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P23

  ..续本文上一页“一心三观”的道理,既然是把相对硬要和绝对混在一起,所以智者所发挥的“十界互具”,更为明显的错误,他想把绝对的佛拉来相对界中和畜生、饿鬼等混在一处,结成亲家,真是成何体统!众生虽皆可成佛,但成佛之后,却不再变为众生。如果佛会变为众生,那是佛亦受轮回,成佛有什么用处呢?佛虽可入地狱去救众生,但在他本身是不变不动的。

  这是受老子无能生有,有复归无的循环系统所影响,把佛法弄成生灭轮转的方法了。有这样不彻底的基础,所以产生了不彻底的修行方法,诸如“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这句话,便证明天台宗方法的错误,而进纳于儒家的格物致知的方法。这里所说的“破一分无明”大概是指一念无明,而不是指无始无明。一念无是变幻莫定的,譬如起一个恶念头时,马上就另起一个善的念头去破他,把恶的改为善的,这便算是破无明证法身了。但恶念头和善念头一样是念头,一样可以闯出来,一天到晚时时看住他,改来改去,有什么结局呢?这和儒家的“格物致知”的求知方法一样,格一物,便致一知;宇宙之学问,致知无穷尽,那末,我们的格物工作,亦就无了期,只好格到老、格到死,而知还没有完全“致”!孔子到老年还想学《易》以求无过,庄子所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便是对准这格物的办法所放的一枪。如果是破无明的话,则只能一次过的破,不能一分一分缓缓的破,譬如人只有一个头,斩掉了就没有,不能再斩;法身亦是整个的,并不如屠店里猪肉,可以一两一两切出来卖。可见“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这句话是讲不通的。传到后来,一班修“三观”的人,因为在那相对的圈子中走来走去,走不出结果,于是就陷于不彻底的错误,采取放任的态度,大多认为“不要着有,便是中道”。就是说:任他念起亦好、灭亦好,不要去管他,就是天下太平。这种消极放任的态度,就是《圆觉经》中所说“任病”,现在竟变为成佛的法门!一个人什么都不管,不要说成佛,就是做人亦不过只能做个无用之人呢。有的又把中道看做是“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中间是”,把绝对嵌进前念、后念的中间去了,这和儒家“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有什么分别呢?其实这亦不过是一念无明的静的状态罢了。

  自从僧肇之后,这不彻底的思想,经过天台、华严之发挥,一直流行着,产生了“三教同源”的谬论以及“引儒归佛、引佛归儒”的合流运动。最著名的例如唐之有圭峰宗密、宋之明教契嵩、永明延寿以及明之憨山大师等人,皆是钻牛角尖的超等角色,著述等身,可是没有一句是明心见性的话。这潮流在唐朝时,有禅宗祖师出来挽回颓势,用朴实方法,重整佛法的坚决态度,表明绝对的立场。到宋朝时,理学家却继承那佛家的不彻底的思想,角巾、儒眼,岸然道貌的站在反对的立场上,原来的佛家妥协主义,现在却衰形为儒家的妥协主义了,最滑稽的是表面上却装着一种不妥协的态度,这是中国思想界的重要问题,我要另外写写来检讨他。

  话虽如此说,但我们对于智者大师之盖世才华,天生的明晰,有条理的脑筋,以及他对于整理佛学的贡献,仍有无上的钦敬!我们可尊他为“时之圣”,然而我们不愿“上当”。

  律宗之成立,且被视为大乘教,是颇为特殊的。戒律本为一切佛徒所共遵守,无论大小乘各宗都以持戒为修道的基石,所以在印度并未单独立宗。但是戒、定、慧三学是相辅而行的,定、慧方面,在中国既然纷纷立宗,那么戒律方面,自然亦有此企图。唐朝智首、道宣二律师,认为戒律乃成佛之因,欲提高他的地位,所以创立“律宗”;四分律虽然属于小乘,但依道宣的意见,其义是通于大乘的。律宗的用意,亦是要使修行者由相对进入绝对的,“三聚净戒”是相对的,是修一切善,以否定一切恶;但“金刚光明宝戒”却是绝对的,由三聚净戒以达金刚光明宝戒的本体,就是由有相戒入于无相戒。严格的说,在相对界中,才需要戒律,一入绝对,便无所谓持戒了。譬如战争的时候,我们需要保垒和武器,战争已经永久消灭,则堡垒和武器便变为多余的累赘,要被取消了。当世界已经大同,天下已经太平的时候,你还老是躲在堡垒里面,满身挂着手榴弹,不是发疯了吗?所以一进绝对国土,那里是从心所欲,是绝对的本体,绝对的平等自由,戒律便无法存在了。昔有人问南泉普愿禅师说:“什么是戒、定、慧?”师答曰:“贫道这里无此闲家具!”便是这个意思。戒、定、慧是相对界中的工具,绝对界中是用不着的。金刚光明宝戒只是绝对本体的别名,所以只有戒体,而无戒相。

  古今中外没有那一个国家的法制和礼节是一成不变的,譬如衣服一样,穿破了就非补缀不可,穿烂了我要另外做一套新的,总归是要套在人的身上,这衣服,一面要适合身材、身分,一面还要适合气候,便利动作。然后是一套理想的衣服,他不但可以保障你的健康,同时亦可以增加你的庄严;反之,如果裁得不合适,他会使你感到束缚的苦恼,或者把你变成一个滑稽丑陋的怪物。

  戒律既然只能存在于相对界中,那末,是和方便法门一样,要随时代而发展的。几千年前的戒律,是为适合当时环境而定的,现在社会环境已大大不同,当然不能完全适合,是有修正补充之必要。戒律如果不能适应环境,便等于无用的废物。国家的法律亦是这一样,如果不能保障人民利益,或反为有碍于人民,那便要加以废除或修改的。所以每一朝代有每一朝代的法律,每一时期有每一时期的法律。

  佛教的戒律,一直到现在,仍是几千年前的老规矩,有许多已经变成具文,或无法遵守的了。所以我们主张必须加以修正或补充,把繁琐的变为简单,迂腐变为健全,然后戒律失掉的力量才可以复原,僧伽所失掉的尊严才可以挽回。使魔鬼见之而退避,善人见之而起敬,这是复兴佛教的一个主要条件。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绝对语录2

  [大乘绝对论]  [绝对语录1]  [绝对语录2]  [绝对语录3]  [绝对语录4]  [绝对语录5]  [绝对语录6]

  三教同源辨

  牟子理惑论

  大小乘经入中国 安世高 小乘 支谶 大乘

  大乘般若方等诸经入中国

  《 六祖坛经 》

  佛法之发展拟分为四个阶段以说明之

  周易发现相对

  老子

  老子的修养方法

  老子落为诈伪之原因

  老子的山国寡民政治思想之来源

  平等

  爱

  中道

  孔子

  儒家体系

  道家系统

  荀子<解蔽篇> -论禁欲-

  仁与中道之关系

  另 《 系辞 》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王充 《 论衡.本性篇 》 -性有善有恶-

  <人间世> -论心斋-

  <大宗师> -论坐忘-

  性善说

  《 周易 》 中道

  《 易 》

  《 系辞 》 上传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 说卦传 》

  作易的人已知五行说

  三教同源辨

  最初佛教传入中国之记载,其较可信者,为汉哀帝元寿元年 (即纪元前二年) 博士弟子景卢 ( 《 世说 》 注作景虑, 《 释老志 》 作秦景虑, 《 通典 》 作秦景, 《 通志 》 作景匿) 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 (此事见 《 鱼豢魏略西域传 》 , 《 三国志 》 裴注引之) 伊存授经之后六十六年 (明帝永平八年,纪元后六五年) 东汉明帝诏楚王英,言及浮屠事,诏曰:「楚王尚黄老之征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何嫌何疑,当有悔吝,其还赎以助伊满塞桑门之盛馔。」

  盖佛教初入中国,义理未彰,故与黄老神仙并视,而羼以神仙道术之言,教旨在精灵不灭,而以斋戒祭祈福,附庸于鬼神方术。

  印度本善五明,医术方技所素娴,即一代大师如安世高, 《 高僧传 》 亦谓其七曜五行,医方异术,以至鸟兽之声,无不综达。三国北之巨子量柯迦罗善星术,南之领袖康僧会多知图谶,然此皆非佛法,而世人遂以方术视佛法矣。

  桓帝延熹九年 (纪元一六六年) 襄楷上疏曰:「自楚王英至桓帝,约一百年,始终以黄老浮图并称,其时佛教之细微可推想也。」故后之佛徒,但称明年永平求经为佛教入中国之始,不愿述及以前之迹焉。

  又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今陛下嗜欲不去,杀罚过理,既乖其道,岂获其祚哉。」

  在襄楷心目中,黄老浮屠同属一道。

  黄老之道,盛于汉初 (录汉魏……… 《 佛教史 》 上四三 、 四四 、 四五页) 固毫不可怪也。

  牟子理惑论

  佛教自西汉来华以后 (汤着 《 佛教史 》 五六-五七) ,明乎此,则理惑论三十七章诚佛教之要籍也。

  《 理惑论 》 序曰:「牟子既修经传诸子书无大小靡不好之…………名曰 《 牟子理惑论 》 」。观此可见其思想乃以三教为一家。

  牟子,苍梧人,即现在广西。

  大小乘经入中国 安世高 小乘  支谶 大乘

  佛教自西汉来华之后,自必已有经典,惟翻译甚少,又与道流牵合附会,还不显其真面目,故襄楷引佛经,而以与黄老并谈,及至桓灵之世,安清支谶等相继来华,出经较多,释迦之教,乃有所据。比中安清尤为卓著,自汉末讫西晋,其学甚昌明。

  安清字世高,安息王嫡后之子,让国于叔,驰僻本土,翔而后进,遂处高师 (诏 [ 名隹 ] 阳上见 《 佑录 》 六,康僧会 《 安般守意经 》 序) ,以汉桓帝建和二年 (一四八) 至灵帝建宁中二十余年 (一六八至一七一) ,译出三十余部 ( 《 僧传 》 引 《 安录 》 ) 。其 《 修行道地经 》 乃译于永康元年 (一六七), 《 安录 》 中刊其所译,似只三十五部四十卷 (参见 《 佑录 》 二) ,但旧译本常缺人名。安寿依据文体审定译人,如 《 十二门经 》 ,…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