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心叁觀”的道理,既然是把相對硬要和絕對混在一起,所以智者所發揮的“十界互具”,更爲明顯的錯誤,他想把絕對的佛拉來相對界中和畜生、餓鬼等混在一處,結成親家,真是成何體統!衆生雖皆可成佛,但成佛之後,卻不再變爲衆生。如果佛會變爲衆生,那是佛亦受輪回,成佛有什麼用處呢?佛雖可入地獄去救衆生,但在他本身是不變不動的。
這是受老子無能生有,有複歸無的循環系統所影響,把佛法弄成生滅輪轉的方法了。有這樣不徹底的基礎,所以産生了不徹底的修行方法,諸如“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句話,便證明天臺宗方法的錯誤,而進納于儒家的格物致知的方法。這裏所說的“破一分無明”大概是指一念無明,而不是指無始無明。一念無是變幻莫定的,譬如起一個惡念頭時,馬上就另起一個善的念頭去破他,把惡的改爲善的,這便算是破無明證法身了。但惡念頭和善念頭一樣是念頭,一樣可以闖出來,一天到晚時時看住他,改來改去,有什麼結局呢?這和儒家的“格物致知”的求知方法一樣,格一物,便致一知;宇宙之學問,致知無窮盡,那末,我們的格物工作,亦就無了期,只好格到老、格到死,而知還沒有完全“致”!孔子到老年還想學《易》以求無過,莊子所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便是對准這格物的辦法所放的一槍。如果是破無明的話,則只能一次過的破,不能一分一分緩緩的破,譬如人只有一個頭,斬掉了就沒有,不能再斬;法身亦是整個的,並不如屠店裏豬肉,可以一兩一兩切出來賣。可見“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句話是講不通的。傳到後來,一班修“叁觀”的人,因爲在那相對的圈子中走來走去,走不出結果,于是就陷于不徹底的錯誤,采取放任的態度,大多認爲“不要著有,便是中道”。就是說:任他念起亦好、滅亦好,不要去管他,就是天下太平。這種消極放任的態度,就是《圓覺經》中所說“任病”,現在竟變爲成佛的法門!一個人什麼都不管,不要說成佛,就是做人亦不過只能做個無用之人呢。有的又把中道看做是“前念已滅,後念未起,中間是”,把絕對嵌進前念、後念的中間去了,這和儒家“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有什麼分別呢?其實這亦不過是一念無明的靜的狀態罷了。
自從僧肇之後,這不徹底的思想,經過天臺、華嚴之發揮,一直流行著,産生了“叁教同源”的謬論以及“引儒歸佛、引佛歸儒”的合流運動。最著名的例如唐之有圭峰宗密、宋之明教契嵩、永明延壽以及明之憨山大師等人,皆是鑽牛角尖的超等角色,著述等身,可是沒有一句是明心見性的話。這潮流在唐朝時,有禅宗祖師出來挽回頹勢,用樸實方法,重整佛法的堅決態度,表明絕對的立場。到宋朝時,理學家卻繼承那佛家的不徹底的思想,角巾、儒眼,岸然道貌的站在反對的立場上,原來的佛家妥協主義,現在卻衰形爲儒家的妥協主義了,最滑稽的是表面上卻裝著一種不妥協的態度,這是中國思想界的重要問題,我要另外寫寫來檢討他。
話雖如此說,但我們對于智者大師之蓋世才華,天生的明晰,有條理的腦筋,以及他對于整理佛學的貢獻,仍有無上的欽敬!我們可尊他爲“時之聖”,然而我們不願“上當”。
律宗之成立,且被視爲大乘教,是頗爲特殊的。戒律本爲一切佛徒所共遵守,無論大小乘各宗都以持戒爲修道的基石,所以在印度並未單獨立宗。但是戒、定、慧叁學是相輔而行的,定、慧方面,在中國既然紛紛立宗,那麼戒律方面,自然亦有此企圖。唐朝智首、道宣二律師,認爲戒律乃成佛之因,欲提高他的地位,所以創立“律宗”;四分律雖然屬于小乘,但依道宣的意見,其義是通于大乘的。律宗的用意,亦是要使修行者由相對進入絕對的,“叁聚淨戒”是相對的,是修一切善,以否定一切惡;但“金剛光明寶戒”卻是絕對的,由叁聚淨戒以達金剛光明寶戒的本體,就是由有相戒入于無相戒。嚴格的說,在相對界中,才需要戒律,一入絕對,便無所謂持戒了。譬如戰爭的時候,我們需要保壘和武器,戰爭已經永久消滅,則堡壘和武器便變爲多余的累贅,要被取消了。當世界已經大同,天下已經太平的時候,你還老是躲在堡壘裏面,滿身挂著手榴彈,不是發瘋了嗎?所以一進絕對國土,那裏是從心所欲,是絕對的本體,絕對的平等自由,戒律便無法存在了。昔有人問南泉普願禅師說:“什麼是戒、定、慧?”師答曰:“貧道這裏無此閑家具!”便是這個意思。戒、定、慧是相對界中的工具,絕對界中是用不著的。金剛光明寶戒只是絕對本體的別名,所以只有戒體,而無戒相。
古今中外沒有那一個國家的法製和禮節是一成不變的,譬如衣服一樣,穿破了就非補綴不可,穿爛了我要另外做一套新的,總歸是要套在人的身上,這衣服,一面要適合身材、身分,一面還要適合氣候,便利動作。然後是一套理想的衣服,他不但可以保障你的健康,同時亦可以增加你的莊嚴;反之,如果裁得不合適,他會使你感到束縛的苦惱,或者把你變成一個滑稽醜陋的怪物。
戒律既然只能存在于相對界中,那末,是和方便法門一樣,要隨時代而發展的。幾千年前的戒律,是爲適合當時環境而定的,現在社會環境已大大不同,當然不能完全適合,是有修正補充之必要。戒律如果不能適應環境,便等于無用的廢物。國家的法律亦是這一樣,如果不能保障人民利益,或反爲有礙于人民,那便要加以廢除或修改的。所以每一朝代有每一朝代的法律,每一時期有每一時期的法律。
佛教的戒律,一直到現在,仍是幾千年前的老規矩,有許多已經變成具文,或無法遵守的了。所以我們主張必須加以修正或補充,把繁瑣的變爲簡單,迂腐變爲健全,然後戒律失掉的力量才可以複原,僧伽所失掉的尊嚴才可以挽回。使魔鬼見之而退避,善人見之而起敬,這是複興佛教的一個主要條件。
月溪法師講大乘絕對論-絕對語錄2
[大乘絕對論] [絕對語錄1] [絕對語錄2] [絕對語錄3] [絕對語錄4] [絕對語錄5] [絕對語錄6]
叁教同源辨
牟子理惑論
大小乘經入中國 安世高 小乘 支谶 大乘
大乘般若方等諸經入中國
《 六祖壇經 》
佛法之發展擬分爲四個階段以說明之
周易發現相對
老子
老子的修養方法
老子落爲詐僞之原因
老子的山國寡民政治思想之來源
平等
愛
中道
孔子
儒家體系
道家系統
荀子<解蔽篇> -論禁欲-
仁與中道之關系
另 《 系辭 》 :「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王充 《 論衡.本性篇 》 -性有善有惡-
<人間世> -論心齋-
<大宗師> -論坐忘-
性善說
《 周易 》 中道
《 易 》
《 系辭 》 上傳
探赜索隱,鈎深致遠
《 說卦傳 》
作易的人已知五行說
叁教同源辨
最初佛教傳入中國之記載,其較可信者,爲漢哀帝元壽元年 (即紀元前二年) 博士弟子景盧 ( 《 世說 》 注作景慮, 《 釋老志 》 作秦景慮, 《 通典 》 作秦景, 《 通志 》 作景匿) 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經 (此事見 《 魚豢魏略西域傳 》 , 《 叁國志 》 裴注引之) 伊存授經之後六十六年 (明帝永平八年,紀元後六五年) 東漢明帝诏楚王英,言及浮屠事,诏曰:「楚王尚黃老之征言,尚浮屠之仁祠,潔齋叁月,與神爲誓,何嫌何疑,當有悔吝,其還贖以助伊滿塞桑門之盛馔。」
蓋佛教初入中國,義理未彰,故與黃老神仙並視,而羼以神仙道術之言,教旨在精靈不滅,而以齋戒祭祈福,附庸于鬼神方術。
印度本善五明,醫術方技所素娴,即一代大師如安世高, 《 高僧傳 》 亦謂其七曜五行,醫方異術,以至鳥獸之聲,無不綜達。叁國北之巨子量柯迦羅善星術,南之領袖康僧會多知圖谶,然此皆非佛法,而世人遂以方術視佛法矣。
桓帝延熹九年 (紀元一六六年) 襄楷上疏曰:「自楚王英至桓帝,約一百年,始終以黃老浮圖並稱,其時佛教之細微可推想也。」故後之佛徒,但稱明年永平求經爲佛教入中國之始,不願述及以前之迹焉。
又聞宮中立黃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虛,貴尚無爲,好生惡殺,省欲去奢,今陛下嗜欲不去,殺罰過理,既乖其道,豈獲其祚哉。」
在襄楷心目中,黃老浮屠同屬一道。
黃老之道,盛于漢初 (錄漢魏……… 《 佛教史 》 上四叁 、 四四 、 四五頁) 固毫不可怪也。
牟子理惑論
佛教自西漢來華以後 (湯著 《 佛教史 》 五六-五七) ,明乎此,則理惑論叁十七章誠佛教之要籍也。
《 理惑論 》 序曰:「牟子既修經傳諸子書無大小靡不好之…………名曰 《 牟子理惑論 》 」。觀此可見其思想乃以叁教爲一家。
牟子,蒼梧人,即現在廣西。
大小乘經入中國 安世高 小乘 支谶 大乘
佛教自西漢來華之後,自必已有經典,惟翻譯甚少,又與道流牽合附會,還不顯其真面目,故襄楷引佛經,而以與黃老並談,及至桓靈之世,安清支谶等相繼來華,出經較多,釋迦之教,乃有所據。比中安清尤爲卓著,自漢末訖西晉,其學甚昌明。
安清字世高,安息王嫡後之子,讓國于叔,馳僻本土,翔而後進,遂處高師 (诏 [ 名隹 ] 陽上見 《 佑錄 》 六,康僧會 《 安般守意經 》 序) ,以漢桓帝建和二年 (一四八) 至靈帝建甯中二十余年 (一六八至一七一) ,譯出叁十余部 ( 《 僧傳 》 引 《 安錄 》 ) 。其 《 修行道地經 》 乃譯于永康元年 (一六七), 《 安錄 》 中刊其所譯,似只叁十五部四十卷 (參見 《 佑錄 》 二) ,但舊譯本常缺人名。安壽依據文體審定譯人,如 《 十二門經 》 ,…
《月溪法師講大乘絕對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