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天行也。九二象曰:干母之蛊,得中道也。
临 六五、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谓也。
观 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观,盥而不荐,有孚欲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 (与孔子思想不同),(此上中下三观与天台空假中之观相近)。 象曰: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六三象曰:观我生进退,未失道也。 六四:观国之光。 九五:观我生,君子无咎,象曰:观我生,观民也。 上九:观其生,君子无咎,象曰:观其生,志未平也。
贲 彖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剥 彖曰:剥,剥也。柔变刚也。(老子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
复 彖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复 六四象曰:中行独复,以从道也。六五象曰: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
无妄 彖曰:动而健,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近有青眚,不利攸往,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佑,行矣哉。
离 彖曰:柔丽乎中正,故亨。六二:黄离元吉,得中道也。
咸 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盛应以相与,上而说。男下女。是以亨贞利,取女去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恒 彖曰:……刚柔皆应…恒,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在对立中求其恒久也,辩证法)
大壮 九二:贞吉,以中也。
晋 六二:受兹介福,以中正也。
解 九二贞吉,得中道也。
损 彖曰: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益盈虚,与时偕行。
益 彖曰: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
《 系辞 》 上传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由相对而有吉凶变化)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干道成男,坤道成女,干知大始,坤作成物。 (老子: 「 有名天地之始,无名万物之母。」) 干以易如,坤以简能,易则易如,简则易从。易如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中道出此)(易之义)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返终,故知生死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显诸仁,藏诸用,故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受,盛德大业,至矣哉……生生之谓易 (阴阳相生生之不已) 阴阳不测之谓神。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平则不御,以言乎通则静而止,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
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
天地之道,贞观者也,……天下之动,贞乎一者也。(止观)
子曰: 「 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 」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干,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是故另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大业。
乾坤其易之缊耶,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几乎息矣 (一念无明停止则天地毁了) 。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还是归到人上来)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夫干,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 (是把天下纷纭变化之万物万事,归于阴阳相对原理,使之易简可见。)
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
天地之大德曰生。 (有生故有灭)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矛盾而统一)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
《 说卦传 》
「 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希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名六位而成章。 」
先秦儒家中,荀子是唯一谈到「易」的人,在<非相篇>与<大略篇>各引「易曰」一句。
孔子不曾见过「易」,连高瞿也不见得见过。我认为「易」是子弓创作的,详见拙作<周易之制作时代>一文。 (郭沫若《儒家八派批判》)
中之义为「易」所摄取,作「易」者的基本认识,是以为宇宙万物均在变化之中。变化是宇宙过程,而变化之所由生,则因有阴阳 、刚柔相反二性之对立,由于无数对立物之相推相荡而变化,因以无穷际,这是对于自然界的看法。但说到人事界来,便要参加一层斟酌的意义。人乘此变化,当处于中正地位,使对立无过、无不及,使人事界的变化,不致于走到极端 (二九) ,因而变化便可以静定下来,地位便可以长久安定 (永贞恒久) 下去,这样便有百利而无一害。
孟子「子莫执中」疑商瞿子木之讹。
荀子<非十二子篇>:「圣人之不得势者,仲尼 、 子弓是也。上则法舜 、 禹之制,下则法仲尼 、 子弓之义」。 (非大儒莫之能立仲尼 、 子弓是也)
这分明是一种直线式的折半主义,处已贵不刚不柔,称物是裒多益寡。那样便每每使变化静定,即使有变化,也不能发展为进化,所谓「易之道,逆数也。」传易者,尔就明白它是反乎自然的,虽然干卦的象传在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但那只是做象传者的意见,而不是经的本意,要那样不息下去,经会警告尔:「亢龙有悔」呀!
孟子是反对这种「执中」形式的,他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执一便是强定,「举一而废百」,孟子反对「无权」,则必然主张有权。
这大约就是两派虽同样主张「执中」,而又互相非难的原故。
作易的人已知五行说
照年代来说,子弓和子思同时,他能知道五行说的梗概,是毫无问题的。这两派在儒家思想上要算是一种展开,就在中国的思想史上也算是最初呈出从分析着想的倾向,他们同认宇宙是变化过程,在说明这种过程上,子思提出了 「 五行相生 」 ;子弓提出了 「 阴阳对立 」。这两种学说后来被邹衍合并,而又加以发展,便成为所谓 「 阴阳家 」。接着,更加上迷信的成分,于是便成为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妖魔窟,这是子思和子弓所初料不及的。
郭氏认为 《 易 》 是子弓创作,我以为 《 易 》 非一人之创作,必经多人之修改补充而成,其中有道家 、墨家之思想,不仅儒家而已。其初必是极简易之占卜用物,流传于民间或统治者之手,后乃由各派学者加以充实,故经文较古朴,篆文 、 象文已较繁藻,至《 系传 》 则美而有法,已非上古之文矣。
《 易 》 之思想,欲从相对中求其统一,变化中求其不变,是封建统治者欲巩固其地位之思想,故有君君 、 臣臣 、 父父等范畴,以为天地间不易之理。老子则是从相对而 再否定相对 ,故否定圣贤……等,是封建之反动,故曰《老子》一书,或较 《 易 》 后出,吸收其相对之则,再加以系统化,成为道生一,一生二……之完整本体说。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绝对语录3
[大乘绝对论] [绝对语录1] [绝对语录2] [绝对语录3] [绝对语录4] [绝对语录5] [绝对语录6]
绝对佛法中的辩证
古代相对说
实在论和唯名论
康德
费希特
雪林
黑格尔的辩证法
相对哲学概论
特殊的研究方法
辩证法
历史的批判方法
认识论
理智与事实
瓦格纳
美
道德是灵魂的健康
尼釆 上帝的条件
危险的决断
基督教与自杀
大东方式
熏香
绝对佛法中的辩证
佛陀的世界观是「成、住、坏、空」,因为万物都是在流转,在不绝的变化,在生成和消灭的不断的过程中,这是原始的朴素的辩证法。
恩格斯对于希腊唯物论这一自然发生的辩证法的性质,指出以下的特征。「……」 (反社林论)( 《 新哲学大纲 》 四页)
古代希腊人辩证法,世界各种现象的全体的关系,并没有在个别的事物中得到证别。但在佛法的十二因缘中,却有更完全的体系来说明它。
佛陀的辩证法是要推翻有些婆罗门及各宗派的观念的支柱。 (即传统的宗教和神话)
佛陀锐利的观察,朴素而且直接。
赫拉克里特说:「虽然静止着,其实却在变化。」这与唯识学所说的一样。
又说:「神是昼也是夜,是冬也是夏,是战争也是和平,是饱食也是饥饿, ── 是一切对立。」这是把一念无明当做神。
柏拉图把两种现…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