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核心。是一个「仁」字。仁的内涵究竟怎样呢?虽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说,但我们在《论语》里看到对「仁」的解说是「樊迟问仁,子曰: 『 爱人。 』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张问仁于孔子,子曰: 『 恭、宽、信、敏、惠。』 」「颜渊问仁,子曰: 『 克己复礼为仁。 』」「刚毅木讷近于仁。」「巧言令色鲜矣仁。」「志土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者先难而后获。」
从这些辞句里可以看出「仁」是除掉一切自私自利的念头,而养成舍己为人的精神。要养成此种仁道,就是把坏的念头改为好的念头,否定了坏的而肯定了好的,所以「仁」就是一念无明的好的方面,要培植在自己心里,然后发而为仁的行为,以感化他人。所以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这明明是系乎自己的一念,就是一念仁,仁便至;一念不仁,仁不至,所以仁就是一念无明的化身。爱人的爱,和恭、宽、信、敏、惠、克己复礼、刚毅木讷等,都是由这一念发出来的行为。反之,巧言令色、贪生怕死,便是不仁的念头所造成的行为,要加以否定。由仁的念头发挥尽致,便可成为「君子」 、 「圣人」。所以「圣人君子」就是「善化」了的一念无明的化身,所以孔子的思想,没有超过一念无明的范围以外。
但是,我们所知道,一念无明是变幻莫定的,仁和不仁的念头,一样随时可以闯出来。所以你如果想做「圣人君子」,只好一天到晚看守着它,把不仁的念头搁住,让仁的念头出来,这是多么吃力而繁重的工作,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得到!孔子要求「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他老人家一直到七十岁的时候,才放松一口气说:「我现在是从心所欲不逾矩了!」意思就是「我已把一念无明这只野兽养了七十年,现在已不会再出乱子,完全驯伏了。」这便是「圣人」两个字的代价,在他的弟子中,只有颜渊是「其心三月不违仁」,已经是了不起的了!其他的人,只是偶尔仁一下而已。以子张那样的学问,尚且无法做到,所以曾子批评他说:「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子游也批评他说:「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普通的人更不消说了。
照佛家看,凡出自一念无明的,皆是因缘。因缘是相对的、变幻的、不实的、要加以否定的,所以「仁」亦是相对的。在你以为是「仁」,在他人未必就以为是「仁」,在由「仁」的立场发挥出来的恭、宽、信、敏、惠等等行为,它的因缘关系的结果,未必一定是好的。「仁」本身既是相对的,所以不是最后的真理,再传之后,便变成「妇人之仁」了。
他曾说:「吾道一以贯之」,但他自己不曾说出这所谓「一」究竟是什么。曾子解释为「忠恕」,这是不是孔子的原意,无从判定。但照此较可信的孔子的一些言论看来,这所谓「一」,应该就是仁了。忠恕和恭、宽、信、敏、惠一样是仁的行为,一样是一念无明的化身,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一」就是「一念无明」。
道家系统
老聃仍然有其人,他是形而上的本体观的倡导者,孔子曾经向他请教过,杨朱是他的弟子。老聃、杨朱都没有著书,孔子、墨子亦然,但皆以其学传后学,后学才发挥为著述。
据我看,《老子》其书是一个问题,老子其人又是一个问题,这两者在汉时和现代似乎都被含混了。《道德经》脱出是不成问题的,我认为就是环渊所著的《上下篇》。至于聃本人,在秦以前没有发生过问题,无论《庄子》 、 《吕氏春秋》 、《韩非子》,以至儒家本身,都承认老聘确有其人,而且曾为 孔子的 先生,我看这个人的存在是无法否认的。
道家三派,即宋钘尹文派、田骈慎到派、环渊老聃派。这是根据《庄子天下篇》的序述次第,其发展次第大抵也是这样,<天下篇>序当时天下篇的道术,先儒,次墨,次道一面终终以惠施 、桓团、 公孙龙,明明是按照发展的先后来说的。
荀子<解蔽篇> -论禁欲-
「空石之中有人焉,其名曰觙,其为人也善射 (猜谜) 以好思,耳目之欲接则败其思,蚊虻之声闻则挫其精,是以僻耳目之欲,而遂蚊虻虻声,闲居静思则通,思仁若是,可谓微乎。
孟子恶败而出妻,可谓能自强矣。有子恶卧而焠掌,可谓能自忍矣,未及好也。
僻耳目之欲,可谓能自强矣,未及恩也。蚊虻虻声闻则挫其精,可谓危矣,未可谓微也。
夫微者,至人也。至人者,何强、何忍、何危!故烛明外景,清明内景,圣人纵其欲,兼其情,而制焉者理矣,夫何强、何忍、何危!」
孟子恶败而出妻,是嫌男女之际败坏精神或身体,而不是妻有「败德」,所以孟子是禁欲者。 「 空石之中 」 ,射孔。子思名伋,与觙同音。荀子向来痛骂子思,是指子思。据此子思亦是一位禁欲主义者。
荀子虽斥禁欲,以为小乘是出之勉强,但他想用理来制欲,亦不是彻底的办法。
仁与中道之关系
易以三爻之中间一爻为主位,为中道。
《 中庸 》 首句:「天命之谓性」,注云:「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智,土神则信。」章太炎谓是子思遗说。
另 《 系辞 》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诚是信,信是土,土居中央,又是中道,中道便是「仁」。 《 中庸 》 :「诚者,从容中道」。 《 礼运 》 :「王中心无为也,以守至正。」
王充 《 论衡.本性篇 》 -性有善有恶-
王人世子,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 之, 则善长,恶性养而致之恶,则恶长。」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故世子作 《 养书 》 一篇:「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皆言有善有恶。」
<人间世> -论心斋-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一若志,天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天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相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齐斋也。」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尝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
「虚」就是使一念纯一,入无始无明境界,则无我矣,故曰:「得使之也,未尝有回也。」
<大宗师> -论坐忘-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蹙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
「坐忘」就是入于无始无明境界,此境表面同一平等,无好无坏,无常亦无无常,故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
性善说
《 大学 》在我看来实是孟学,它是以性善说为出发点。「正心诚意」都原于性善。如性不善,则心意本质不善,何以素心反为「正」?不自欺反为「诚」?它又说「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如性为不善,则「拂人之性」正是好事,何以反有灾害?性善、性恶,本来都是臆说,但孟派当能自圆其说;荀派则常常自相矛盾,如说言性恶矣,而复主张心,「虚一而静」,如何可以圆通?「虚一而静」之说采自管子 《 心术 》 、 《 内业 》诸篇,这些都是宋荣子的遗着 (余别有说) ,荀子只是在玩接木术而已。 (郭沬若<儒家人批判>)
<天下篇>:「田骈学于彭蒙,得不教焉,彭蒙之师曰: 『 古之道人至于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 』 」
「莫之是、莫之非」就是不要执着,不要执着非,是放任。
另「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描写一念无明的话。
《 周易 》 中道
干卦九二曰:「见龙在田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上九:大哉干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九三:重刚而不在中。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
〔讼:〕讼元吉,以中正也。
〔师:〕「师在中吉」,「长子帅师,以中行也」。
〔比:〕「显此之吉,位正中也 … 邑人不诫,上使中也。」
小畜:健而巽,刚中而志行,乃亨。象曰:牵复在中,亦不自失也。
履:刚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泰:小往大来吉亨,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九二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与老子前后相随等义同)
同人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干,曰:同人。……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九五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
大有彖曰:大中而上下应之,曰:大有。
所谓「象」都含南方动物表象的意义,在孔门一家的著作里,那一个也差不多没有使用过,要之易的思想在其阴阳的原理上,在其把现象观念化而思考的方法上,和孔门一家的思想是截然异其性质的。
《 易 》
谦 彖曰:谦,享,天道下济而光,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 (孔子不言鬼神) 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 (老子《道德经》) 六二象曰:鸣谦贞吉,中心得也。
豫 六二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
随 九五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
蛊 彖曰:终则有始…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