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天行也。九二象曰:幹母之蠱,得中道也。
臨 六五、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觀 彖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盥而不薦,有孚欲若,下觀而化也。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 (與孔子思想不同),(此上中下叁觀與天臺空假中之觀相近)。 象曰: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 六叁象曰: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 六四:觀國之光。 九五:觀我生,君子無咎,象曰:觀我生,觀民也。 上九:觀其生,君子無咎,象曰:觀其生,志未平也。
贲 彖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剝 彖曰:剝,剝也。柔變剛也。(老子以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剛。)
複 彖曰:反複其道,七日來複,天行也。……複其見天地之心乎。
複 六四象曰:中行獨複,以從道也。六五象曰:敦複無悔,中以自考也。
無妄 彖曰:動而健,剛中而應,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近有青眚,不利攸往,無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佑,行矣哉。
離 彖曰:柔麗乎中正,故亨。六二:黃離元吉,得中道也。
鹹 彖曰:鹹,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盛應以相與,上而說。男下女。是以亨貞利,取女去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恒 彖曰:……剛柔皆應…恒,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終則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時變化而能久成,聖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在對立中求其恒久也,辯證法)
大壯 九二:貞吉,以中也。
晉 六二:受茲介福,以中正也。
解 九二貞吉,得中道也。
損 彖曰: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損益盈虛,與時偕行。
益 彖曰: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 系辭 》 上傳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由相對而有吉凶變化) 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蕩,……幹道成男,坤道成女,幹知大始,坤作成物。 (老子: 「 有名天地之始,無名萬物之母。」) 幹以易如,坤以簡能,易則易如,簡則易從。易如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中道出此)(易之義)
聖人設卦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六爻之動,叁極之道也。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
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返終,故知生死之說,精氣爲物,遊魂爲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
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故神無方而易無體。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顯諸仁,藏諸用,故萬物而不與聖人同受,盛德大業,至矣哉……生生之謂易 (陰陽相生生之不已) 陰陽不測之謂神。
夫易廣矣、大矣,以言乎平則不禦,以言乎通則靜而止,以言乎天地之間則備矣。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義之門。
探赜索隱,鈎深致遠
天地之道,貞觀者也,……天下之動,貞乎一者也。(止觀)
子曰: 「 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爲乎。 」 易無思也,無爲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于此。
是故阖戶謂之坤,辟戶謂之幹,一阖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製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鹹用之謂之神。是故另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大業。
乾坤其易之缊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幾乎息矣 (一念無明停止則天地毀了)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還是歸到人上來)
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夫幹,確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簡矣。 (是把天下紛纭變化之萬物萬事,歸于陰陽相對原理,使之易簡可見。)
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
天地之大德曰生。 (有生故有滅)
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矛盾而統一)
易之爲書也不可遠,爲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爲典要,唯變所適。
易之爲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叁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它也,叁才之道也。
是故愛惡相攻而吉凶生,遠近相取而悔吝生,情僞相感而利害生。
《 說卦傳 》
「 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希叁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疊用柔剛,故名六位而成章。 」
先秦儒家中,荀子是唯一談到「易」的人,在<非相篇>與<大略篇>各引「易曰」一句。
孔子不曾見過「易」,連高瞿也不見得見過。我認爲「易」是子弓創作的,詳見拙作<周易之製作時代>一文。 (郭沫若《儒家八派批判》)
中之義爲「易」所攝取,作「易」者的基本認識,是以爲宇宙萬物均在變化之中。變化是宇宙過程,而變化之所由生,則因有陰陽 、剛柔相反二性之對立,由于無數對立物之相推相蕩而變化,因以無窮際,這是對于自然界的看法。但說到人事界來,便要參加一層斟酌的意義。人乘此變化,當處于中正地位,使對立無過、無不及,使人事界的變化,不致于走到極端 (二九) ,因而變化便可以靜定下來,地位便可以長久安定 (永貞恒久) 下去,這樣便有百利而無一害。
孟子「子莫執中」疑商瞿子木之訛。
荀子<非十二子篇>:「聖人之不得勢者,仲尼 、 子弓是也。上則法舜 、 禹之製,下則法仲尼 、 子弓之義」。 (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 、 子弓是也)
這分明是一種直線式的折半主義,處已貴不剛不柔,稱物是裒多益寡。那樣便每每使變化靜定,即使有變化,也不能發展爲進化,所謂「易之道,逆數也。」傳易者,爾就明白它是反乎自然的,雖然幹卦的象傳在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但那只是做象傳者的意見,而不是經的本意,要那樣不息下去,經會警告爾:「亢龍有悔」呀!
孟子是反對這種「執中」形式的,他說「執中無權,猶執一也」,執一便是強定,「舉一而廢百」,孟子反對「無權」,則必然主張有權。
這大約就是兩派雖同樣主張「執中」,而又互相非難的原故。
作易的人已知五行說
照年代來說,子弓和子思同時,他能知道五行說的梗概,是毫無問題的。這兩派在儒家思想上要算是一種展開,就在中國的思想史上也算是最初呈出從分析著想的傾向,他們同認宇宙是變化過程,在說明這種過程上,子思提出了 「 五行相生 」 ;子弓提出了 「 陰陽對立 」。這兩種學說後來被鄒衍合並,而又加以發展,便成爲所謂 「 陰陽家 」。接著,更加上迷信的成分,于是便成爲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的妖魔窟,這是子思和子弓所初料不及的。
郭氏認爲 《 易 》 是子弓創作,我以爲 《 易 》 非一人之創作,必經多人之修改補充而成,其中有道家 、墨家之思想,不僅儒家而已。其初必是極簡易之占蔔用物,流傳于民間或統治者之手,後乃由各派學者加以充實,故經文較古樸,篆文 、 象文已較繁藻,至《 系傳 》 則美而有法,已非上古之文矣。
《 易 》 之思想,欲從相對中求其統一,變化中求其不變,是封建統治者欲鞏固其地位之思想,故有君君 、 臣臣 、 父父等範疇,以爲天地間不易之理。老子則是從相對而 再否定相對 ,故否定聖賢……等,是封建之反動,故曰《老子》一書,或較 《 易 》 後出,吸收其相對之則,再加以系統化,成爲道生一,一生二……之完整本體說。
月溪法師講大乘絕對論-絕對語錄3
[大乘絕對論] [絕對語錄1] [絕對語錄2] [絕對語錄3] [絕對語錄4] [絕對語錄5] [絕對語錄6]
絕對佛法中的辯證
古代相對說
實在論和唯名論
康德
費希特
雪林
黑格爾的辯證法
相對哲學概論
特殊的研究方法
辯證法
曆史的批判方法
認識論
理智與事實
瓦格納
美
道德是靈魂的健康
尼釆 上帝的條件
危險的決斷
基督教與自殺
大東方式
熏香
絕對佛法中的辯證
佛陀的世界觀是「成、住、壞、空」,因爲萬物都是在流轉,在不絕的變化,在生成和消滅的不斷的過程中,這是原始的樸素的辯證法。
恩格斯對于希臘唯物論這一自然發生的辯證法的性質,指出以下的特征。「……」 (反社林論)( 《 新哲學大綱 》 四頁)
古代希臘人辯證法,世界各種現象的全體的關系,並沒有在個別的事物中得到證別。但在佛法的十二因緣中,卻有更完全的體系來說明它。
佛陀的辯證法是要推翻有些婆羅門及各宗派的觀念的支柱。 (即傳統的宗教和神話)
佛陀銳利的觀察,樸素而且直接。
赫拉克裏特說:「雖然靜止著,其實卻在變化。」這與唯識學所說的一樣。
又說:「神是晝也是夜,是冬也是夏,是戰爭也是和平,是飽食也是饑餓, ── 是一切對立。」這是把一念無明當做神。
柏拉圖把兩種現…
《月溪法師講大乘絕對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