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安公即只謂似其所出,因此不但 《 長房錄 》 著一百七十六部、 《 開元錄 》 載九十五部,實系臆造,即 《 高僧 》 謂其譯叁十九部,亦不可信也。
安世高所出之數,雖不可考,而其學則幸猶可得知,釋道安雲其所宣敷等務禅觀 ( 《 檢持入經 》 序 《 佑錄 》 六) ,又曰博學稽古,特專阿毗昙學,其所出經。禅數最悉 ( 《 安般 》 序 《 佑錄 》 六) 。數者,指阿毗達磨之事數,印度佛徒,對佛之教法,綜合解釋。合諸門分析或法數分類,如 《 長阿含經 》 中之衆集,十上,增一諸經已具後來對法之形式。
其所講必阿毗達磨中禅定法數,其影響亦在禅法。
佛法在我國之獨立成一大宗,則在桓靈之世。支谶、朔佛、安玄、支曜康巨、嚴浮調在 [ 名隹 ] 陽譯經,但支谶譯 《 般若 》 ,實至魏晉乃風行。
支谶乃婁迦識之簡稱,本月支國人,以靈帝末遊于 [ 名隹 ] 陽,出 《 般若道行品首楞嚴 》 、 《 般舟叁昧 》 等經,又有 《 阿阇世王 》 、 《 寶積 》 等十部,安公校古今精尋文體,方似谶所出。比中以小品 (指 《 道行經 》 ) 爲最要,亦雲 《 摩诃般若波羅蜜經 》 凡十卷或八卷,叁十品其第一亦爲<道行品>,故亦稱 《 道行經 》 或 《 道行品經 》 。晉 《放光經 》 出,凡二十卷九十品,二者均 《 般若經 》 ,廣略不同, 《 放光 》 稱 《 大品 》 , 《 道行 》 稱 《 小品 》,皆朔佛所出,支谶所譯。
大乘般若方等諸經入中國
大乘空宗教史,書闌難言,然空宗或出于大衆部,而起于印度南方,有案達羅各部。據西藏所傳,案達羅派已有大乘經, 《 般若經 》 中有雲:「佛涅槃後,此經至于南方,由此轉至西方,更轉至北方。」 (見 《 小品般若放光經 》 則略去西方) ,空宗自西至北方,或在迦膩色迦時,蓋大毗婆河者,在其後撰出,中似引及大乘教。如說佛滅後,僞叁藏出世,應指大乘教之叁藏。而我國自以馬鳴爲最初宣弘大乘教者,相傳深爲迦膩王所器重,此王在東漢時,又屬月氏族,或在東漢中葉,其領土漸行大乘經,至漢末般若、方等諸經,始由此流入中夏。支谶月支人也,與朔佛共譯<道行品>,實爲中國般若經之第一譯。
《 般舟叁昧 》 重無量壽佛觀與 《 首楞嚴 》 均爲大乘禅觀,與安世高所出小乘禅不同。 《 首楞嚴叁昧經》 以支谶所譯爲初出也。同時有支曜者,譯有 《 成具光明叁昧經 》 ,與谶出之 《 光明叁昧 》 ,謂爲日本異譯,此亦大乘禅經,魏晉頗流行者。《 首楞嚴 》 爲魏晉最盛行經典,其來源似均出于大月氏。
支谶所譯 《 僧佑謂安錄 》 十四部中,多大乘經典,而 《 般若首楞嚴 》 特爲重要。
《 六祖壇經 》
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佛。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猲獠,若爲堪作佛。」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猲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自序品>—二
五祖曰:「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求?」<自序品>—二
又:「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自序品> — 二
又:「無上菩提,須得言下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不生不滅。于一切時中,念念自見,萬法無滯,一真一切真,萬境自如如。如如之念,即是真實。若如是見,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自序品>—四
惠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于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自序品>—五
又啓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住,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自序品>—四
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複問曰:「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惠能雲:「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
又「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有益。」
西洋人誤解佛法有數原因:一、西洋人到達印度時,印度佛法久已衰微,所殘余者是小乘佛法,大乘所存極少,且無懂者,故西洋人在印度所研究之佛法,乃以小乘爲標的,遂目佛法爲「虛無」爲「出世」。二、西洋人腦筋更受呆板之科學訓練,根基較淺。對于大乘妙理,一時難以領受;而于小乘分析之理,則易感興趣。
老子之「玄」,就是指無明,「玄之又玄」,是指一念無明和無始無明的關系,所以說:「說妙之門」。宇宙萬物皆由比而生而滅。
「常有欲以現其妙,常無欲以觀其竅。」其妙就是指一念無明變化之妙,其竅,就是指無始窠臼。一有一無,老子的觀念論便從此處産生出來。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爲天地根,綿綿長存,用之不勤。」「谷神不死」是性靈精神之所以運動不衰,便是一念無明 (玄牝) 的作用了。「玄牝之門」指「無始無明」,乃大地之根,一念無明産生時,便是開天辟地了。「綿綿長存」就是念念相續。「用之不助」,就是 《 易 》<系辭>所謂「智者見之謂之智,仁者見之謂之仁,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意思。我人利用一念無明之發展,而創造了意志、理智、仁愛……等名稱,又用之來分別善惡、大小、美醜……等事件,又利用它來創造哲學、科學、藝術、宗教等學問,其實皆是一念無明的變化身,而人不知也。正如孟子所說:「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衆也。」
老子之「道」,是指無始無明,「道」生一,是指由無始無明生出一念無明;「一生二」是指由一念無明,本身産生了對立;「二生叁」是指對立又統一。「叁生萬 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 … 複歸于無極。」是指一切萬物皆在對立統一之過程中,最後又歸無始無明的本體,而得統一。但無始無明又會再生出了一念無明來,于是由無生有,由有歸 無,循環反複,便是輪回生滅。老子把陰陽當做最原始的相對者,萬物本身皆具陰陽的本質,所以皆是對立的、矛盾的,其實無始無明與一念無明,便是最初的一對。
莊子<唐桑楚>篇引老子的衛生之經說:「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無蔔而知吉凶乎!」
老子「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征」,此叁者不可致诘,故混而爲一。」六根合一,爲一念無明之單純狀態,是斷六根而歸于一念,是由六根的表面追到它的根源,這便是太一。太一是有,是後天,而一是由道生出來是 (道生一) ,道是先天,是無,故由後天講來是「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貞。」這是說如果把六根所招集之「五音令人耳聾……令人心發狂」等斷除,歸于「太一」之靈明一念,則無所不鑒,無所不明,一切皆歸至美至善。
佛法之發展擬分爲四個階段以說明之
小 乘 我執階段 主觀唯物論 相對範圍—四谛 一念無明 聲聞—斷六根
中 乘 法執階段 主觀唯心論 相對範圍—十二因緣 一念無明 緣覺—斷一念無明
大 乘 空執階段 心物合一 相對範圍—六波羅蜜 無始無明 菩薩—破無始無明
最上乘 實相階段 非心非物 絕對範圍 真如佛性 佛—萬德圓滿無修無證
西洋哲學僅有我執、法執二階段在一念無明範圍之內,所謂思維、理念等等皆一念無明之化身,即腦神經之作用也。
西洋哲學目的在窮理致知,故不肯離開一念無明,良以一入無始無明範圍,則空洞冥頑,無理可窮,無知可致,與其目的相違,故西洋哲學家始終沒有進入無始無明境界。不進無始無明境界,則無法打破空執,亦就是無法進入絕對了。
西洋哲學家目的在窮理致知;而佛法之修持者目的在了生脫死;西洋哲學重理論,而佛法則重實踐,向一念無明範圍發展。各種哲學 、 科學之學說層出無窮,紛纭雜沓,外表似較佛法豐富,然皆屬相對之真理,無一能達絕對者,因爲一念無明本身便是相對故也。
佛法因爲看出一念無明之虛幻不實,故不在其範圍中發展,超越一念無明入于無始無明階段,再否定無始無明階段而達絕對本體,所以佛家最重要是「方法」。
「我執階段」是小乘的階段,小乘人認識「我」與世界萬物皆爲實有,是主觀的唯物論者,是向外觀察的。一切皆以外界爲觀察的對象,所以他的方法亦是以物爲對象的。
他看見世界萬物是在不斷的成、住、壞、空過程中,而人生則在生、住、異、滅的過程中,在這裏,他發現了相對的根源,就是一切皆在生成和壞滅,這是自然的矛盾,是無常。一切的矛盾和無常,産生了苦惱和不安,他想超出這圈子,所以要求「常」,要求不生不滅,對人生則要求了生脫死,他認爲要解脫生死之矛盾及苦惱,惟有否定「自我」。要否定「自我」惟有斷滅六根,因爲一切苦惱,皆是六根招集進來的。
所以由認定無常、苦、空、無我的過程,而定下苦、集、滅、道的四谛方法。所以說,世界人生皆是相對的、矛盾的、無常的、所以使人「苦惱」不安。這些「苦」又是六根招「集」進來的,所以要斷「滅」六根,然後能獲得清淨快樂的涅槃之「道」。
因爲小乘人是向外觀察者,所以他的對象是物,他的用功修行方法,亦是以物爲對象。就是說,就是斷滅六根感覺,免除肉體的痛苦。
斯賓諾莎認爲「要研究當做一定思惟形態看的人間精神,首先必須研究肉體的活動。」這和小乘人把…
《月溪法師講大乘絕對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