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P12

  ..续本文上一页,略有出入,而大体相同,兹列下:

  古十玄   新十玄

  一、同时俱足相应门  一、同时俱足相应门

  二、因陀罗网境界门  七、因陀罗网境界门

  三、秘密隐显俱成门  五、隐密显了俱成门

  四、微细相容安立门  六、微细相容安立门

  五、十世隔法异成门  九、十世隔法异成门

  六、诸藏纯杂具德门  二、广狭自在无碍门

  .......   .......  

  七、一多相容不同门  三、一多相容不同门

  八、诸法相即自在门  四、诸法相即自在门

  九、唯心回转善成门  十、主伴圆是具德门

  .......   .......  

  十、诸事显法生解门  八、诸事显法生解门

  (图中圆点示新十玄全变者)

  十玄缘起者,欲否定一切相对者,使渐入于绝对之统一也,乃智俨根据《华严经》及《十地论》而设者,而贤首大师又敷演而详释之,使益臻完备。十门依于六相,六相圆融之理以十门解释之。此十门中,以第一门为总,其余九门为别,是为总别一对;九玄本圆成而又异其相,是为同异一对;另一方面九玄门虽千差万别而各安住其位,是为成坏一对。总而言之,不外体、相、用,相即相入之理,使相对、差别、矛盾之一切法入于圆融平等一味之本体。反之,则是由本体之圆融平等而推究一切矛盾现象之统一无碍,可谓之“本体现象一如论”。此圆融之体名为“一真法界”,在一真法界中又分为四法界以观之。四法界者,即:(一)理法界。(二)事法界。(三)事理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理”示统一平等之体(性海圆融)。“事”示差别矛盾之象(缘起纷纭)。“事理无碍”示矛盾之中有统一,统一之中有矛盾,相反相包,相即相入。“事事无碍”示相对之中又有相对,矛盾之中又生矛盾,主伴重重,依正无量。自因观之,是此四法界;而自果观之,则为一真法界。因果本属同一,使相对入于绝对,此乃华严宗法界观之大意。但有一点须注意者,华严宗之六相圆融,与天台宗三谛圆融不同,天台宗之圆融是把相对和绝对混在一起,而华严宗之圆融,则是由果相之平等推及因相之无碍,把众多之相对融而为“一”,然后再将此“一”消归于绝对。故华严宗对于相对界与绝对界仍有一清楚不混之界限,因此分为二种法门:(一)性起法门(即舍那法门是绝对的,根据《华严经.性起品》而立)。(二)缘起法门(即普贤法门是相对的,根据<普贤行愿品>而立)。缘起是因,性起是果。故六相十玄缘起法门可以说是相对的,以智慧眼观察之,否定之,使归于无碍之一致。最后举此“一”而否定之,则无可再否定之,遂入绝对。故缘起法门乃是由因以达果之法门;而性起法门则是以绝对之立场直观本来果相,以无碍之天眼观十法界中无一倒逆者,一切众生皆具如来之智慧德相而本来成佛,故性起法门是绝对的。由是观之,华严宗是从本垂末之法,是不离绝对立场可达绝对者;而天台宗则是摄末归本之法,是站在相对之上以发挥者,总无法进入绝对也。

  十玄门:(一)同时俱足相应门。此门乃其余九门之总句,以示一切法超越时间空间而存在者也。“同时”就是否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使入于同时。换言之,就是否定时间。“具足”是不破坏本质,本体不增不减。“相应”是一切本质相即相入之妙用,一切法同时俱足而相应,不可分离,故无空间时间。此一句表示十句皆起始于圆融之一法,收归于圆融之一法,体用同时,此乃自其“总”而观察也。余九句则自其“别”而观察,各以别义而表无尽之缘起,最后则统入于圆融之一法。(二)一多相容不同门。此就其别而观其用也,一中有多,多中有一,相容相入。(三)诸法相即自在门。此就其别而观其体也,一多无碍,彼此同体,故相即而自在。(四)因陀罗网境界门。体用相即相入,重重无尽,恰如帝释天宫殿之因陀罗网,有无量之网目,每目垂珠,珠珠相映,一珠现万珠之影,辉映无穷,万有之体相用、相依、相成、相缘起,而相即相入,亦复如是。(五)微细相容安立门,万有之相,纷纭宏丽,互相包容,其理微细,虽属可惊,而其相整然不乱,各安其位。(六)秘密隐显俱成门。万有之象,虽有表里隐显之殊,而各是缘起而成者。(七)诸藏纯杂俱德门。一多相入相即而为表里隐显,故一中包多,则表面单纯,里面复杂,藏杂多于纯一之中,故谓一为诸藏,多为纯杂,谓为单复相即相入。(八)十世隔法异成门。谓过去、现在、未来各有三世,总为九世,九世毕竟不出一念, 一念摄九世共为十世。故自一念而言,则十世实同时,然万有存于时间空间而相融异成,若超于时间空间则实一体一念而已。(九)唯心回转善成门。谓时间空间皆存于一念中,一切变化成坏,皆心之变化也。(十)诸事显法生解门,谓以慧眼观察,藉事事物物以明缘起无尽、相即相入之理也。

  十玄缘起大意略如上述,然皆属相对范围,欲示相对宇宙之圆融道理,然非绝对也。绝对宇宙不可解释,凡所谓缘起者,即是相对者,绝对界无所谓缘起也。十玄缘起实以一念无明为界限,整个相对宇宙起于一念无明,复归于一念无明,一念无明发生,则万象同时发生、同时具足而相应,迨由此一念而发展,然后有一多相即相入以至重重无尽,如帝释网,微细安立,隐显相成,纯杂相兼,十世相隔,及至回心收念,于是万念复归于一念,万相复归于一相,此乃诸事显法以生智解者也,换言之,即脑筋作用是也。若由此圆融一念再进而达于无念,便是无始无明境界,再将无始无明打破,则达于绝对,然后才是性起境界。性起境界本来圆满现成,此时念同无念,故无所缘起,无缘起则无所谓总、别、同、异、成、坏、十玄门根本不能成立,一切众生本来成佛。

  新十玄所以改“诸藏纯杂具德门”为“广狭自在无碍门”者,盖恐人误解“纯”为“真如”,“杂”为“万有”也。在相对界中一切皆是相对,相对不与绝对相混,故真如与万有不能混合,纯杂不过是万有相对之现象而已,其初本无真如之可观也,若混在一起,则等于天台宗以“空假中”混为一体,性起与缘起混为一体,则是不了义之法门矣。又改“唯心回转善成门”为“主伴圆明具德门”者,盖此之谓唯心回转不过是一念回转,非真心真如而可回转也,恐人误解,故改为“主伴圆明”,以示相对而非绝对。天台宗就是把空假中任意回转,所以露出马脚,法藏知道此种弊病,为免以词害意起见,故有此修正也。

  律宗

  律宗者,唐初智首、道宣二律师所创立,依<昙无德部>的四分律刊定诸部,故名四分律宗。同时又有法励律师、怀素律师,虽同依四分律立说,而见解互异,成为三宗,传及后代,惟道宣之南山律宗得保其命脉而已。戒律本为一切佛徒所共遵守,无论大、小乘各宗,皆以律为修道之基石,戒、定、慧三学并重,相辅而行。大乘六度法门,持戒亦列其一,故在印度并未单独组织成宗。智首、道宣等认为戒律乃成佛之因,欲提高其地位,故创立律宗。四分律虽然属于小乘,但依道宣的意见,其义是通于大乘的。依唯识圆明之教旨,唱圆融三学行仪,三聚净戒互摄通融,一戒具万行,一行摄诸戒。三聚净戒就是:(一)别解脱戒,是舍一切诸恶。(二)摄善法戒,是修一切善。(三)摄众生戒,是负荷群生,遍施利益。律宗以“金刚光明宝戒”为体,故经云:“金刚光明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故律宗之目的在以持戒加强众生智慧之否定力,使否定一切相对者,以达于绝对之本源;修相对之戒而入于绝对之戒;由有相戒入于无相戒;由消极入于积极。智慧由禅定之力而起,而禅定则因戒律之力而得保证。戒力薄弱,则定慧不能立;定慧不立,则无由达于彼岸,况济度众生乎?

  魔和佛同为宇宙之精英,走正路的最后便成佛,走偏路的最后便成魔。魔和佛的种子一样存于众生的心中,魔是贪欲所发展而成,而佛则是般若所发展而成;魔是相对宇宙中之雄长,而佛则是绝对宇宙中之雄长。但是,修行人在魔的辖境相对宇宙中和魔搏斗,是反抗的、革命的、艰苦的,处于劣势的地位,所以说:“佛高一尺,魔高一丈”千万人中,能获得最后的胜利者只有很少数的几人,其余是被魔所克服,变成魔的奴隶,或是壮烈的牺牲。但修行人和魔搏斗,是毫无妥协的余地的,不是克服魔,便是给魔克服;不是当主人,便是做奴隶。魔对于修行者是毫不放松的,常常跟在他的左右,埋伏在他心的暗处,一有机会,便向修行者施以狙击,一枝冷箭,或是一颗手榴弹,都是给修行者以致命的创伤。修行者的一生可以说是在战场中度过,所以非有一个保垒不可,这个堡垒,便是戒律。如果修行者能战胜群魔,把他克服,那魔便变成你的俘虏、你的奴隶了,所以《维摩诘经》说:“一切众魔,皆我侍也。”修行人和魔战斗,以般若为武器,以静虑为参谋,以精进为甲胄,以持戒为堡垒,以忍辱为给养,以布施为装备。此六种波罗蜜便是修行人的军事机构,胜利或失败,全视这机构是否健全而定。戒律既是修行人和魔决战的堡垒,所以在修行过程中占着极重要的位置,这就是律宗所以建立的主要条件。

  如果修行者已战胜群魔,把他彻底解决,堡垒和武器等等,便等于无用,只好“卖剑买牛”,做个大同世界的人,自由自在。这时倘若还是躲在堡垒里不出来,不是发疯吗?还仍把手枪、榴弹挂满身上,不是徒自苦恼吗?所以修行已经成功之后,戒律便自动取消。昔有人问南泉禅师:“什么是戒定慧?”禅师答:“贫道这里无此闲家具。”便是这个意思。所以戒律只是相对界中的事物,绝对界中是没有的。“金刚光明宝戒”不过是诸佛金刚不坏身的别名而已,只是戒体,而无戒相,这才是至高无上的“戒律”。

  《证道歌》:“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冤害。闻说如来顿教…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