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失敗了,他無法逃出這命運。可知的物自體「絕對」,理性是永不能滲進去的,就是他向末去追求進入絕對,而後又同本去追呀!
這企圖是不得不陷于二律背反,陷于「辯證法」的錯覺。這樣,康德在「先驗的辯證法」裏,結局還是不能克服形式論理學的諸法則。他把矛盾逐出去,主張對于理性的辯證法要加以警戒。
康德關于理性的二律背反的學說,還有以下兩個特征的缺陷:
一、他的二律背反是不能解決的、死的、化石似的矛盾。沒有統一,也沒有運動。康德雖然證明他的二律背反的每一方面都是真的,但他不能理解「真理並不是存在于這些規定的任何一個之中,而只在兩者的統一裏具有著。」 (伊裏奇的哲學筆記)
康德所以不能解決「二律背反」是因他沒有找到根源。他的「二律背反」所以變爲死的化石,是因爲他沒有發現,二律背反就是「一念無明」的化身,「一念無明」是活的,永遠在變的。伊裏奇把真理放在矛盾的統一上,亦是不對的。因爲這些矛盾的統一,不過是「一念無明」的暫時統一,不是永久的統一,仍會生出新的矛盾,沒有超過「一念無明」範圍,永遠不能統一。除非進入無始無明,才能表面的統一。但無始無明仍會生出一念無明,又矛盾之重演,所以還不是最後的統一,要打破無始無明,才能達到絕對的統一。
二、康德認爲有四種二律背反。但在實際上,任何概念、任何範疇同樣是二律背反。(伊裏奇哲學筆記)
伊裏奇的看法是對的,「一念無明」變化莫定,不能以種類來規定它。任何一個概念都有它的對立和矛盾。
雖然如此,這學說無疑的對于辯證法將來的發展是一個刺激。康德的偉大功績,是他從辯證法裏除去了一些「好像輕率的東西」,因爲康德不僅承認了那脅迫理性的矛盾的存在,並且承認了它的必然性。只在主體中在理性中發生 (一念無明) ,決不在它的辯證法。據康德看來,並不單單是輕率詭辯理性的偶然色脫或迷惑。辯證法是理性的「自然而不可避的錯覺,它就像理性的本質自身 (按即一念無明) 從理性生出來,並且若用這同樣的理由來把辯證法絕滅,是決不可能的」。
在這裏,康德已發現矛盾走出自理性本身,而不是辯證法。「一念無明」的本身,而且「一念無明」是不能斷滅,則矛盾亦無法斷滅。但這問題使康德更矛盾,因爲矛盾既不能消滅,則無法得到真理,乃是哲學家的唯一目的。所以康德又想在「先驗的辯證法」中來消滅矛盾,結果是更爲矛盾。
雖已暴露出它是錯覺 (一念無明即妄念) ,但它仍威脅著我們的理性。康德的二律背反學說的積極意義,就在這時對于辯證法的新的處理,在這批判的新的性質中,康德的「先驗的辯證法」,不論在它的前提上,在它的結論上,都是反辯證法的,它原封原樣地蹈襲著、擁護著形式的論理學的諸法則,但這是對辯證法的批判,卻指出了它的對象的意義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至少對于理性來說是這樣) ,這就是爲什麼康德對于辯證法的反駁,同時卻成爲它的發達的刺激了。
康德沒有解決「二律背反」的問題,而回轉頭求助于形式論理學是非常可憐的。所以唯物論者便把這問題盲目的肯定了在那肯定的基礎上再發展起來,但一樣的無法解決,只不過丟開矛盾而想在暫時的統一中求真理。一樣是不徹底的,唯有佛的方法打破了相對的根源,進入絕對,才是真正的把這問題解決了。
康德把辯證法的諸問題列在日程上,很認真地嘗試著來破壞形式論理學,這恰恰替辯證法做了清道的工作。
費希特
從康德至黑格爾的過程中是通過了費希特和雪林,他是黑格爾的觀念論的先行者。
他把康德的二元論轉化爲主觀的觀念論,除去了康德學說的唯物的要素 (物自體) ,達到了所謂一元論的觀念論。費希特解決存在的和思維的關系這一哲學根本問題時,是把存在還原于思維,把前者溶解在後者中,客體是我們思維的産物。
康德雖然沒有達絕對,但他假立那「物自體」是絕對的、不可知的,這是對的。但他無法解決它,造成矛盾的二元論。費希特索性丟開那假定的絕對 (物自體) 不理,把它歸到思維上去。事實上是比康德更爲退步,然而除了這樣做,有什麼辦法呢?唯物論者肯定了物的存在,更是可笑了。
依費希特,經驗是「自我」內部的相互作用,是「自我」和它的創造物的相互關系。在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的外觀下,是進行著思維和被思維的東西的相互作用,即思維的內在過程。費希特以爲外界是想象力的産物,規律性是悟性的産物,是封閉在「自我」自意識的主體的限界內。
費希特的「自我」便是「一念無明」之化身,經驗和主體客體皆是一念無明的活動。
但「自我」本身就是活動,就是作用。離開了活動,沒有「自我」 (一念無明停止了,就沒有我相) 。或者反過來說,一切都不過是「自我」的活動,這活動並不預先以任何客觀爲前提,它創造一切的客體存在一切的形態,不過是它的創造活動過程中的改和契機而已 (是一念無明的最好說明) 。這樣,在費希特的學說裏,對象不是發展著、行動著的東西,是出「純粹的」主觀的──理念的活動對象化,而創造出存在。在他看來,不單是思維對于存在的關系是第一次的,活動對于存在的關系,也是這樣。這樣就建立了觀念論辯證的基礎。費希特哲學之基石的「自我」──自意識──是過程、是活動、是運動。他的辯證法是極度的觀念論。他的創造,是精神的自己創造。是從「無」而未〔來
〕的創造,發展是自意識的自己實現。一切曆史過程,都是「自由」的自己實現的過程。
這些原形,科學家用緩慢而膽怯的歸納法。經過無數的例證,古探究團爲他止于外表,而且,亟欲獲得確證,他不肯貿然測度。
把自由當做活動,當做純粹精神的活動的解釋中,就表現著十八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初的德國布爾喬社會的特征。
這一段是一念無明發展的最好說明。
他的哲學中實串著「行動吧,行動吧,這是我們的任務」的口號,是極端強調著實踐活動的優位,他把實踐還原作思維活動,把發展還原作論理構成的連鎖的發展,是辯證法觀念論最初的展開了意識的哲學體系。在這裏和康德的情形就不同,不是辯證法的預感的閃光,而是有計畫的應用著這方法的原理,成了思維和存在的一般的原理。
和這原理有密切關系的是相互關系的原理,「一切部分都是因爲有了全體才能作爲一部分而存在。」認識的各契機,不過是認識發展中的階段,是結合在完全的體系發展上的。
他把運動理解作通過了矛盾的發展。
矛盾並不是錯覺也不是假象,而是發展的推動力。與自己本身同一的絕對的「自我」開始了自己的運動 (一念無明) ,指定自己的對立物「非我」客體 (其實亦是一念無明本身的對立) 。費希特的一切發展,就是以「自我」和「非我」的矛盾爲基礎。在這裏,統一分裂的原理,是在神秘的形態上被采取了。因爲,據費希特的意見,矛盾是預定著統一的 (一念無明本身元位) 在費希特出發點是自我的自己同一 (一念無明) ,其次階段 (反題) 是「自我」和「非我」的矛盾 (第二念) ,在第叁個階段,這矛盾由于對立物的互相限製而綜合地得到解決。對立的鬥爭,由兩者的調和妥協而被解消,雙方的對立,部分地段維持著。同時又系立的存續著,這是表現著費希特的辯證法的不徹底。
在費希特根據著「自我」和「非我」的鬥爭,在自意識的矛盾的運動中就漸次生出法則來。這不采康德所說的那樣只有不活潑的散亂形態,而是順次發生的,相互推移的思維發展的體系的産物。
費希特的「自我」和「非我」皆是一念無明化身。他的活動和發展,就是一念無明的活動和發展。一念無明念念相續,又念念不同,變幻莫測。自相矛盾的進展著。
費希特以爲「自我」與「非我」的矛盾根源,就是意志和自由,無限的沖動和它的障害物敵對。自由的「自我」如果不限製,就沒有發現意志的舞臺。因此「自我」就要措定「非我」。沒有障害、對象、非我,就沒有沖動。辯證法成了道德的實相,發展成了當爲,實踐成了倫理。一切的體系,都因「自由的道德的存在」的王國, [ 口 @ 力 ] 著「精神的王國」所得到完成。
自由和道德是相對的,意志亦是相對的,費希特是自相矛盾,所以他本是由無神論出發,到了晚年卻達到了神秘的有神論。是不是怪的,他只有道德方面立論。
雪林 一七七五 ─ 一八五四
雪林在觀念論辯證的主要功績,在于他把原理引入自然哲學中,在費希特「非我」只是對于「自我」的障害。只是「自我」發展的跳板,到了雪休「非我」就成了注意的中心。不只這樣,在費希特,「非我」是絕對的空虛的抽象。但在雪休,卻轉化爲神秘化了的具體的自然,轉化爲多種多樣的有機界和無機界。
把自然的一切現象作爲統一的辯證法過程來看這企圖,所用的原理──統一,全體性,相互關系的原理,曆史的解釋,根據對立鬥爭的法則,並通過矛盾而作爲生成、發展的存在的原理。
「自我」的客觀辯證法所有的一切規定──自由、自律、沖動、作用、運動──作爲主體的自然,是不能不運動的,「常常在生成,不絕地在發展,成爲無限鬥爭的舞臺。」
黑格爾的辯證法 HEGEL 一七七 ○ ─ 一八叁一
是康德以來哲學運動最高的終極階段,觀念論之完成。
最初把自然的、曆史的及精神的,全世界作爲一個過程表示出來,它在不絕的運動、變化、變形及發展中來研究這世界。想發現這運動及發展的相互的內在關聯──通過一切歧路來進求這過程的順次的階段。通過一切外表的偶然性來證明它內在規律性。這成了科學思想的任務了。 (反社休論)
從精神發展引出了自然、人類及人類的社會諸關系。(伊裏奇)
一切…
《月溪法師講大乘絕對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