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P30

  ..续本文上一页失败了,他无法逃出这命运。可知的物自体「绝对」,理性是永不能渗进去的,就是他向末去追求进入绝对,而后又同本去追呀!

  这企图是不得不陷于二律背反,陷于「辩证法」的错觉。这样,康德在「先验的辩证法」里,结局还是不能克服形式论理学的诸法则。他把矛盾逐出去,主张对于理性的辩证法要加以警戒。

  康德关于理性的二律背反的学说,还有以下两个特征的缺陷:

  一、他的二律背反是不能解决的、死的、化石似的矛盾。没有统一,也没有运动。康德虽然证明他的二律背反的每一方面都是真的,但他不能理解「真理并不是存在于这些规定的任何一个之中,而只在两者的统一里具有着。」 (伊里奇的哲学笔记)

  康德所以不能解决「二律背反」是因他没有找到根源。他的「二律背反」所以变为死的化石,是因为他没有发现,二律背反就是「一念无明」的化身,「一念无明」是活的,永远在变的。伊里奇把真理放在矛盾的统一上,亦是不对的。因为这些矛盾的统一,不过是「一念无明」的暂时统一,不是永久的统一,仍会生出新的矛盾,没有超过「一念无明」范围,永远不能统一。除非进入无始无明,才能表面的统一。但无始无明仍会生出一念无明,又矛盾之重演,所以还不是最后的统一,要打破无始无明,才能达到绝对的统一。

  二、康德认为有四种二律背反。但在实际上,任何概念、任何范畴同样是二律背反。(伊里奇哲学笔记)

  伊里奇的看法是对的,「一念无明」变化莫定,不能以种类来规定它。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对立和矛盾。

  虽然如此,这学说无疑的对于辩证法将来的发展是一个刺激。康德的伟大功绩,是他从辩证法里除去了一些「好像轻率的东西」,因为康德不仅承认了那胁迫理性的矛盾的存在,并且承认了它的必然性。只在主体中在理性中发生 (一念无明) ,决不在它的辩证法。据康德看来,并不单单是轻率诡辩理性的偶然色脱或迷惑。辩证法是理性的「自然而不可避的错觉,它就像理性的本质自身 (按即一念无明) 从理性生出来,并且若用这同样的理由来把辩证法绝灭,是决不可能的」。

  在这里,康德已发现矛盾走出自理性本身,而不是辩证法。「一念无明」的本身,而且「一念无明」是不能断灭,则矛盾亦无法断灭。但这问题使康德更矛盾,因为矛盾既不能消灭,则无法得到真理,乃是哲学家的唯一目的。所以康德又想在「先验的辩证法」中来消灭矛盾,结果是更为矛盾。

  虽已暴露出它是错觉 (一念无明即妄念) ,但它仍威胁着我们的理性。康德的二律背反学说的积极意义,就在这时对于辩证法的新的处理,在这批判的新的性质中,康德的「先验的辩证法」,不论在它的前提上,在它的结论上,都是反辩证法的,它原封原样地蹈袭着、拥护着形式的论理学的诸法则,但这是对辩证法的批判,却指出了它的对象的意义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至少对于理性来说是这样) ,这就是为什么康德对于辩证法的反驳,同时却成为它的发达的刺激了。

  康德没有解决「二律背反」的问题,而回转头求助于形式论理学是非常可怜的。所以唯物论者便把这问题盲目的肯定了在那肯定的基础上再发展起来,但一样的无法解决,只不过丢开矛盾而想在暂时的统一中求真理。一样是不彻底的,唯有佛的方法打破了相对的根源,进入绝对,才是真正的把这问题解决了。

  康德把辩证法的诸问题列在日程上,很认真地尝试着来破坏形式论理学,这恰恰替辩证法做了清道的工作。

  费希特

  从康德至黑格尔的过程中是通过了费希特和雪林,他是黑格尔的观念论的先行者。

  他把康德的二元论转化为主观的观念论,除去了康德学说的唯物的要素 (物自体) ,达到了所谓一元论的观念论。费希特解决存在的和思维的关系这一哲学根本问题时,是把存在还原于思维,把前者溶解在后者中,客体是我们思维的产物。

  康德虽然没有达绝对,但他假立那「物自体」是绝对的、不可知的,这是对的。但他无法解决它,造成矛盾的二元论。费希特索性丢开那假定的绝对 (物自体) 不理,把它归到思维上去。事实上是比康德更为退步,然而除了这样做,有什么办法呢?唯物论者肯定了物的存在,更是可笑了。

  依费希特,经验是「自我」内部的相互作用,是「自我」和它的创造物的相互关系。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外观下,是进行着思维和被思维的东西的相互作用,即思维的内在过程。费希特以为外界是想象力的产物,规律性是悟性的产物,是封闭在「自我」自意识的主体的限界内。

  费希特的「自我」便是「一念无明」之化身,经验和主体客体皆是一念无明的活动。

  但「自我」本身就是活动,就是作用。离开了活动,没有「自我」 (一念无明停止了,就没有我相) 。或者反过来说,一切都不过是「自我」的活动,这活动并不预先以任何客观为前提,它创造一切的客体存在一切的形态,不过是它的创造活动过程中的改和契机而已 (是一念无明的最好说明) 。这样,在费希特的学说里,对象不是发展着、行动着的东西,是出「纯粹的」主观的──理念的活动对象化,而创造出存在。在他看来,不单是思维对于存在的关系是第一次的,活动对于存在的关系,也是这样。这样就建立了观念论辩证的基础。费希特哲学之基石的「自我」──自意识──是过程、是活动、是运动。他的辩证法是极度的观念论。他的创造,是精神的自己创造。是从「无」而未〔来

   〕的创造,发展是自意识的自己实现。一切历史过程,都是「自由」的自己实现的过程。

  这些原形,科学家用缓慢而胆怯的归纳法。经过无数的例证,古探究团为他止于外表,而且,亟欲获得确证,他不肯贸然测度。

  把自由当做活动,当做纯粹精神的活动的解释中,就表现着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德国布尔乔社会的特征。

  这一段是一念无明发展的最好说明。

  他的哲学中实串着「行动吧,行动吧,这是我们的任务」的口号,是极端强调着实践活动的优位,他把实践还原作思维活动,把发展还原作论理构成的连锁的发展,是辩证法观念论最初的展开了意识的哲学体系。在这里和康德的情形就不同,不是辩证法的预感的闪光,而是有计画的应用着这方法的原理,成了思维和存在的一般的原理。

  和这原理有密切关系的是相互关系的原理,「一切部分都是因为有了全体才能作为一部分而存在。」认识的各契机,不过是认识发展中的阶段,是结合在完全的体系发展上的。

  他把运动理解作通过了矛盾的发展。

  矛盾并不是错觉也不是假象,而是发展的推动力。与自己本身同一的绝对的「自我」开始了自己的运动 (一念无明) ,指定自己的对立物「非我」客体 (其实亦是一念无明本身的对立) 。费希特的一切发展,就是以「自我」和「非我」的矛盾为基础。在这里,统一分裂的原理,是在神秘的形态上被采取了。因为,据费希特的意见,矛盾是预定着统一的 (一念无明本身元位) 在费希特出发点是自我的自己同一 (一念无明) ,其次阶段 (反题) 是「自我」和「非我」的矛盾 (第二念) ,在第三个阶段,这矛盾由于对立物的互相限制而综合地得到解决。对立的斗争,由两者的调和妥协而被解消,双方的对立,部分地段维持着。同时又系立的存续着,这是表现着费希特的辩证法的不彻底。

  在费希特根据着「自我」和「非我」的斗争,在自意识的矛盾的运动中就渐次生出法则来。这不采康德所说的那样只有不活泼的散乱形态,而是顺次发生的,相互推移的思维发展的体系的产物。

  费希特的「自我」和「非我」皆是一念无明化身。他的活动和发展,就是一念无明的活动和发展。一念无明念念相续,又念念不同,变幻莫测。自相矛盾的进展着。

  费希特以为「自我」与「非我」的矛盾根源,就是意志和自由,无限的冲动和它的障害物敌对。自由的「自我」如果不限制,就没有发现意志的舞台。因此「自我」就要措定「非我」。没有障害、对象、非我,就没有冲动。辩证法成了道德的实相,发展成了当为,实践成了伦理。一切的体系,都因「自由的道德的存在」的王国, [ 口 @ 力 ] 着「精神的王国」所得到完成。

  自由和道德是相对的,意志亦是相对的,费希特是自相矛盾,所以他本是由无神论出发,到了晚年却达到了神秘的有神论。是不是怪的,他只有道德方面立论。

  雪林  一七七五 ─ 一八五四

  雪林在观念论辩证的主要功绩,在于他把原理引入自然哲学中,在费希特「非我」只是对于「自我」的障害。只是「自我」发展的跳板,到了雪休「非我」就成了注意的中心。不只这样,在费希特,「非我」是绝对的空虚的抽象。但在雪休,却转化为神秘化了的具体的自然,转化为多种多样的有机界和无机界。

  把自然的一切现象作为统一的辩证法过程来看这企图,所用的原理──统一,全体性,相互关系的原理,历史的解释,根据对立斗争的法则,并通过矛盾而作为生成、发展的存在的原理。

  「自我」的客观辩证法所有的一切规定──自由、自律、冲动、作用、运动──作为主体的自然,是不能不运动的,「常常在生成,不绝地在发展,成为无限斗争的舞台。」

  黑格尔的辩证法  HEGEL 一七七 ○ ─ 一八三一

  是康德以来哲学运动最高的终极阶段,观念论之完成。

  最初把自然的、历史的及精神的,全世界作为一个过程表示出来,它在不绝的运动、变化、变形及发展中来研究这世界。想发现这运动及发展的相互的内在关联──通过一切歧路来进求这过程的顺次的阶段。通过一切外表的偶然性来证明它内在规律性。这成了科学思想的任务了。 (反社休论)

  从精神发展引出了自然、人类及人类的社会诸关系。(伊里奇)

  一切…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