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P29

  ..续本文上一页实分开,一种是相对的感觉世界;另一种是绝对的理念的世界。其实他这理念世界还是脑筋的作用,还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他虽然把理念当做存在的本质,是现实的一切物体及关系的原型的世界,只有理念才是最高的、唯一的真实。但他却说理念只能从概念的思维得来,决不能从经验的概括中把握到真正的认识,科学是不能单单从感觉得到的,只能从另外的源泉「辩证法」的思维中得到。他以为抛开感觉,全凭思维便可获得绝对。其实感觉固然不能达到绝对,思维亦一样不能达到绝对呀!

  古代相对说

  亚里士多得的动象,明了地反映在他关于对立物的学说上,对立物统一的思〔想〕,是希腊哲学者的伟大的功绩,在安那西门得学说里就有着寒暖、干湿的反命题。在埃利亚学派里就有「有」和「非有」 、 本质和变化 、 静和动 、一和多的对立。东毕达哥拉斯学派里有偶数和奇数,一和多的对立。恩此多立的学说里,有结合和分离 、爱和憎的对立。在赫拉克里特,有「有」和「非有」的对立。亚里士多得对于「有」和「非有」的同一性的思想作执拗的斗争,但却不能进一步加以解决。他虽然想研究矛盾的性质,却没有充分去做。

  在中国易于阴阳,老子的有和无,皆最早的相对说。

  华严宗便是把对立物统一的大系统。

  实在论和唯名论

  十二世纪左右,经院哲学中的观念论和教会神学倾向是一致的,他们中间意见也有不同。其最有意义者,是「实在论」和「唯名论」的论争。实在论者的主张,认为普通概 念(普遍) 是有主要的 (或唯一的) 实在性的东西,是在一切个别的成性事物以前就存在于神智中的真实的「本体」。至于个别的感性事物,不过是这种本体的「属性」或「偶有性」而已。和这相反唯名论的主张,却认为普遍不过是人类为要表示类似物而作出来的「名」,唯一的实在是个别。

  马克斯说:「唯名论是唯物论的最初表现。」是十六至十七世纪唯物论先驱。

  英国修道士罗士尔.培根,是十六七世纪经验论及唯物论先驱。真正始祖是佛兰西斯培根。

  雷沪那德,达文西哲学者,神学者兼数学者尼古拉.克乘斯基提出了对立物统一的原理。把它应用到数学上,他是最初把圆看做有无数边的多角形的人。

  西洋哲学中的妥协性和二元的矛盾性,皆由于未能真正达到绝对而产生出来的结果。

  禅宗祖师都是实践家而不是理想家,他最反对幻想或梦想。

  笛卡儿带着妥协的二元论的性质,结合两种相反对的原理,观念论的形而上学和机械的唯物论的物理学。

  这是用脑筋与测量的结果,因为没有达到绝对故,心物不能实正统一,而未曾定在唯物论辩证法中,却把它当做由于当时法国布尔乔亚遂没有充分发展的缘故。

  当时数学有特别显著进步,笛卡儿就把数学当做一切科学的模范。

  笛卡儿的直觉直理的学说,带有形而上的性质,他认为确实的认识,就是要由若干根本原理中引伸出清晰明了的真性。

  笛卡儿关于运动的要素。 ( 《 新哲 》 42 页)

  斯宾诺莎学说的神的概念,没有任何宗教的内容,他的神并没有任何人格的属性,也不是世界的创造者。

  禅宗的佛亦没有任何宗教内容,亦没有任何人格属性,也不是世界创造者。

  斯宾诺莎用特异的形式给唯物论哲学以最重要的命题,如自然的客观实在性,它的本源性和统一件,拊了基础。

  佛法中亦是给自然以客观实在性,而且明心见性之后,变为主观实在性,它的本源得到真正的统一,完全圆满,实更进步的系统。

  佛陀法身将以一新的姿态出世。

  自然即实体 (自己原因) 一切的自然现象,都必须从自然本身出发来说明,实体无限,是一切唯物的唯一根据。

  禅宗把物变为绝对者、无限者,而且完全证实它。

  实体是无限,是一切物的唯一根据,把笛卡儿的二元论 光眼 了,主张实体有广里和思维两种属性。

  此实体仍在空间之内,故有广里,此实体即是思维之属性。

  他反把思维当做实体的属性,此实体乃是空想之实体,在根本上具有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性质。

  禅宗的实体乃是自己证实了的,而此则是空想假定的。所以同上帝和神结合了。有「十全」 、 「全能」的经验派的神的性质来。

  斯宾诺莎的实体本身,在本质上就有形而上学的性质。它是超越时间而存在。不运动、不变化的。一切运动否定,只是实体的变形 ── 样态。实体本身却有不动抽象的性质,实体离开有限物的变化世界而存在,并且先行于这世界。

  这实体是空想的,故有此等矛盾。虽排除笛卡儿的不彻底,仍是不彻底的。因为这本体是想出来,没有看见本来绝对的本体。

  他树起自己原因的物质概念,排除了笛卡儿的当做自然及运动的创作者看的神的概念。

  斯氏说:要研究当做一定思维形态看的人间精神,首先必须研究肉体的活动。这样,思维和广里相互间虽有区别,但同时却是唯一的实体 (即自然) 的表现。是它的两面,是形成了同一原理的对立的质。

  他把思维看做实体的永久属性,这样,就站在万物有生论的立场上去了。

  有生便有灭,是相对的。如 《 大乘起信论 》 之真如缘起说。

  斯氏关于自由和必然的学说中,把人的活动委诸理性的指导,只限制在个人自由──走眼睛欲的自由──的达到这一平面上,带有消极的,思辨的性质。

  斯氏的绝对乃空想者,未证实绝对,故无绝对之自由。

  托兰对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批判。

  托兰看运动和广里、密度等是物质的主要属性,是思维的属性。

  牛顿虽发明了牵引力和反拨力,但他只好向神的身上求最初的冲击。他如果向心里去看,他会发现一念无明的牵引力和反拨力,而且发现那最初的冲击的来源──无始无明,而不会被康德目为「在哲学者看来是可怜的解决」。

  康德

  康德虽然很正确的承认独立于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是存在,但他否定了认识他的可能性,否定了意识依存于客观世界这事。

  在康德看来,认识是把自然和人类划了界了。

  经验的形式,是作为对于内容的外的形式,而和内容对立着,成一性和悟性对立,直观的表象和概念,经验的多样和它的统一对立着。理论的理性或实践的理性对立,两者中间没有接触点,自然和必然对立着。

  对立的反面,是不可避免的私衷主义的调和,是康德方法论的基础。不是辩证法而是折衷主义。

  康德的根本特征,就是调和唯物论和观念论,使两者妥协,把异种的互相对立的哲学倾向结合在一个体系中。 (伊里奇唯物论和经验批判论)

  僧肇及天台、贤首等宗以及倡三教合流的人,皆是折衷主义的妥协和调和的结果,是不彻底的佛学。

  康德不彻底的绝顶,是智识和信仰,科学和宗教的妥协。这是不可知论的直接的结果。「想限制理性,加强信仰。」

  其余要素也不是辩证法的统一,而是用折衷主义的外士敏土接合着的。例如康德所说的形式和内容,可能性和现实性,感性和悟性,就是这样,最初把认识分裂了的他,后来又折衷地把它接合起来。同时又不断地把中间的范畴加入进去。 (例如用「图式」作感性和悟性的媒介。)

  「先验论理学」──论理的二元,承认形式论理学的缺陷。于是另外的有了内容论理学的必要。「这种论理学是排除一切有经验内容的知识」。康德单只在和对象没有关系上来研究「纯慧惟」的规则,康德就是借此展开他的学说。

  在范畴论方面,康德作为「悟性的纯粹概念」看,加以主观的观念论的解释。把它从判断形式里「抽引出来」 (判断是把综合的统一创造出来的悟性的机能) 。康德从判断的形式论理学的分类里引出范畴表来,四种范畴不过是蹈袭着形式论理学的传统的分类罢了。康德认为他的十二范畴是绝对地能网罗一切,要再扩张是不能想象的事。

  康德在辩证法发展中的地位,是他关于理性的「二律背反」的学说。在这里他对辩证法的根本原理「矛盾」的概念,明白地表示了他的态度。理性努力相对于物自体有所判断的时候,所陷入的错觉。康德就叫做「辩证法」。他认为「辩证法」的东西是虚伪,是错觉。在他看来,发现矛盾,无非就是非真理。

  矛盾源于相对,相对出自脑筋感觉,即非真理,此说是对的。

  「二律背反」或矛盾,就是两个正相反的命题,在论理上可得到同样程度的证明。

  康德假定世界是有端初和界限,「此假定甚合无始无明为端初,一念无明为界限」。同时又是在时空上无限的,「此是错的,世界在空间 、时间之内的」,世界是由原子构成,同时又可以无限分割,「又看成物质了,此乃矛盾」。世界上有自由,同时世界上又没有自由,一切都依从自然法则。「他从前者和后者同样可以证明的一点上看出了二律背反,和解不开的矛盾。」 (反杜林论)

  我是在无始无明和一念无明的相对上,推出一切的相对和矛盾,是由本到末。康德是由末看出来的,他没有看见根源,就是他不彻底。他如果是彻底的唯心论,向内去看,也许会看出来。我要仔细批判他。

  但康德不容许矛盾,他想证明相互反对的命题,双方都是虚伪的,或者把两命题调和,证明他们的矛盾只是外表,用折衷主义使两者并存起来,这样就算「解决」了矛盾。

  这样解决真可怜,他没有见到矛盾和对立,要一念无明还原入无始无明,才能得到外表的统一。还要打破无始无明才能把矛盾根源断除,他只向末的方面去求解决,永远不能解决的。我要批判他。

  要强调不可知论,辩证法及「二律背反」对康德是必要的,他眼中的「矛盾」是在理性努力超出主观地被认识的「经验」限界之外时,所引起的一种威胁。有了这威胁,理性就只好放弃那想渗入「物自体」的企图了。

  一念无明没有还原,矛盾是不能消灭的。理性是一念无明的化身,永远矛盾,永远不能渗入于「物自体」的。康德…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