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實分開,一種是相對的感覺世界;另一種是絕對的理念的世界。其實他這理念世界還是腦筋的作用,還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他雖然把理念當做存在的本質,是現實的一切物體及關系的原型的世界,只有理念才是最高的、唯一的真實。但他卻說理念只能從概念的思維得來,決不能從經驗的概括中把握到真正的認識,科學是不能單單從感覺得到的,只能從另外的源泉「辯證法」的思維中得到。他以爲抛開感覺,全憑思維便可獲得絕對。其實感覺固然不能達到絕對,思維亦一樣不能達到絕對呀!
古代相對說
亞裏士多得的動象,明了地反映在他關于對立物的學說上,對立物統一的思〔想〕,是希臘哲學者的偉大的功績,在安那西門得學說裏就有著寒暖、幹濕的反命題。在埃利亞學派裏就有「有」和「非有」 、 本質和變化 、 靜和動 、一和多的對立。東畢達哥拉斯學派裏有偶數和奇數,一和多的對立。恩此多立的學說裏,有結合和分離 、愛和憎的對立。在赫拉克裏特,有「有」和「非有」的對立。亞裏士多得對于「有」和「非有」的同一性的思想作執拗的鬥爭,但卻不能進一步加以解決。他雖然想研究矛盾的性質,卻沒有充分去做。
在中國易于陰陽,老子的有和無,皆最早的相對說。
華嚴宗便是把對立物統一的大系統。
實在論和唯名論
十二世紀左右,經院哲學中的觀念論和教會神學傾向是一致的,他們中間意見也有不同。其最有意義者,是「實在論」和「唯名論」的論爭。實在論者的主張,認爲普通概 念(普遍) 是有主要的 (或唯一的) 實在性的東西,是在一切個別的成性事物以前就存在于神智中的真實的「本體」。至于個別的感性事物,不過是這種本體的「屬性」或「偶有性」而已。和這相反唯名論的主張,卻認爲普遍不過是人類爲要表示類似物而作出來的「名」,唯一的實在是個別。
馬克斯說:「唯名論是唯物論的最初表現。」是十六至十七世紀唯物論先驅。
英國修道士羅士爾.培根,是十六七世紀經驗論及唯物論先驅。真正始祖是佛蘭西斯培根。
雷滬那德,達文西哲學者,神學者兼數學者尼古拉.克乘斯基提出了對立物統一的原理。把它應用到數學上,他是最初把圓看做有無數邊的多角形的人。
西洋哲學中的妥協性和二元的矛盾性,皆由于未能真正達到絕對而産生出來的結果。
禅宗祖師都是實踐家而不是理想家,他最反對幻想或夢想。
笛卡兒帶著妥協的二元論的性質,結合兩種相反對的原理,觀念論的形而上學和機械的唯物論的物理學。
這是用腦筋與測量的結果,因爲沒有達到絕對故,心物不能實正統一,而未曾定在唯物論辯證法中,卻把它當做由于當時法國布爾喬亞遂沒有充分發展的緣故。
當時數學有特別顯著進步,笛卡兒就把數學當做一切科學的模範。
笛卡兒的直覺直理的學說,帶有形而上的性質,他認爲確實的認識,就是要由若幹根本原理中引伸出清晰明了的真性。
笛卡兒關于運動的要素。 ( 《 新哲 》 42 頁)
斯賓諾莎學說的神的概念,沒有任何宗教的內容,他的神並沒有任何人格的屬性,也不是世界的創造者。
禅宗的佛亦沒有任何宗教內容,亦沒有任何人格屬性,也不是世界創造者。
斯賓諾莎用特異的形式給唯物論哲學以最重要的命題,如自然的客觀實在性,它的本源性和統一件,拊了基礎。
佛法中亦是給自然以客觀實在性,而且明心見性之後,變爲主觀實在性,它的本源得到真正的統一,完全圓滿,實更進步的系統。
佛陀法身將以一新的姿態出世。
自然即實體 (自己原因) 一切的自然現象,都必須從自然本身出發來說明,實體無限,是一切唯物的唯一根據。
禅宗把物變爲絕對者、無限者,而且完全證實它。
實體是無限,是一切物的唯一根據,把笛卡兒的二元論 光眼 了,主張實體有廣裏和思維兩種屬性。
此實體仍在空間之內,故有廣裏,此實體即是思維之屬性。
他反把思維當做實體的屬性,此實體乃是空想之實體,在根本上具有抽象的形而上學的性質。
禅宗的實體乃是自己證實了的,而此則是空想假定的。所以同上帝和神結合了。有「十全」 、 「全能」的經驗派的神的性質來。
斯賓諾莎的實體本身,在本質上就有形而上學的性質。它是超越時間而存在。不運動、不變化的。一切運動否定,只是實體的變形 ── 樣態。實體本身卻有不動抽象的性質,實體離開有限物的變化世界而存在,並且先行于這世界。
這實體是空想的,故有此等矛盾。雖排除笛卡兒的不徹底,仍是不徹底的。因爲這本體是想出來,沒有看見本來絕對的本體。
他樹起自己原因的物質概念,排除了笛卡兒的當做自然及運動的創作者看的神的概念。
斯氏說:要研究當做一定思維形態看的人間精神,首先必須研究肉體的活動。這樣,思維和廣裏相互間雖有區別,但同時卻是唯一的實體 (即自然) 的表現。是它的兩面,是形成了同一原理的對立的質。
他把思維看做實體的永久屬性,這樣,就站在萬物有生論的立場上去了。
有生便有滅,是相對的。如 《 大乘起信論 》 之真如緣起說。
斯氏關于自由和必然的學說中,把人的活動委諸理性的指導,只限製在個人自由──走眼睛欲的自由──的達到這一平面上,帶有消極的,思辨的性質。
斯氏的絕對乃空想者,未證實絕對,故無絕對之自由。
托蘭對牛頓的絕對時間和絕對空間的批判。
托蘭看運動和廣裏、密度等是物質的主要屬性,是思維的屬性。
牛頓雖發明了牽引力和反撥力,但他只好向神的身上求最初的沖擊。他如果向心裏去看,他會發現一念無明的牽引力和反撥力,而且發現那最初的沖擊的來源──無始無明,而不會被康德目爲「在哲學者看來是可憐的解決」。
康德
康德雖然很正確的承認獨立于意識之外的客觀世界是存在,但他否定了認識他的可能性,否定了意識依存于客觀世界這事。
在康德看來,認識是把自然和人類劃了界了。
經驗的形式,是作爲對于內容的外的形式,而和內容對立著,成一性和悟性對立,直觀的表象和概念,經驗的多樣和它的統一對立著。理論的理性或實踐的理性對立,兩者中間沒有接觸點,自然和必然對立著。
對立的反面,是不可避免的私衷主義的調和,是康德方法論的基礎。不是辯證法而是折衷主義。
康德的根本特征,就是調和唯物論和觀念論,使兩者妥協,把異種的互相對立的哲學傾向結合在一個體系中。 (伊裏奇唯物論和經驗批判論)
僧肇及天臺、賢首等宗以及倡叁教合流的人,皆是折衷主義的妥協和調和的結果,是不徹底的佛學。
康德不徹底的絕頂,是智識和信仰,科學和宗教的妥協。這是不可知論的直接的結果。「想限製理性,加強信仰。」
其余要素也不是辯證法的統一,而是用折衷主義的外士敏土接合著的。例如康德所說的形式和內容,可能性和現實性,感性和悟性,就是這樣,最初把認識分裂了的他,後來又折衷地把它接合起來。同時又不斷地把中間的範疇加入進去。 (例如用「圖式」作感性和悟性的媒介。)
「先驗論理學」──論理的二元,承認形式論理學的缺陷。于是另外的有了內容論理學的必要。「這種論理學是排除一切有經驗內容的知識」。康德單只在和對象沒有關系上來研究「純慧惟」的規則,康德就是借此展開他的學說。
在範疇論方面,康德作爲「悟性的純粹概念」看,加以主觀的觀念論的解釋。把它從判斷形式裏「抽引出來」 (判斷是把綜合的統一創造出來的悟性的機能) 。康德從判斷的形式論理學的分類裏引出範疇表來,四種範疇不過是蹈襲著形式論理學的傳統的分類罷了。康德認爲他的十二範疇是絕對地能網羅一切,要再擴張是不能想象的事。
康德在辯證法發展中的地位,是他關于理性的「二律背反」的學說。在這裏他對辯證法的根本原理「矛盾」的概念,明白地表示了他的態度。理性努力相對于物自體有所判斷的時候,所陷入的錯覺。康德就叫做「辯證法」。他認爲「辯證法」的東西是虛僞,是錯覺。在他看來,發現矛盾,無非就是非真理。
矛盾源于相對,相對出自腦筋感覺,即非真理,此說是對的。
「二律背反」或矛盾,就是兩個正相反的命題,在論理上可得到同樣程度的證明。
康德假定世界是有端初和界限,「此假定甚合無始無明爲端初,一念無明爲界限」。同時又是在時空上無限的,「此是錯的,世界在空間 、時間之內的」,世界是由原子構成,同時又可以無限分割,「又看成物質了,此乃矛盾」。世界上有自由,同時世界上又沒有自由,一切都依從自然法則。「他從前者和後者同樣可以證明的一點上看出了二律背反,和解不開的矛盾。」 (反杜林論)
我是在無始無明和一念無明的相對上,推出一切的相對和矛盾,是由本到末。康德是由末看出來的,他沒有看見根源,就是他不徹底。他如果是徹底的唯心論,向內去看,也許會看出來。我要仔細批判他。
但康德不容許矛盾,他想證明相互反對的命題,雙方都是虛僞的,或者把兩命題調和,證明他們的矛盾只是外表,用折衷主義使兩者並存起來,這樣就算「解決」了矛盾。
這樣解決真可憐,他沒有見到矛盾和對立,要一念無明還原入無始無明,才能得到外表的統一。還要打破無始無明才能把矛盾根源斷除,他只向末的方面去求解決,永遠不能解決的。我要批判他。
要強調不可知論,辯證法及「二律背反」對康德是必要的,他眼中的「矛盾」是在理性努力超出主觀地被認識的「經驗」限界之外時,所引起的一種威脅。有了這威脅,理性就只好放棄那想滲入「物自體」的企圖了。
一念無明沒有還原,矛盾是不能消滅的。理性是一念無明的化身,永遠矛盾,永遠不能滲入于「物自體」的。康德…
《月溪法師講大乘絕對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