之分,便是相对。若亲证绝对之境,则言忘虑绝,真俗不二,只有一谛,无有二谛也。然佛之所以说二谛者,为否定外道凡夫之“空有”“断常”二见耳,故所谓真俗二谛乃建立于相对界中,非绝对界中所有事也。三论宗既将自已站在绝对立场之上,故对于其他各宗所发挥之二谛,俱认为是相对者,而以自已所发挥者为绝对,于是有“四重二谛”之别:(一)有为世谛,空为真谛。(二)空有为世谛,非空非有为真谛。(三)二不二为世谛,非二非不二为真谛。(四)二不二、非二非不二为世谛;言亡虑绝,绝四句,断百非为真谛。三论宗认为前三重是相对的,是“所有得,”第四重才是绝对的,才是“无所得。”各宗所发挥者为前三重,而本宗所发挥者为第四重。
八不中道者,即三论宗否定之方法也,乃将一切…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