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P24

  ..续本文上一页安公即只谓似其所出,因此不但 《 长房录 》 着一百七十六部、 《 开元录 》 载九十五部,实系臆造,即 《 高僧 》 谓其译三十九部,亦不可信也。

  安世高所出之数,虽不可考,而其学则幸犹可得知,释道安云其所宣敷等务禅观 ( 《 检持入经 》 序 《 佑录 》 六) ,又曰博学稽古,特专阿毗昙学,其所出经。禅数最悉 ( 《 安般 》 序 《 佑录 》 六) 。数者,指阿毗达磨之事数,印度佛徒,对佛之教法,综合解释。合诸门分析或法数分类,如 《 长阿含经 》 中之众集,十上,增一诸经已具后来对法之形式。

  其所讲必阿毗达磨中禅定法数,其影响亦在禅法。

  佛法在我国之独立成一大宗,则在桓灵之世。支谶、朔佛、安玄、支曜康巨、严浮调在 [ 名隹 ] 阳译经,但支谶译 《 般若 》 ,实至魏晋乃风行。

  支谶乃娄迦识之简称,本月支国人,以灵帝末游于 [ 名隹 ] 阳,出 《 般若道行品首楞严 》 、 《 般舟三昧 》 等经,又有 《 阿阇世王 》 、 《 宝积 》 等十部,安公校古今精寻文体,方似谶所出。比中以小品 (指 《 道行经 》 ) 为最要,亦云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 凡十卷或八卷,三十品其第一亦为<道行品>,故亦称 《 道行经 》 或 《 道行品经 》 。晋 《放光经 》 出,凡二十卷九十品,二者均 《 般若经 》 ,广略不同, 《 放光 》 称 《 大品 》 , 《 道行 》 称 《 小品 》,皆朔佛所出,支谶所译。

  大乘般若方等诸经入中国

  大乘空宗教史,书阑难言,然空宗或出于大众部,而起于印度南方,有案达罗各部。据西藏所传,案达罗派已有大乘经, 《 般若经 》 中有云:「佛涅槃后,此经至于南方,由此转至西方,更转至北方。」 (见 《 小品般若放光经 》 则略去西方) ,空宗自西至北方,或在迦腻色迦时,盖大毗婆河者,在其后撰出,中似引及大乘教。如说佛灭后,伪三藏出世,应指大乘教之三藏。而我国自以马鸣为最初宣弘大乘教者,相传深为迦腻王所器重,此王在东汉时,又属月氏族,或在东汉中叶,其领土渐行大乘经,至汉末般若、方等诸经,始由此流入中夏。支谶月支人也,与朔佛共译<道行品>,实为中国般若经之第一译。

  《 般舟三昧 》 重无量寿佛观与 《 首楞严 》 均为大乘禅观,与安世高所出小乘禅不同。 《 首楞严三昧经》 以支谶所译为初出也。同时有支曜者,译有 《 成具光明三昧经 》 ,与谶出之 《 光明三昧 》 ,谓为日本异译,此亦大乘禅经,魏晋颇流行者。《 首楞严 》 为魏晋最盛行经典,其来源似均出于大月氏。

  支谶所译 《 僧佑谓安录 》 十四部中,多大乘经典,而 《 般若首楞严 》 特为重要。

  《 六祖坛经 》

  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佛。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猲獠,若为堪作佛。」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猲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自序品>—二

  五祖曰:「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求?」<自序品>—二

  又:「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自序品> — 二

  又:「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念,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自序品>—四

  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自序品>—五

  又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住,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序品>—四

  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曰:「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

  又「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善知识!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口但说空,万劫不得见性,终无有益。」

  西洋人误解佛法有数原因:一、西洋人到达印度时,印度佛法久已衰微,所残余者是小乘佛法,大乘所存极少,且无懂者,故西洋人在印度所研究之佛法,乃以小乘为标的,遂目佛法为「虚无」为「出世」。二、西洋人脑筋更受呆板之科学训练,根基较浅。对于大乘妙理,一时难以领受;而于小乘分析之理,则易感兴趣。

  老子之「玄」,就是指无明,「玄之又玄」,是指一念无明和无始无明的关系,所以说:「说妙之门」。宇宙万物皆由比而生而灭。

  「常有欲以现其妙,常无欲以观其窍。」其妙就是指一念无明变化之妙,其窍,就是指无始窠臼。一有一无,老子的观念论便从此处产生出来。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为天地根,绵绵长存,用之不勤。」「谷神不死」是性灵精神之所以运动不衰,便是一念无明 (玄牝) 的作用了。「玄牝之门」指「无始无明」,乃大地之根,一念无明产生时,便是开天辟地了。「绵绵长存」就是念念相续。「用之不助」,就是 《 易 》<系辞>所谓「智者见之谓之智,仁者见之谓之仁,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意思。我人利用一念无明之发展,而创造了意志、理智、仁爱……等名称,又用之来分别善恶、大小、美丑……等事件,又利用它来创造哲学、科学、艺术、宗教等学问,其实皆是一念无明的变化身,而人不知也。正如孟子所说:「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老子之「道」,是指无始无明,「道」生一,是指由无始无明生出一念无明;「一生二」是指由一念无明,本身产生了对立;「二生三」是指对立又统一。「三生万 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 复归于无极。」是指一切万物皆在对立统一之过程中,最后又归无始无明的本体,而得统一。但无始无明又会再生出了一念无明来,于是由无生有,由有归 无,循环反复,便是轮回生灭。老子把阴阳当做最原始的相对者,万物本身皆具阴阳的本质,所以皆是对立的、矛盾的,其实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便是最初的一对。

  庄子<唐桑楚>篇引老子的卫生之经说:「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无卜而知吉凶乎!」

  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征」,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六根合一,为一念无明之单纯状态,是断六根而归于一念,是由六根的表面追到它的根源,这便是太一。太一是有,是后天,而一是由道生出来是 (道生一) ,道是先天,是无,故由后天讲来是「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这是说如果把六根所招集之「五音令人耳聋……令人心发狂」等断除,归于「太一」之灵明一念,则无所不鉴,无所不明,一切皆归至美至善。

  佛法之发展拟分为四个阶段以说明之

  小 乘 我执阶段 主观唯物论 相对范围—四谛  一念无明 声闻—断六根

  中 乘 法执阶段 主观唯心论 相对范围—十二因缘 一念无明 缘觉—断一念无明

  大 乘 空执阶段 心物合一 相对范围—六波罗蜜 无始无明 菩萨—破无始无明

  最上乘 实相阶段 非心非物 绝对范围  真如佛性 佛—万德圆满无修无证

  西洋哲学仅有我执、法执二阶段在一念无明范围之内,所谓思维、理念等等皆一念无明之化身,即脑神经之作用也。

  西洋哲学目的在穷理致知,故不肯离开一念无明,良以一入无始无明范围,则空洞冥顽,无理可穷,无知可致,与其目的相违,故西洋哲学家始终没有进入无始无明境界。不进无始无明境界,则无法打破空执,亦就是无法进入绝对了。

  西洋哲学家目的在穷理致知;而佛法之修持者目的在了生脱死;西洋哲学重理论,而佛法则重实践,向一念无明范围发展。各种哲学 、 科学之学说层出无穷,纷纭杂沓,外表似较佛法丰富,然皆属相对之真理,无一能达绝对者,因为一念无明本身便是相对故也。

  佛法因为看出一念无明之虚幻不实,故不在其范围中发展,超越一念无明入于无始无明阶段,再否定无始无明阶段而达绝对本体,所以佛家最重要是「方法」。

  「我执阶段」是小乘的阶段,小乘人认识「我」与世界万物皆为实有,是主观的唯物论者,是向外观察的。一切皆以外界为观察的对象,所以他的方法亦是以物为对象的。

  他看见世界万物是在不断的成、住、坏、空过程中,而人生则在生、住、异、灭的过程中,在这里,他发现了相对的根源,就是一切皆在生成和坏灭,这是自然的矛盾,是无常。一切的矛盾和无常,产生了苦恼和不安,他想超出这圈子,所以要求「常」,要求不生不灭,对人生则要求了生脱死,他认为要解脱生死之矛盾及苦恼,惟有否定「自我」。要否定「自我」惟有断灭六根,因为一切苦恼,皆是六根招集进来的。

  所以由认定无常、苦、空、无我的过程,而定下苦、集、灭、道的四谛方法。所以说,世界人生皆是相对的、矛盾的、无常的、所以使人「苦恼」不安。这些「苦」又是六根招「集」进来的,所以要断「灭」六根,然后能获得清净快乐的涅槃之「道」。

  因为小乘人是向外观察者,所以他的对象是物,他的用功修行方法,亦是以物为对象。就是说,就是断灭六根感觉,免除肉体的痛苦。

  斯宾诺莎认为「要研究当做一定思惟形态看的人间精神,首先必须研究肉体的活动。」这和小乘人把…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