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講大乘絕對論▪P3

  ..續本文上一頁性成佛。”(出《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此爲禅宗成立之開始。然此種直接而樸素之方法,蓋亦本于自然之法則,故《楞伽經》雲:“大慧!一切刹土有言說,言說者,是作耳(唐譯作,“言說者假安立耳”)。或有佛刹瞻視顯法、或有作相、或有揚眉、或有動睛、或笑、或欠、或謦、或欬、或念刹土、或動搖。大慧!如瞻視令諸菩薩得無生法忍,及諸勝叁昧,是故非言說有性有一切性。大慧!見此世界蚊蚋蟲蟻是等衆生,無有言說,而各辦事。”自釋迦拈花示衆,以至中土祖師之喝棒怒罵,豎拂拈捶,擎拳舉指,打鼓吹毛,甚至殺貓斬蛇,燒佛罵祖(俱出《傳燈錄》),皆是親切爲人直接表示絕對之旨。雖然,文字方便,不可偏廢,微此則不足以廣度群生,況證入絕對境界之後,文字亦是解脫相(見《維摩诘經》)。是以佛之語言文字,皆自如來藏中流出,非尋常語言文字可比。《解深密經》所謂“以離言法性,爲欲令他現等覺故,假立名相。”又曰:“然無自性性,離諸文字自內所證,不可舍于言說文字而能宣說。”是也。經雲:“了法不在言,善入無言際,而能示言說,如響遍世間。”《寶鏡》雲:“雖非有言,不是無語。”故佛之一語一默,皆是引導衆生離相對入絕對。《華嚴經》雲:“一切諸佛出妙音聲,爲衆生作佛事;一切諸佛寂寞無言,爲衆生作佛事。”即素以不立文字爲口號之禅宗祖師,如道信、惠能、馬祖、百丈 、大珠、臨濟、趙州、雲門等,皆有法語著作傳世。《六祖壇經》雲:“執空之人有謗經,直言不用文字,既雲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語言,只此語言,便是文字之相。”又雲:“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見人所說,便即謗他言著文字。汝等須知,自迷猶可,又謗佛經,不要謗經,罪障無數。”故文字雖低能,倘能因指而見月,則文字未曾無功;倘得魚而守筌,則文字未曾無累。故叁藏十二部者,乃釋迦所假立,亦釋迦所否定;假立者爲度衆生,否定者爲免累衆生,能假立而不能否定,非佛也;能否定而不能假立,亦非佛也;能假立而又能否定,于是佛乃絕對無瑕,無得而指摘批駁之者。佛曾說“唯心”矣,隨即否定之;佛曾說“真如”矣,隨即否定之;佛曾說“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矣,又隨即否定之,曰:“名也,非實也,不可得也。”夫如是而後佛之說法乃無滯沾,入于絕對而無余。故或有欲以經籍法門議佛者,而不知所謂經籍,所謂法門者,佛早已一一自加否定,以至不留一字,則尚何指摘之可加乎?故議佛謗佛者,實同揮拳以擊空,仰面而唾天,其不自汙自弊者鮮矣!否定者,乃進入絕對之方法,亦表顯絕對之方法也,故佛說法,有隨說隨加否定者,非此無以刪盡迹象,無以脫盡滯礙。如《金剛經》雲:“佛說衆生,即非衆生,是名衆生;佛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佛說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非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若知乎此,然後可以誦經,可以學佛。

  以西洋邏輯之同一律繩之,烏乎可?(同一律曰:甲者甲也,甲不能同時又爲非甲),邏輯乃相對者,而佛語乃絕對者,超越于邏輯之上,故佛語者乃絕對之邏輯,不可加以批判者也。

  或問曰:“相對、絕對之理,其詳可得聞乎?”答曰:“相對之理,可以言诠,而絕對之旨,則非言所诠。雖然,相對之終止,即絕對之開始。故若能窮相對之非,破相對之見,則絕對之旨且顯。就絕對之本體而言,體絕對待,何有相對絕對之可言?若執有絕對者,是亦相對也。無已,姑試就其近者論之。”

  “相對”者,“俗谛”也,又名“世谛”、“有爲法”“有漏法”、“現象世界”。相對本無,比較而有,有因有依,出于度量,行于時空,變幻不實,言語所能說明者,故名“相對”。“絕對”者,“真谛”也,又名“第一義谛”、“第一義空”、“無爲法”、“無漏法”、體絕對待,不假思量,超越時空,否定一切,而不被否定,非言語所能說明,乃最究極之真實,故名“絕對”。

  相對因對比而有,如生與滅、有與無、真與妄、善與惡、美與醜、一與多……。對此而有者乃思想感覺作用,變幻無常,若離于思想感覺作用,則是無始無明境界,能起一念無明,亦是相對。絕對乃超越思想感覺作用,超越無始無明境界,故無生滅、真妄、善惡、一多等相,無有變易,無能否定。

  相對行于時間空間之內,故有過去、現在、未來、生、住、滅、大小、長短、高低、上下。絕對超越時間空間,故無過去、現在、未來、無生、住、滅、大小、長短、高低、上下。

  非生無以見滅,非有無以知無,非真無以別妄,非善無以論惡,非一無以計多,推而廣之,以至四句百非,輾轉反複,隨時間而遷流,隨時間以變易,無有標准,不可掴抟。故凡屬相對者,皆非最後之真實,皆得而否定之。

  若于相對中求絕對者,其絕對即是相對之絕對,其真理乃相對之真理。相對中所得之絕對,乃以其感覺思想所認爲屬于同一不變者,仍出自腦筋,故非絕對之標准也。以善惡而言,君主時代以尊君爲善,以叛君爲惡,而民主時代以尊君爲惡,叛君爲善,是隨時代而變易者也;以美醜而言,白種人以面貌潔白爲美,而黑種人則以面貌漆黑爲美,乃隨地方而變易者也。人類以其眼根感覺而定黑白青黃,而色盲者則或以白爲青、以青爲黃,動物亦各有其黑白青黃,況人類根據其感覺而以此黑白青黃之名加諸物體者,亦隨光線方向而變幻無常,則將以何物爲絕對標准乎?推而至于六根八識莫非如此。此理唯識家講之極詳,西洋之哲學家亦有知之者,茲不具述。昔世尊曾示隨色摩尼珠問五方天王曰:“此珠作何色?”時五方天王互說異色,世尊藏珠,複擡手曰:“此珠作何色?”天王曰:“佛手中無珠,何處有色?”世尊曰:“汝何迷倒之甚!吾將世珠示汝,便強說有青黃赤白色;吾將真珠示汝,便總不知。”故凡屬相對者,皆非真正之知識,皆達思想感覺之中,立于時間空間之上。今人處此地球之上,而強定東西南北以爲標准,但另一星球之人,必不以此爲准也;今人以日月出沒而定日夜十二小時,另一星球之上,未必皆分日夜,無論若幹小時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大椿則以八千歲爲春秋,鲲鵬一擊九千裏,翼若垂天之雲,而蠻觸則以蝸角爲天地。則時間空間者,果將以何爲標准耶?莊周頗識相對之理,故有鲲鵬等喻,欲求物理之齊,然莊周未達絕對之境,故終未獲絕對平等之結論。西洋愛因斯坦之相對論,較莊周爲又詳,然彼僅以闡明相對爲能事,絕對之境,則非其所得窺也。

  總而言之,一切心法色法,皆人類據其感覺思惟而名之,與其本體無幹也。所謂時間空間者,亦人類據其思想感覺爲標准而名之,亦與其本體無幹也,而思想感覺之本身,起于無始無明,變幻無常,無有絕對之標准。當無始無明被否定之時,則思想感覺亦被否定,當思想感覺被否定,則一切皆被否定矣,故凡屬相對者,皆得而否定之。雖然,此之謂否定,乃否定其相其名,而其本體自若也。故一達絕對之境,則無始無明也、思想感覺也,一切一切,全被承認矣。雖被承認,而面目不同。昔之面目,假也;今之面目,真也,本來之面目也,則又甯可一概而論耶?

  相對之真理,存于時間空間之中,于某時某地爲真理,事過境遷,則非真理矣。絕對之真理超越時間空間,于過去爲真理,現在亦爲真理,未來亦爲真理;于此地是真理,于彼地亦是真理,乃至在其他星球世界,非世界,亦無非真理。此絕對之真理,即真如佛性是也。

  真如者,又名“實相”,又名“實性”。或曰“如來”,禅宗謂之“本來面目”,唯識宗謂之“自心現量”、“圓成實性”,淨土宗謂之“常寂光淨土”,真言宗謂之“毗盧遮那”,天臺宗謂之“自性實相”,華嚴宗謂之“一真法界”,叁論宗謂之“實相般若”,律宗謂之“本元自性”、“金剛寶”。假名雖繁,其體無二。《唯識論》曰:“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維摩诘經》雲:“夫如此,不二不異。”《金剛經》雲:“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總括言之,即萬有之本體,最究極最絕對之真性是也。《華嚴經.十回向品》曰:

  勤修一切出世間法,于諸世間無取無依,于深妙道正見牢固,離諸妄見了真實法。譬如真如,遍一切處,無有邊際……,譬如真如,真實爲性……,譬如真如,恒守本性,無有改變……,譬如真如,以一切法無性爲性……,譬如真如,無相爲相……,譬如真如,若有得者,終無退轉……,譬如真如,一切諸佛之所行處……,譬如真如,離境界相而爲境界……,譬如真如,能有安立……,譬如真如,性常隨順……,譬如真如,無能測量……,譬如真如,光滿一切……,譬如真如,常住無盡……,譬如真如,無有比對……,譬如真如,體性堅固……,譬如真如,不可破壞……,譬如真如,照明爲體……,譬如真如,無所不在……,譬如真如,遍一切時……,譬如真如,性常清淨……,譬如真如,于法無礙……,譬如真如,爲衆法眼……,譬如真如,性無勞倦……,譬如真如,體性甚深……,譬如真如,無有一物……,譬如真如,性非出現……,譬如真如,離衆垢翳……,譬如真如,性無與等……,譬如真如,體性寂靜……,譬如真如,無有根本……,譬如真如,體性無邊……,譬如真如,體性無著……,譬如真如,無有障礙……,譬如真如,非世所行……,譬如真如,體性無住(不住生死)……,譬如真如,性無所作……,譬如真如,體性安住(安住真實)……,譬如真如,與一切法而共相應……,譬如真如,一切法中性常平等……,譬如真如,不離諸法……,譬如真如,一切法中畢竟無盡……,譬如真如,與一切法無有相違……,譬如真如,普攝諸法……,譬如真如,與一切法同其體性……,譬如真如,與切法不相舍…

《月溪法師講大乘絕對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