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門,恨不滅除令瓦碎。”荷澤大師做這首歌的時候(《證道歌》,是荷澤作品,不是永嘉作品,另有文辨之),正是唐代佛法隆盛之時,尚有魔強法弱之慨,現在正是佛法最式微的時候,吾人應該作何感想?所以如果想複興佛教,第一件,要特別注重“持戒”。要加強戒律的力量,先把堡壘工事築好,不但要適宜于防禦,同時還要適宜于進攻;大乘戒不是消極的防守,而是積極的進攻。《涅槃經》雲:“護持正法者,不受五戒,不修威儀,應持刀劍弓箭矛(矛+肖),守護持戒清淨比丘。”又斥消極的潔身持戒爲無能,而獎勉能摧毀妨礙正法之惡勢力者爲真正之持戒雲:“若有比丘隨所至處,供身趣足,讀誦經典,思惟坐禅,有來問去,即爲宣說,所謂布施、持戒、福德,少欲知足,雖能如是種種說法,然故不能作師子吼,不爲師子之所圍繞,不能降伏非法惡人。如是比丘,不能自利利衆生,當知是輩,懈怠懶惰,雖能持戒守護淨行,當知是人無所能爲。若有比丘,供身之具亦常豐足,複能護持所受禁戒,能師子吼,廣說妙法,謂修多羅、只夜、受記、伽陀、優陀那、伊帝目多伽、阇陀伽、毗佛略、阿浮陀達磨,以如是等九部經典,爲他廣說,利益安樂諸衆生故,唱如是言:《涅槃經》中,製諸比丘,不應畜養奴婢牛羊非法之物,若有比丘,畜如是等不淨之物,應當治之。如來先于異部經中,說有比丘畜如是等非法之物。某甲國王,如法治之,驅令還俗,若有比丘能作如是師子吼時,有破戒者,聞是語已,盛其瞋恚,害是法師,是說法者,設複命終,故名持戒。”又雲:“是故護法優婆塞等,應執持刀杖,擁護如是持戒比丘。若有受持五戒之者,不是名爲大乘人也;不受五戒,爲護正法,乃名大乘。”又雲:“是故我今聽持戒人,依諸白衣持刀杖者以爲伴侶,若諸國王大臣長者優婆塞等,爲護法故,雖持刀杖我說是等名曰持戒,確持刀杖,不應斷命,若能如是,即得名爲第一持戒。”(《大般涅槃經.金剛身品》)由是觀之,大乘戒者,不但論律潔身寡欲而已,其目的實在摧伏魔軍。對于群魔,要抱有勝無敗之堅心,不能稍存姑息,所謂:“小不忍則亂大謀。”因爲魔不怕凶惡,而且極爲奸詐,他會利用你的仁慈來破壞你,所以要想達到大慈悲,應該放棄小慈悲,然後才有戰勝魔軍的希望。修行人應當特別注意,要懂得釋迦真正“持戒”的意義。
所謂戒律者,其目的既然在防衛自已,摧毀魔軍,當然不能太呆板,呆板便失掉力量,跟不上時代,應該隨時代、環境而修正改變,以能適應環境,發揮最大力量爲“好戒律”。力量越大,則修行者越得到保障,成佛的希望越多。世俗國家的法律亦是這樣,以能保障人民利益爲目的,時代環境既然不斷在轉變,則法律亦應隨環境而轉變,然後才能發揮效力,否則便等于無用之廢物。所以說“叁代不同法”,吾人對于佛教戒律的看法,亦是這樣。幾百年前的社會,不同現在的社會,幾百年前的戒律,當然不能完全適合現在的環境,所以如果要增加戒律的力量,只有修改戒律,保留有用的,而取消無用的,使他能完全適合環境,能發生大的效率。把繁瑣的變爲簡單,汙腐的變爲整潔,頹廢的變爲健全,卑微的變爲崇高,低賤的爲尊嚴,使魔鬼見之而退避,善人見之而起敬,能這樣則已往戒律所失掉的力量才可以複原,僧伽所失掉的尊嚴才可以挽回,這是複興佛教的第一個主要條件。
真言宗
真言宗,是真言陀羅尼宗的略稱,又名密教、密宗、密乘、秘密宗、秘密藏、秘密曼荼羅宗、曼荼羅教、瑜伽宗、陀羅尼宗、金剛乘、遍一切乘、叁摩地宗等等。“真言”二字,梵語“曼荼羅”,真實語言之意。“陀羅尼”梵語爲“總持”之意,是總攝住持的意思,此宗相傳爲大日如來所說內證法門。《金剛頂分別聖位經》說:“真言陀羅尼是一切如來秘奧之藏,是自覺聖智修證之法門。”注重身、語、意叁密,爲本宗之特征。而獨標“語密”以爲宗名者,乃認爲身密、意密,顯教各宗多有談及,而未知語密之義,故特揭此爲以標幟也。密教者,乃相對顯教而言。此宗認爲應身佛(即釋迦牟尼佛)所說種種經典方便法門,皆屬顯教;而法身佛(毗廬遮那)直接所說之秘奧之法,則是密教。
此宗經典要西晉時已傳入甚多,未成宗派,至唐開元八年始由金剛智、不空兩師弟正式傳入中國,同時有善無畏阿阇黎亦來唐土傳密宗,譯《大日經》,但金剛智乃傳法正統爲第五祖,不空爲六祖,傳于青龍寺惠果爲七祖,惠果傳于日僧空海爲八祖。空海回國後,大弘此宗,時中土顯教盛行,密宗未能興起,故集此宗之大成者,乃空海之力也。
此宗分理論、實際兩方面。經典爲理論:儀軌爲實際。儀軌與經典並重,事相與教相合一。苟祈禱供養合乎方法,佛力與行者之信念互相涉入,則可與諸佛冥契,獲佛力之加持,由相對入于絕對,即身成佛,故可謂之事相與教相並重,自相對入于絕對,即身成佛,故可謂之事相與教相並重,自力與他力合一,現象與本體貫通者也。
此宗正所依本經爲《大日經》、《金剛頂經》兩部,稱爲兩部大經。更加《蘇悉地經》、《瑜祗經》、《要略念誦經》,稱爲五部秘經,是爲純部密教。至于雜部密教爲數頗繁,至其所依論釋則有《發菩提心論》、《釋摩诃衍論》、《大日經疏》、《金剛頂經義訣》等。
就實際方面而言,此宗最重祈禱,供養諸佛諸神,宗教之色彩特重,其儀式不無受婆羅門教之影響,而其內容則爲佛教的。蓋龍猛、龍智之世,婆羅門神秘之風特盛,佛教爲適應環境,爭取信徒起見,不能不權宜變通以應實用。末世衆生信仰心弱,非有嚴肅之儀軌,無以加強其信念,更藉圖畫、符號、聲音之表現,使深印于腦海中而不可移,于是精神力量集中,而發生不可思議之感應。故密宗認爲神佛冥助加持者,雖謂之“自佛”之冥助加持亦無不可也。
此宗教旨大略可分:(一)事教二相。(二)叁大建立。(叁)兩部曼荼羅等,茲略爲闡述。
(一)事教二相之義──教相是發揮“六大”、“四曼”“叁密”等基本教理,使整個相對宇宙之現象,與絕對宇宙之本體相一致,所謂即事而真,現象即實在是也;事相是將甚深難思之教相,實現之于事相上,使父母所生之肉身即證大覺位。總之,教相和事相便是理論和實際,兩者不可相離,以故古人相誡道:“不知教相的事相家,叁傳之後,當墜外道。”就是說離教相的事相易墜魔事;離事相的教相,也不能在密乘之憾。
(二)叁大建立──密宗將整個相對宇宙歸納于“體”、“相”、“用”叁大之中。“體大”者,地、水、火、風、空、識六大也;“相大”者,“大曼荼羅”、“叁昧耶曼荼羅”、“法曼荼羅”、“羯磨曼荼羅”四曼是也;“用大”者,身、口、意叁密是也。
此宗認“六大”爲宇宙之真體,從此“體大”所現所生所流之“四曼”,即吾人之四肢形骸,謂之“相大”;其言語動作種種活動者,謂之“用大”。此叁“大”者,相包相收,相輔相成,體相用相攝互融,整個相對宇宙不能超出此叁大之外,而此“叁大”乃統攝于絕對的大日法身者也。換言之,即絕對之法身,具有體相用叁大之妙用也。
叁大者,相對者也;大日法身者,絕對者也,然則欲使相對入絕對,變爲絕對,乃密宗行人之目的也,其方法果爲何如耶?則“叁密加持”是也。叁密者,手結印、口唱真言、心住叁摩地。身口意叁密相應。則佛力與行人之信念互相涉入貫通,而不可思議之感應發生,脫離相對而進入絕對矣。換言之,即是行人將整個相對宇宙歸納于符號、聲音、概念之中,叁密圓滿具足,即是曼荼羅。當叁密相應時,符號、聲音、概念皆相對者;及其用功成熟,叁密相應,佛力加持,于是符號、聲音、概念當體變爲絕對者,同時整個相對宇宙變爲絕對之宇宙矣。
(叁)兩部曼荼羅──兩部者,金剛界曼荼羅、胎藏界曼荼羅是也,代表理、智二法身,而統于大日之一法身。金剛界九會,建立四曼、四智印,五部五智的法,乃開如來之果德,其種子爲“元”字,是表修生上轉之義;胎藏界四重圓壇,十叁大院,建字、印、形叁秘密,佛、金、蓮叁部法相,乃示衆生本有之因德,其種子爲“孔”字,乃表本有下轉門之義。而把這兩部曼荼羅約于一多法界,金剛界是不二,是爲一法界,胎藏界是二,是爲多法界,二即不二,不二即二,乃一如之實在也。
總之,密教者,乃, 龍樹菩薩等所親手織成的光怪陸離的外衣,並恭敬的披在釋迦的身上,讓他好去出席印度宗教大會,藉以爭取多數信仰之民衆。
絕對語錄
[大乘絕對論] [絕對語錄]
什麼叫做絕對?就是佛經裏說的“無上正等正覺”,就是說佛性沒有那一樣比對得上,經裏又說:“譬如真如,無有對比”。
你能知道宇宙最後的本體嗎?
你能知道一粒沙的真相嗎?
牛頓說:“我的知識,還不及海灘上的一粒沙!”
人們因此都欽佩這科學家的偉大和謙虛,其實,牛頓已經太過誇張了、太自信了,把自己的知識估計得太高了,他應該這樣說:
“我連對于一粒沙的真相,也毫無所知哩!”
因爲一切科學家、哲學家所發現的,不過是相對的真理、有限的真理,而不是最後的絕對的真理、無限的真理。因此牛頓所發現的定理,愛因斯坦可以把他推翻;愛因斯坦所發現的定理,將來亦有人可以把他推翻。可以推翻的道理,究竟有什麼真的價值呢?
一直到現在,他們對于絕對的本體,依然毫無所知。于是只好把這全能的光榮,贈給他們的“上帝”了。
就拿一滴清水來說罷,你能知道他的真相嗎?你也許會說:“他是氫2氧的化合物,氫氣最輕,氧氣最燃,皆由電子的擺動,而現兩樣的物質,宇宙間的東西,無不由電子的擺動而顯出差異的性質和形狀。”
你能知道這些,以爲就是知道這一滴水的真相了,其實,汝仍一無所知,你所知的,不過是人…
《月溪法師講大乘絕對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