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苦恼归到六根上,有相近似之处。
在这阶段成立的认识过程是色、受、想、行、识,叫做「五蕴」,亦是以物为对象。「色」就是外界自然现象,「受」是六根把自然现象摄受进来,「想」受影响而发生了思想,「行」由思想而行动,「识」由行动经验而得到认识。
「声闻」两字,亦有唯物的意味,就是由外面进来的东西。
断六根的方法,就是将思想感觉之门关闭,使心里清清净净,不受外界的影响。外界的现象是矛盾的、冲突的,既然进不来,就是没有「受」,同时将意根凝住不动,便没有「想」,这时,心里只有清净之一念仍存,这一念就是一念无明,它虽暂时凝住,仍脱不了肉体的作用,要受时间的限制,所以小乘入定,经过若干时间后,便无法再支持,又须出定。况且在关闭六根之门时,仍须清清净净一念去支持它,亦是相当吃力。一出定又堕到「自我」的思想感觉的桎梏中,所以小乘人虽然想否定「我执」,结果却没有超出「我执」的范畴。
柏拉图把两种现实分开,一种是相对的感觉世界;另一种是绝对的理念世界 (其实观念世界还是相对的,没有超过一念无明范围) 他企图超越感觉世界,而进入理念世界,但他无法永久生存于他的理念世界中,结果还是堕回感觉世界的桎梏中。他超越感觉的企图,和小乘人一样。小乘人把思想感觉之门完全关闭,而他则是在思想中另辟世界,以为藏身之所。但是严格的说,他的世界还是在一念无明范围之内,好像是由这一头 (感觉) 走到那一头 (理念) 去,究竟没有超出那圈牢。
叔本华接受了小乘的多苦觉,却没有接受他断六根的方法,而企图在悲剧和音乐中得到了「涅槃」。这就如同不肯将感觉之门关闭,而想在感觉世界之内,另一角落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悲剧和音乐,当然同样受时间所限制。当演奏完毕时,你便会跌回「自我」的桎梏中。
所以否定「我执」的方法,小乘人是失败了。要到中乘人手里,才完成否定「我执」的方法。
「法执阶段」中乘人认为向外观察是不对的,断六根的结果,不能超越一念无明的范围,因此便回转头来向心里面去观察,看见一切相对皆由一念无明而起,各种对立中间,有一种因缘的连锁作用。离合无常,合时便生,离时便灭。譬如此身乃四大与五蕴合成,四大五蕴离散,此身便消灭。此身既灭,则「我」便不能存在了。所以一切万物皆是「起惟法起,灭惟法灭」,除开因缘离合之外,一切皆不能存在。用十二因缘来解释人生过程,就是「无明 (是一念无明,不是无始无明) 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支,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循环过程。
「无明」就是一念无明,亦名一念妄动性。因不觉起了念头,还有各种活动,故继之以「行」,此两支是前世所作的因。「识」是因行动而造成的业识,譬如中阴身被业牵动而来投胎。「名色」是在胎中时,色身尚未成就,受、想、行、识四阴只有名目,未有色贸。「六入」是在脑开张了六尘所入的地方,六根已完成。「触」是出胎之后,六根触了六麈。「受」是领受一切环境,这五支是今世所受的果。「爱」是对尘境起了爱好。「取」是由爱而想占有。「有」是「业」的意思,今生造业,来生必受报,这三支是今世所作之因。「生」是随所播种子再来受生。「老死」是既有生,必然就有老死,此二支是来世应受的果。这便是十二因缘的旧说。
这样看来,人生是由一念无明开始的,思想感觉的世界,亦是由一念无明造成的,那未要超出生死轮回苦海,要否定这思想感觉的世界,非把一念无明断灭不可。
高丽本 《 四十二章经 》 :「 『 佛问诸沙门,人命在几间? 』 对曰: 『 在数日间。 』 佛言: 『子未能为道, 』 后问沙门: 『 人命在几间? 』 对曰: 『 在饭食间。 』 佛言: 『 子未能为道。 』 复问一沙门: 『 人命在几间?』 对曰: 『 在呼吸间。 』 佛言: 『 善哉!子可谓为道。 』 」
周易发现相对
老子继承相对而否定之,一方面又利用之。
老子
先天的道虽然无形象,却能生出有来,当然有「有」之种子存乎其中,故曰:「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韩非子<解老篇>说:「令道虽不可得闻见,圣人执其见功以处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又说:「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这是说无形之道是觉,而太一 (一念无明) ,周行则是由体起用。<解老篇>又说:「书云:『所谓大道者,端道也。』」端道,就是一切万有之起源。
老子「行于大道,唯施是畏。」这是说一念无明发展开来是非常可畏的,矛盾的。所以要「抱一」 、「得一」才好。所以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虚极静笃,皆一念无明的净染方面的状态,要这样做才能「得一」 、「抱一」。那么万物虽变幻并作,吾可以看他又回到无始无明里面去。又曰:「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么,么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这是说无始无明自无始以来便先存在,寂寥落寞,而独立不变,但它能生一念无明 (太一) ,故又能周行而不殆,这就是以「无」为觉,以「有」为用,合起来叫它做「道」。这还是包括宇宙万有的,所以又叫它做「大」。它是往而复的,逝而反的。无生有,有又归无,永不停止的。所以天是道,地亦是道,王是人之元首,亦是道。这是说天、地、人皆以这无始无明为体,一念无明为用,而整个宇宙乃完成。
由以上的体用引出来的治天下和修身的道理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摸,无名之摸,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就是说「无始无明」虽然是无为,但能生出一念无明「周行不殆」,所以又是「无不为」,如果侯王顺此反复之理而守之以一,则万物自然而化了。可是,一念无明之周行,是可畏的,因为它能生出「欲」来,所以要将模实虚静的「无始无明」来镇摄它,使它归于纯一。纯一则无欲,无欲则虚静,一切皆虚静则天下自然安定了。
总括的说一句,老子的体系,就是以「无始无明」为体,以「一念无明」为用。是一套轮回生灭的道理,和佛的体系不同。一方面因相对之非而否定之,欲使纯一;一方面在相对原则上,采取以退为进之术。
老子的修养方法
老子的修养方法,是从他的宇宙人生体系发挥出来的。大凡无论那一种宗教或哲学,必先有一体系,然后引伸出一种方法。老子既以「无始无明」为体,「一念无明」为用,以支配宇宙人生 (天地王) ,无始无明是独立不改、虚静无为的本体,而一念无明则是相对的。由相对而有矛盾冲突,发展起来,结果是天下大乱,所以是「唯施是畏」。由是遂求以虚静无名之摸来镇摄就用而生的,使六根六尘收归一念,故有「和光同尘」的方法。变幻可畏的欲,使一念无明归于纯一 、寡欲,则灵明而不昧,一切皆安定。所以主张「致虚极,守静笃」 , 「抱一」 ,「得一」,皆是向一念无明上用功夫,由此方法再扩充推广于人事上、政治上、军事上,于是便有「守柔曰强」,「无为而无不为」,「知雄守雌,知白守黑」,「柔则胜刚强」,「去甚、去奢、去泰」,「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将欲翕之,必先张之。」正面的态度是「总」是「但」,是「不敢为天下先」,这一套道理,皆由一念无明之相对性上得来的。
《 庄子 》 <庚桑楚篇>的卫生之经上说:「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能修翛然乎!能个侗然乎!能儿子乎!儿子终日嗥而[口黄]不嗄,和之至也,终日抱而手不舍,共其德也。终日视而不瞶,伦不在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日无波。」「止乎!已乎!舍诸人而求诸己乎!」皆是断六根而返诸一念的证明。婴儿受物欲之熏染较浅,其一念无明仍处纯一状态,故老子主张「能婴儿乎」,「如婴儿之未孩」。
又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就是说赤子一念无明尚属原始浑厚状态。「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营魄」就是一念无明,「无离乎」就是说:能否能 (
) 一念无明,返乎太一纯朴而不支离。一念无明既太一,则心虚静而气柔顺,如婴儿一样,那么就是达到「歙歙为天下浑其心 … 圣人皆孩之」的境界了。反之,如果不以虚静摄一念无明,则结果是「散于万物而不知返」,便是「唯施是畏」了。
既知善恶同源,同是一念无明。所以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德就是一念无始无明的本体,都是一样善恶混而为一的,所以主张「和光得尘」。
「天道无新,常与善人。」老子亦主「天人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落为诈伪之原因
释迦达到绝对真如本体,此本体是绝对平等的,所以由此本体发挥出来的道理就是大自在、大解脱、自由平等、不住相布施、为善不受报,超越于轮回因果之外。老子没有达到绝对,误认无始无明便是本体,一念无明便是妙用,所以在相对上来讨便宜,以退为进,以无为来达到无不为,以柔来胜刚,以至「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又「功成而勿居,夫唯勿居,是以不去。」最彻底的如…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