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性成佛。”(出《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此为禅宗成立之开始。然此种直接而朴素之方法,盖亦本于自然之法则,故《楞伽经》云:“大慧!一切刹土有言说,言说者,是作耳(唐译作,“言说者假安立耳”)。或有佛刹瞻视显法、或有作相、或有扬眉、或有动睛、或笑、或欠、或謦、或欬、或念刹土、或动摇。大慧!如瞻视令诸菩萨得无生法忍,及诸胜三昧,是故非言说有性有一切性。大慧!见此世界蚊蚋虫蚁是等众生,无有言说,而各办事。”自释迦拈花示众,以至中土祖师之喝棒怒骂,竖拂拈捶,擎拳举指,打鼓吹毛,甚至杀猫斩蛇,烧佛骂祖(俱出《传灯录》),皆是亲切为人直接表示绝对之旨。虽然,文字方便,不可偏废,微此则不足以广度群生,况证入绝对境界之后,文字亦是解脱相(见《维摩诘经》)。是以佛之语言文字,皆自如来藏中流出,非寻常语言文字可比。《解深密经》所谓“以离言法性,为欲令他现等觉故,假立名相。”又曰:“然无自性性,离诸文字自内所证,不可舍于言说文字而能宣说。”是也。经云:“了法不在言,善入无言际,而能示言说,如响遍世间。”《宝镜》云:“虽非有言,不是无语。”故佛之一语一默,皆是引导众生离相对入绝对。《华严经》云:“一切诸佛出妙音声,为众生作佛事;一切诸佛寂寞无言,为众生作佛事。”即素以不立文字为口号之禅宗祖师,如道信、惠能、马祖、百丈 、大珠、临济、赵州、云门等,皆有法语著作传世。《六祖坛经》云:“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着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故文字虽低能,倘能因指而见月,则文字未曾无功;倘得鱼而守筌,则文字未曾无累。故三藏十二部者,乃释迦所假立,亦释迦所否定;假立者为度众生,否定者为免累众生,能假立而不能否定,非佛也;能否定而不能假立,亦非佛也;能假立而又能否定,于是佛乃绝对无瑕,无得而指摘批驳之者。佛曾说“唯心”矣,随即否定之;佛曾说“真如”矣,随即否定之;佛曾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矣,又随即否定之,曰:“名也,非实也,不可得也。”夫如是而后佛之说法乃无滞沾,入于绝对而无余。故或有欲以经籍法门议佛者,而不知所谓经籍,所谓法门者,佛早已一一自加否定,以至不留一字,则尚何指摘之可加乎?故议佛谤佛者,实同挥拳以击空,仰面而唾天,其不自污自弊者鲜矣!否定者,乃进入绝对之方法,亦表显绝对之方法也,故佛说法,有随说随加否定者,非此无以删尽迹象,无以脱尽滞碍。如《金刚经》云:“佛说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佛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知乎此,然后可以诵经,可以学佛。
以西洋逻辑之同一律绳之,乌乎可?(同一律曰:甲者甲也,甲不能同时又为非甲),逻辑乃相对者,而佛语乃绝对者,超越于逻辑之上,故佛语者乃绝对之逻辑,不可加以批判者也。
或问曰:“相对、绝对之理,其详可得闻乎?”答曰:“相对之理,可以言诠,而绝对之旨,则非言所诠。虽然,相对之终止,即绝对之开始。故若能穷相对之非,破相对之见,则绝对之旨且显。就绝对之本体而言,体绝对待,何有相对绝对之可言?若执有绝对者,是亦相对也。无已,姑试就其近者论之。”
“相对”者,“俗谛”也,又名“世谛”、“有为法”“有漏法”、“现象世界”。相对本无,比较而有,有因有依,出于度量,行于时空,变幻不实,言语所能说明者,故名“相对”。“绝对”者,“真谛”也,又名“第一义谛”、“第一义空”、“无为法”、“无漏法”、体绝对待,不假思量,超越时空,否定一切,而不被否定,非言语所能说明,乃最究极之真实,故名“绝对”。
相对因对比而有,如生与灭、有与无、真与妄、善与恶、美与丑、一与多……。对此而有者乃思想感觉作用,变幻无常,若离于思想感觉作用,则是无始无明境界,能起一念无明,亦是相对。绝对乃超越思想感觉作用,超越无始无明境界,故无生灭、真妄、善恶、一多等相,无有变易,无能否定。
相对行于时间空间之内,故有过去、现在、未来、生、住、灭、大小、长短、高低、上下。绝对超越时间空间,故无过去、现在、未来、无生、住、灭、大小、长短、高低、上下。
非生无以见灭,非有无以知无,非真无以别妄,非善无以论恶,非一无以计多,推而广之,以至四句百非,辗转反复,随时间而迁流,随时间以变易,无有标准,不可掴抟。故凡属相对者,皆非最后之真实,皆得而否定之。
若于相对中求绝对者,其绝对即是相对之绝对,其真理乃相对之真理。相对中所得之绝对,乃以其感觉思想所认为属于同一不变者,仍出自脑筋,故非绝对之标准也。以善恶而言,君主时代以尊君为善,以叛君为恶,而民主时代以尊君为恶,叛君为善,是随时代而变易者也;以美丑而言,白种人以面貌洁白为美,而黑种人则以面貌漆黑为美,乃随地方而变易者也。人类以其眼根感觉而定黑白青黄,而色盲者则或以白为青、以青为黄,动物亦各有其黑白青黄,况人类根据其感觉而以此黑白青黄之名加诸物体者,亦随光线方向而变幻无常,则将以何物为绝对标准乎?推而至于六根八识莫非如此。此理唯识家讲之极详,西洋之哲学家亦有知之者,兹不具述。昔世尊曾示随色摩尼珠问五方天王曰:“此珠作何色?”时五方天王互说异色,世尊藏珠,复抬手曰:“此珠作何色?”天王曰:“佛手中无珠,何处有色?”世尊曰:“汝何迷倒之甚!吾将世珠示汝,便强说有青黄赤白色;吾将真珠示汝,便总不知。”故凡属相对者,皆非真正之知识,皆达思想感觉之中,立于时间空间之上。今人处此地球之上,而强定东西南北以为标准,但另一星球之人,必不以此为准也;今人以日月出没而定日夜十二小时,另一星球之上,未必皆分日夜,无论若干小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大椿则以八千岁为春秋,鲲鹏一击九千里,翼若垂天之云,而蛮触则以蜗角为天地。则时间空间者,果将以何为标准耶?庄周颇识相对之理,故有鲲鹏等喻,欲求物理之齐,然庄周未达绝对之境,故终未获绝对平等之结论。西洋爱因斯坦之相对论,较庄周为又详,然彼仅以阐明相对为能事,绝对之境,则非其所得窥也。
总而言之,一切心法色法,皆人类据其感觉思惟而名之,与其本体无干也。所谓时间空间者,亦人类据其思想感觉为标准而名之,亦与其本体无干也,而思想感觉之本身,起于无始无明,变幻无常,无有绝对之标准。当无始无明被否定之时,则思想感觉亦被否定,当思想感觉被否定,则一切皆被否定矣,故凡属相对者,皆得而否定之。虽然,此之谓否定,乃否定其相其名,而其本体自若也。故一达绝对之境,则无始无明也、思想感觉也,一切一切,全被承认矣。虽被承认,而面目不同。昔之面目,假也;今之面目,真也,本来之面目也,则又宁可一概而论耶?
相对之真理,存于时间空间之中,于某时某地为真理,事过境迁,则非真理矣。绝对之真理超越时间空间,于过去为真理,现在亦为真理,未来亦为真理;于此地是真理,于彼地亦是真理,乃至在其他星球世界,非世界,亦无非真理。此绝对之真理,即真如佛性是也。
真如者,又名“实相”,又名“实性”。或曰“如来”,禅宗谓之“本来面目”,唯识宗谓之“自心现量”、“圆成实性”,净土宗谓之“常寂光净土”,真言宗谓之“毗卢遮那”,天台宗谓之“自性实相”,华严宗谓之“一真法界”,三论宗谓之“实相般若”,律宗谓之“本元自性”、“金刚宝”。假名虽繁,其体无二。《唯识论》曰:“真谓真实,显非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谓此真实于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维摩诘经》云:“夫如此,不二不异。”《金刚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总括言之,即万有之本体,最究极最绝对之真性是也。《华严经.十回向品》曰:
勤修一切出世间法,于诸世间无取无依,于深妙道正见牢固,离诸妄见了真实法。譬如真如,遍一切处,无有边际……,譬如真如,真实为性……,譬如真如,恒守本性,无有改变……,譬如真如,以一切法无性为性……,譬如真如,无相为相……,譬如真如,若有得者,终无退转……,譬如真如,一切诸佛之所行处……,譬如真如,离境界相而为境界……,譬如真如,能有安立……,譬如真如,性常随顺……,譬如真如,无能测量……,譬如真如,光满一切……,譬如真如,常住无尽……,譬如真如,无有比对……,譬如真如,体性坚固……,譬如真如,不可破坏……,譬如真如,照明为体……,譬如真如,无所不在……,譬如真如,遍一切时……,譬如真如,性常清净……,譬如真如,于法无碍……,譬如真如,为众法眼……,譬如真如,性无劳倦……,譬如真如,体性甚深……,譬如真如,无有一物……,譬如真如,性非出现……,譬如真如,离众垢翳……,譬如真如,性无与等……,譬如真如,体性寂静……,譬如真如,无有根本……,譬如真如,体性无边……,譬如真如,体性无着……,譬如真如,无有障碍……,譬如真如,非世所行……,譬如真如,体性无住(不住生死)……,譬如真如,性无所作……,譬如真如,体性安住(安住真实)……,譬如真如,与一切法而共相应……,譬如真如,一切法中性常平等……,譬如真如,不离诸法……,譬如真如,一切法中毕竟无尽……,譬如真如,与一切法无有相违……,譬如真如,普摄诸法……,譬如真如,与一切法同其体性……,譬如真如,与切法不相舍…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