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講大乘絕對論▪P27

  ..續本文上一頁核心。是一個「仁」字。仁的內涵究竟怎樣呢?雖然沒有一個明確的界說,但我們在《論語》裏看到對「仁」的解說是「樊遲問仁,子曰: 『 愛人。 』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子張問仁于孔子,子曰: 『 恭、寬、信、敏、惠。』 」「顔淵問仁,子曰: 『 克己複禮爲仁。 』」「剛毅木讷近于仁。」「巧言令色鮮矣仁。」「志土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仁者先難而後獲。」

  從這些辭句裏可以看出「仁」是除掉一切自私自利的念頭,而養成舍己爲人的精神。要養成此種仁道,就是把壞的念頭改爲好的念頭,否定了壞的而肯定了好的,所以「仁」就是一念無明的好的方面,要培植在自己心裏,然後發而爲仁的行爲,以感化他人。所以說「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這明明是系乎自己的一念,就是一念仁,仁便至;一念不仁,仁不至,所以仁就是一念無明的化身。愛人的愛,和恭、寬、信、敏、惠、克己複禮、剛毅木讷等,都是由這一念發出來的行爲。反之,巧言令色、貪生怕死,便是不仁的念頭所造成的行爲,要加以否定。由仁的念頭發揮盡致,便可成爲「君子」 、 「聖人」。所以「聖人君子」就是「善化」了的一念無明的化身,所以孔子的思想,沒有超過一念無明的範圍以外。

  但是,我們所知道,一念無明是變幻莫定的,仁和不仁的念頭,一樣隨時可以闖出來。所以你如果想做「聖人君子」,只好一天到晚看守著它,把不仁的念頭擱住,讓仁的念頭出來,這是多麼吃力而繁重的工作,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孔子要求「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他老人家一直到七十歲的時候,才放松一口氣說:「我現在是從心所欲不逾矩了!」意思就是「我已把一念無明這只野獸養了七十年,現在已不會再出亂子,完全馴伏了。」這便是「聖人」兩個字的代價,在他的弟子中,只有顔淵是「其心叁月不違仁」,已經是了不起的了!其他的人,只是偶爾仁一下而已。以子張那樣的學問,尚且無法做到,所以曾子批評他說:「堂堂乎張也,難與並爲仁矣。」子遊也批評他說:「吾友張也爲難能也,然而未仁。」普通的人更不消說了。

  照佛家看,凡出自一念無明的,皆是因緣。因緣是相對的、變幻的、不實的、要加以否定的,所以「仁」亦是相對的。在你以爲是「仁」,在他人未必就以爲是「仁」,在由「仁」的立場發揮出來的恭、寬、信、敏、惠等等行爲,它的因緣關系的結果,未必一定是好的。「仁」本身既是相對的,所以不是最後的真理,再傳之後,便變成「婦人之仁」了。

  他曾說:「吾道一以貫之」,但他自己不曾說出這所謂「一」究竟是什麼。曾子解釋爲「忠恕」,這是不是孔子的原意,無從判定。但照此較可信的孔子的一些言論看來,這所謂「一」,應該就是仁了。忠恕和恭、寬、信、敏、惠一樣是仁的行爲,一樣是一念無明的化身,所以我們可以說這「一」就是「一念無明」。

  道家系統

  老聃仍然有其人,他是形而上的本體觀的倡導者,孔子曾經向他請教過,楊朱是他的弟子。老聃、楊朱都沒有著書,孔子、墨子亦然,但皆以其學傳後學,後學才發揮爲著述。

  據我看,《老子》其書是一個問題,老子其人又是一個問題,這兩者在漢時和現代似乎都被含混了。《道德經》脫出是不成問題的,我認爲就是環淵所著的《上下篇》。至于聃本人,在秦以前沒有發生過問題,無論《莊子》 、 《呂氏春秋》 、《韓非子》,以至儒家本身,都承認老聘確有其人,而且曾爲 孔子的 先生,我看這個人的存在是無法否認的。

  道家叁派,即宋钘尹文派、田骈慎到派、環淵老聃派。這是根據《莊子天下篇》的序述次第,其發展次第大抵也是這樣,<天下篇>序當時天下篇的道術,先儒,次墨,次道一面終終以惠施 、桓團、 公孫龍,明明是按照發展的先後來說的。

  荀子<解蔽篇> -論禁欲-

  「空石之中有人焉,其名曰觙,其爲人也善射 (猜謎) 以好思,耳目之欲接則敗其思,蚊虻之聲聞則挫其精,是以僻耳目之欲,而遂蚊虻虻聲,閑居靜思則通,思仁若是,可謂微乎。

  孟子惡敗而出妻,可謂能自強矣。有子惡臥而焠掌,可謂能自忍矣,未及好也。

  僻耳目之欲,可謂能自強矣,未及恩也。蚊虻虻聲聞則挫其精,可謂危矣,未可謂微也。

  夫微者,至人也。至人者,何強、何忍、何危!故燭明外景,清明內景,聖人縱其欲,兼其情,而製焉者理矣,夫何強、何忍、何危!」

  孟子惡敗而出妻,是嫌男女之際敗壞精神或身體,而不是妻有「敗德」,所以孟子是禁欲者。 「 空石之中 」 ,射孔。子思名伋,與觙同音。荀子向來痛罵子思,是指子思。據此子思亦是一位禁欲主義者。

  荀子雖斥禁欲,以爲小乘是出之勉強,但他想用理來製欲,亦不是徹底的辦法。

  仁與中道之關系

  易以叁爻之中間一爻爲主位,爲中道。

  《 中庸 》 首句:「天命之謂性」,注雲:「木神則仁,金神則義,火神則禮,水神則智,土神則信。」章太炎謂是子思遺說。

  另 《 系辭 》 :「安土敦乎仁,故能愛」

  誠是信,信是土,土居中央,又是中道,中道便是「仁」。 《 中庸 》 :「誠者,從容中道」。 《 禮運 》 :「王中心無爲也,以守至正。」

  王充 《 論衡.本性篇 》 -性有善有惡-

  王人世子,以爲「人性有善有惡,舉人之善性養而致 之, 則善長,惡性養而致之惡,則惡長。」如此,則性各有陰陽善惡在所養焉,故世子作 《 養書 》 一篇:「宓子賤、漆雕開、公孫尼子之徒亦論情性,與世子相出入,皆言有善有惡。」

  <人間世> -論心齋-

  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一若志,天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天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相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齊齋也。」顔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嘗有回也,可謂虛乎?」夫子曰:「盡矣」。

  「虛」就是使一念純一,入無始無明境界,則無我矣,故曰:「得使之也,未嘗有回也。」

  <大宗師> -論坐忘-

  顔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複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曰:「可矣,猶未也。」他日複見,曰:「回益矣。」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蹙然曰:「何謂坐忘?」顔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

  「坐忘」就是入于無始無明境界,此境表面同一平等,無好無壞,無常亦無無常,故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

  性善說

  《 大學 》在我看來實是孟學,它是以性善說爲出發點。「正心誠意」都原于性善。如性不善,則心意本質不善,何以素心反爲「正」?不自欺反爲「誠」?它又說「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如性爲不善,則「拂人之性」正是好事,何以反有災害?性善、性惡,本來都是臆說,但孟派當能自圓其說;荀派則常常自相矛盾,如說言性惡矣,而複主張心,「虛一而靜」,如何可以圓通?「虛一而靜」之說采自管子 《 心術 》 、 《 內業 》諸篇,這些都是宋榮子的遺著 (余別有說) ,荀子只是在玩接木術而已。 (郭沬若<儒家人批判>)

  <天下篇>:「田骈學于彭蒙,得不教焉,彭蒙之師曰: 『 古之道人至于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 』 」

  「莫之是、莫之非」就是不要執著,不要執著非,是放任。

  另「精氣爲物,遊魂爲變。」是描寫一念無明的話。

  《 周易 》 中道

  幹卦九二曰:「見龍在田何謂也?」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上九:大哉幹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九叁:重剛而不在中。

  「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于事業,美之至也。」

  需:有孚,光亨,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

  〔訟:〕訟元吉,以中正也。

  〔師:〕「師在中吉」,「長子帥師,以中行也」。

  〔比:〕「顯此之吉,位正中也 … 邑人不誡,上使中也。」

  小畜:健而巽,剛中而志行,乃亨。象曰:牽複在中,亦不自失也。

  履: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象曰:幽人貞吉,中不自亂也。

  泰:小往大來吉亨,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外陰,內健而外順,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九二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九叁:無平不陂,無往不複,艱貞無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象曰:無往不複,天地際也。 (與老子前後相隨等義同)

  同人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幹,曰:同人。……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正也。唯君子爲能通天下之志。九五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

  大有彖曰: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

  所謂「象」都含南方動物表象的意義,在孔門一家的著作裏,那一個也差不多沒有使用過,要之易的思想在其陰陽的原理上,在其把現象觀念化而思考的方法上,和孔門一家的思想是截然異其性質的。

  《 易 》

  謙 彖曰:謙,享,天道下濟而光,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 (孔子不言鬼神) 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老子《道德經》)  六二象曰:鳴謙貞吉,中心得也。

  豫 六二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隨 九五象曰:孚于嘉,吉,位正中也。

  蠱 彖曰:終則有始…

《月溪法師講大乘絕對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