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P26

  ..续本文上一页「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至「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将欲翕之,必因张之。」所以后人说老子是阴谋家,后来慎到 、 朝 ( 韩

  ) 非便专向这方面大发展了,而庄子则向否定相对方面再彻底的发展。

  有人说那些诈伪的方法是后人加进去,但不论是老子本意或后人加进去也好,却是必然的结果。因为在那体系上推下去,自然而然的便有这种方法了。

  庄子向否定相对方面推下去,推到最后便是落空,没有办法交代过去。所以幻想出他的「真人」来,这也是必然的归宿。

  老子的山国寡民政治思想之来源

  老子的思想体系,上面已说过,他是先发明相对,又察出相对之矛盾冲突,于是求其归于纯一,入于无始无明。无始无明又生一念无明,乃循环不已之圈子。在此圈子中,一切相对现象,是越发展越混乱,所以不主张发展,而至「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甚爱则大费,多藏则厚亡。」在此原则之下,当然要求小国,而不求大国;要求寡民而不求多民。在个人方面,要求纯朴而不要求智慧;要求寡欲而不要求纵欲。这样一念无明,才可以返到原始的无明境界,所以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常使民无知无欲」。他的社会观是「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眼,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因为智慧是相对的、可畏的,所以说「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又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战,民复老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但在这原则下面,接着便是极则反的另一原则。所以损变为益,无为变成无所不为。当然小之极,便是大之开始了。

  《 孟子 》 「上下与天地同流」主张尽心知性,才能天人合一。

  平等

  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王司敬民,罔非天胤。」

  爱

  《 墨子 . 兼爱篇 》 上:「盗爱其宝,不爱异宝,故窃异宝以利其宝;贼爱其身,不爱异身,故贼人身,以利其身。」

  「大夫各爱某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某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视人宝若其宝,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他这一套不重爱人而重在利己,不是由人道主义的演绎,而是向法治刑政的归纳。他的兼爱,其实是偏爱。

  中道

  《 中庸 》 首句:「天命之谓性」,注云:「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智,土神则信。」(章太炎谓子思遗说)

  诚是「中道」,这不合乎「土神则信」而土居中央的吗?子思、孟轲都强调「中道」,差不多把「诚」当成了万物的本体, ,其所以然不就是因为诚信是住乎五行之中极吗?

  孔子所提倡的「仁」,不过是当作他人行为的基础来看待,没有超出人的范围,亦不把他当做人的本体。一到子思、孟轲的手里,便化身为「诚」而被尊崇,而且具有一种含混的本体的意味,把它扩充到天上去,大概是一念无明在人间已经厌倦了,所以一念无明想到天上去玩……而且有包罗万象的野心了。

  思孟派以「诚」字为「性」的代表,「诚」便是「一念无明」的纯一状态。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就是一念无明能通过万物万事而复返归于我身而统一,这样就是「万物皆备于我」。一念无明归于纯一时,得到静谧自得的快乐,所以「乐莫大焉」。养心莫善于寡欲,使纷纭万象,入于我心,而静穆不相烦扰,这便是儒家的修养功夫。孔子不仅想老老实实做个人,而是想和天合一,所以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这是把出自人的诚推到天上,又扩大到万物上去。其在 《 中庸 》则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使一念无明归于统一,不为物授,则能造物而无遗。这时,便能转物归我,而不易为物所转,故毫不费力。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从心所欲,无不得其所,这便是儒家修养功夫到了家,便叫做「圣人」。所以「诚」是达到「天人合一」的唯一路径,是人性之本体,亦是宇宙万物之本体。所以又说:「君子所性,仁义体智根于心。」就是说,仁义礼智皆以诫为根源,诚就是心,是人心亦是天心,所以 《 体运 》说:「人而天地之心也。」宋朝的周濂溪把「诚」看成了与「太极」为同一的范畴,所以说:「大哉干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元亨,诚之通也;利贞,诚之后复也,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 通书.诚上第一 》 ) 又说:「寂然不动者,诚也。」 ( 《 通书.圣第四 》) 可见诚是一念无明的纯一静谧状态,然一念无明又会活动起来的,可以周遍万物的,所以是「元亨,诚之通也。」亦就是「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了。由动而复归于静一,就是「诚之复」了。这不是一念无明的起复作用吗?

  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不相及也。」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子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

  大体上他是站在代表人民利益方面的,他很想积极地利用文化力量来增进人民幸福。

  一个「仁」字被强调,可以说是他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春秋以前的真正古书里面找不出这个字,金文 、 音军文 (

  ) 亦找不出,这「仁」没有明确的界说。

  一、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二、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博施济众,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三、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四、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体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体勿言,非体勿动。」

  五、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为之难,言之无讱乎?」

  六、「刚毅木讷近仁。」

  七、「巧言令色,鲜矣仁。」

  八、「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九、「仁者先难而后获。」

  从这些辞句里面可以看出「仁」的含义是克己为人的一种利他行为,就是「亲亲而仁民」的意思。

  门徒里有一位颜渊,便是「其心三月不违仁」的人,其他的只是偶尔「仁」一下而已。孔子之意「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仁者不忧」,「仁者必勇」,「当仁不让于师。」

  孔子之「仁」其实就是一念无明的善的方面,所以可以有许多样的解释,并且不是一成不变,是要用力在念头上去求的。所以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伯夷 、 叔齐求仁得仁。」

  后来宋儒用「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来解释。一念无明人人皆具,「仁」亦是人人所具,但亦可以变为不仁的。仁和不仁是相对的,与善恶是相对一样。

  由内及外,由己及人的人道主义,是孔子的一贯之道。他论到君子时,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他为人为学倒很能实事求是,主张「知之为知,不知为不知」,「多闻缺疑,多见缺殆。」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可见他反对冥想的、唯心的思维方法。但他也并不泯却主观,一味成为机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必须主观 、 客观印证。

  在大体上孔子是一位注重实际的主张人文主义的人,他不大驰骋幻想,凡事想脚踏实地去做。

  儒家体系

  郭沫若说:「孔子的基本立场既是顺应着当时的社会变革的潮流,因而他的思想和言论也就可以获得清算的标准。大体上他是站在代表人民利益方面的,他很想积极的利用文化的力量来增进人民的幸福,对于过去的文化部分地整理接受之外,也部分地批判改造,企图建立一个新的体系来以为新来的封建社会的韧带,廖季平康有为所倡导的「托古改制」的说法,确实是道破了当时的事实。」又说:「孔子大体上是一位注重实际的主张人文主义的人,他不大驰骋幻想,凡事想脚踏实地去做。」

  又说:「他为人为学倒很能实事求是,主张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主张 『 多闻缺疑,多见缺殆。』── 可疑的、靠不住的不肯乱说,主张 『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 可见他是很能够注重客观观察的。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这个经验之谈很有价值,可见他是反对冥想那种唯心的思维方法的,但他也并不泯却主观,一味的成为机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必须主观与客观交互印证,以织出一条为人为己的道理,然后他才满足。」 ( 《 孔墨的批判 》 )

  照郭氏所述看来,孔子是一位不大驰骋幻想的实事求是的人。他的思想系统,是以「做人」为主,所以他不大谈到本体问题,和形而上的问题。连人死后怎么样,他都不管。因为那是不可知的事,所以说「未知生,焉知死?」他虽然谈及「天命」但却把它当做自然的法则,亦不加深究,因为那是人力所不及的。人事已尽,便只好「听天由命」了。所以孔子的哲学,是人的哲学,他的思想体系是做人道理的体系,在「人」的范围之内的道理。

  他的思想体系的…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