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略有出入,而大體相同,茲列下:
古十玄 新十玄
一、同時俱足相應門 一、同時俱足相應門
二、因陀羅網境界門 七、因陀羅網境界門
叁、秘密隱顯俱成門 五、隱密顯了俱成門
四、微細相容安立門 六、微細相容安立門
五、十世隔法異成門 九、十世隔法異成門
六、諸藏純雜具德門 二、廣狹自在無礙門
....... .......
七、一多相容不同門 叁、一多相容不同門
八、諸法相即自在門 四、諸法相即自在門
九、唯心回轉善成門 十、主伴圓是具德門
....... .......
十、諸事顯法生解門 八、諸事顯法生解門
(圖中圓點示新十玄全變者)
十玄緣起者,欲否定一切相對者,使漸入于絕對之統一也,乃智俨根據《華嚴經》及《十地論》而設者,而賢首大師又敷演而詳釋之,使益臻完備。十門依于六相,六相圓融之理以十門解釋之。此十門中,以第一門爲總,其余九門爲別,是爲總別一對;九玄本圓成而又異其相,是爲同異一對;另一方面九玄門雖千差萬別而各安住其位,是爲成壞一對。總而言之,不外體、相、用,相即相入之理,使相對、差別、矛盾之一切法入于圓融平等一味之本體。反之,則是由本體之圓融平等而推究一切矛盾現象之統一無礙,可謂之“本體現象一如論”。此圓融之體名爲“一真法界”,在一真法界中又分爲四法界以觀之。四法界者,即:(一)理法界。(二)事法界。(叁)事理無礙法界。四、事事無礙法界。“理”示統一平等之體(性海圓融)。“事”示差別矛盾之象(緣起紛纭)。“事理無礙”示矛盾之中有統一,統一之中有矛盾,相反相包,相即相入。“事事無礙”示相對之中又有相對,矛盾之中又生矛盾,主伴重重,依正無量。自因觀之,是此四法界;而自果觀之,則爲一真法界。因果本屬同一,使相對入于絕對,此乃華嚴宗法界觀之大意。但有一點須注意者,華嚴宗之六相圓融,與天臺宗叁谛圓融不同,天臺宗之圓融是把相對和絕對混在一起,而華嚴宗之圓融,則是由果相之平等推及因相之無礙,把衆多之相對融而爲“一”,然後再將此“一”消歸于絕對。故華嚴宗對于相對界與絕對界仍有一清楚不混之界限,因此分爲二種法門:(一)性起法門(即舍那法門是絕對的,根據《華嚴經.性起品》而立)。(二)緣起法門(即普賢法門是相對的,根據<普賢行願品>而立)。緣起是因,性起是果。故六相十玄緣起法門可以說是相對的,以智慧眼觀察之,否定之,使歸于無礙之一致。最後舉此“一”而否定之,則無可再否定之,遂入絕對。故緣起法門乃是由因以達果之法門;而性起法門則是以絕對之立場直觀本來果相,以無礙之天眼觀十法界中無一倒逆者,一切衆生皆具如來之智慧德相而本來成佛,故性起法門是絕對的。由是觀之,華嚴宗是從本垂末之法,是不離絕對立場可達絕對者;而天臺宗則是攝末歸本之法,是站在相對之上以發揮者,總無法進入絕對也。
十玄門:(一)同時俱足相應門。此門乃其余九門之總句,以示一切法超越時間空間而存在者也。“同時”就是否定過去、現在、未來叁世,使入于同時。換言之,就是否定時間。“具足”是不破壞本質,本體不增不減。“相應”是一切本質相即相入之妙用,一切法同時俱足而相應,不可分離,故無空間時間。此一句表示十句皆起始于圓融之一法,收歸于圓融之一法,體用同時,此乃自其“總”而觀察也。余九句則自其“別”而觀察,各以別義而表無盡之緣起,最後則統入于圓融之一法。(二)一多相容不同門。此就其別而觀其用也,一中有多,多中有一,相容相入。(叁)諸法相即自在門。此就其別而觀其體也,一多無礙,彼此同體,故相即而自在。(四)因陀羅網境界門。體用相即相入,重重無盡,恰如帝釋天宮殿之因陀羅網,有無量之網目,每目垂珠,珠珠相映,一珠現萬珠之影,輝映無窮,萬有之體相用、相依、相成、相緣起,而相即相入,亦複如是。(五)微細相容安立門,萬有之相,紛纭宏麗,互相包容,其理微細,雖屬可驚,而其相整然不亂,各安其位。(六)秘密隱顯俱成門。萬有之象,雖有表裏隱顯之殊,而各是緣起而成者。(七)諸藏純雜俱德門。一多相入相即而爲表裏隱顯,故一中包多,則表面單純,裏面複雜,藏雜多于純一之中,故謂一爲諸藏,多爲純雜,謂爲單複相即相入。(八)十世隔法異成門。謂過去、現在、未來各有叁世,總爲九世,九世畢竟不出一念, 一念攝九世共爲十世。故自一念而言,則十世實同時,然萬有存于時間空間而相融異成,若超于時間空間則實一體一念而已。(九)唯心回轉善成門。謂時間空間皆存于一念中,一切變化成壞,皆心之變化也。(十)諸事顯法生解門,謂以慧眼觀察,藉事事物物以明緣起無盡、相即相入之理也。
十玄緣起大意略如上述,然皆屬相對範圍,欲示相對宇宙之圓融道理,然非絕對也。絕對宇宙不可解釋,凡所謂緣起者,即是相對者,絕對界無所謂緣起也。十玄緣起實以一念無明爲界限,整個相對宇宙起于一念無明,複歸于一念無明,一念無明發生,則萬象同時發生、同時具足而相應,迨由此一念而發展,然後有一多相即相入以至重重無盡,如帝釋網,微細安立,隱顯相成,純雜相兼,十世相隔,及至回心收念,于是萬念複歸于一念,萬相複歸于一相,此乃諸事顯法以生智解者也,換言之,即腦筋作用是也。若由此圓融一念再進而達于無念,便是無始無明境界,再將無始無明打破,則達于絕對,然後才是性起境界。性起境界本來圓滿現成,此時念同無念,故無所緣起,無緣起則無所謂總、別、同、異、成、壞、十玄門根本不能成立,一切衆生本來成佛。
新十玄所以改“諸藏純雜具德門”爲“廣狹自在無礙門”者,蓋恐人誤解“純”爲“真如”,“雜”爲“萬有”也。在相對界中一切皆是相對,相對不與絕對相混,故真如與萬有不能混合,純雜不過是萬有相對之現象而已,其初本無真如之可觀也,若混在一起,則等于天臺宗以“空假中”混爲一體,性起與緣起混爲一體,則是不了義之法門矣。又改“唯心回轉善成門”爲“主伴圓明具德門”者,蓋此之謂唯心回轉不過是一念回轉,非真心真如而可回轉也,恐人誤解,故改爲“主伴圓明”,以示相對而非絕對。天臺宗就是把空假中任意回轉,所以露出馬腳,法藏知道此種弊病,爲免以詞害意起見,故有此修正也。
律宗
律宗者,唐初智首、道宣二律師所創立,依<昙無德部>的四分律刊定諸部,故名四分律宗。同時又有法勵律師、懷素律師,雖同依四分律立說,而見解互異,成爲叁宗,傳及後代,惟道宣之南山律宗得保其命脈而已。戒律本爲一切佛徒所共遵守,無論大、小乘各宗,皆以律爲修道之基石,戒、定、慧叁學並重,相輔而行。大乘六度法門,持戒亦列其一,故在印度並未單獨組織成宗。智首、道宣等認爲戒律乃成佛之因,欲提高其地位,故創立律宗。四分律雖然屬于小乘,但依道宣的意見,其義是通于大乘的。依唯識圓明之教旨,唱圓融叁學行儀,叁聚淨戒互攝通融,一戒具萬行,一行攝諸戒。叁聚淨戒就是:(一)別解脫戒,是舍一切諸惡。(二)攝善法戒,是修一切善。(叁)攝衆生戒,是負荷群生,遍施利益。律宗以“金剛光明寶戒”爲體,故經雲:“金剛光明寶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薩本源。”故律宗之目的在以持戒加強衆生智慧之否定力,使否定一切相對者,以達于絕對之本源;修相對之戒而入于絕對之戒;由有相戒入于無相戒;由消極入于積極。智慧由禅定之力而起,而禅定則因戒律之力而得保證。戒力薄弱,則定慧不能立;定慧不立,則無由達于彼岸,況濟度衆生乎?
魔和佛同爲宇宙之精英,走正路的最後便成佛,走偏路的最後便成魔。魔和佛的種子一樣存于衆生的心中,魔是貪欲所發展而成,而佛則是般若所發展而成;魔是相對宇宙中之雄長,而佛則是絕對宇宙中之雄長。但是,修行人在魔的轄境相對宇宙中和魔搏鬥,是反抗的、革命的、艱苦的,處于劣勢的地位,所以說:“佛高一尺,魔高一丈”千萬人中,能獲得最後的勝利者只有很少數的幾人,其余是被魔所克服,變成魔的奴隸,或是壯烈的犧牲。但修行人和魔搏鬥,是毫無妥協的余地的,不是克服魔,便是給魔克服;不是當主人,便是做奴隸。魔對于修行者是毫不放松的,常常跟在他的左右,埋伏在他心的暗處,一有機會,便向修行者施以狙擊,一枝冷箭,或是一顆手榴彈,都是給修行者以致命的創傷。修行者的一生可以說是在戰場中度過,所以非有一個保壘不可,這個堡壘,便是戒律。如果修行者能戰勝群魔,把他克服,那魔便變成你的俘虜、你的奴隸了,所以《維摩诘經》說:“一切衆魔,皆我侍也。”修行人和魔戰鬥,以般若爲武器,以靜慮爲參謀,以精進爲甲胄,以持戒爲堡壘,以忍辱爲給養,以布施爲裝備。此六種波羅蜜便是修行人的軍事機構,勝利或失敗,全視這機構是否健全而定。戒律既是修行人和魔決戰的堡壘,所以在修行過程中占著極重要的位置,這就是律宗所以建立的主要條件。
如果修行者已戰勝群魔,把他徹底解決,堡壘和武器等等,便等于無用,只好“賣劍買牛”,做個大同世界的人,自由自在。這時倘若還是躲在堡壘裏不出來,不是發瘋嗎?還仍把手槍、榴彈挂滿身上,不是徒自苦惱嗎?所以修行已經成功之後,戒律便自動取消。昔有人問南泉禅師:“什麼是戒定慧?”禅師答:“貧道這裏無此閑家具。”便是這個意思。所以戒律只是相對界中的事物,絕對界中是沒有的。“金剛光明寶戒”不過是諸佛金剛不壞身的別名而已,只是戒體,而無戒相,這才是至高無上的“戒律”。
《證道歌》:“嗟末法,惡時世,衆生福薄難調製。去聖遠兮邪見深,魔強法弱多冤害。聞說如來頓教…
《月溪法師講大乘絕對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