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P4

  ..续本文上一页离……,譬如真如,无能映蔽……,譬如真如,不可动摇……,譬如真如,性无垢浊……,譬如真如,无有变易……,譬如真如,不可穷尽……,譬如真如,性常觉悟……,譬如真如,不可失坏……,譬如真如,能大照明……,譬如真如,不可言说(一切语言所不可说)……,譬如真如,持诸世间……,譬如真如,随世言说(随一切智慧言说)……,譬如真如,遍一切法……,譬如真如,无有分别……,譬如真如,遍一切身……,譬如真如,体性无生……,譬如真如,无所不在……,譬如真如,遍在于夜……,譬如真如,遍在于昼……,譬如真如,遍在半月及以一月……,譬如真如,遍在年岁……,譬如真如,遍成坏劫……,譬如真如,尽未来际……,譬如真如,遍住三世……,譬如真如,遍一切处……,譬如真如,住有无法……,譬如真如,体性清净……,譬如真如,体性明洁……,譬如真如,体性无垢……,譬如真如,无我我所……,譬如真如,体性平等……,譬如真如,超诸数量……,譬如真如,平等安住……,譬如真如,遍住一切诸众生界……,譬如真如,无有分别,普住一切音声智中……,譬如真如,永离世间(使众生永出世间)……,譬如真如,体性广大……,譬如真如,无有间息……,譬如真如,体性宽广,遍一切法……,譬发如真如,遍摄群品……,譬如真如,无所取着……,譬如真如,体性不动……,譬如真如,是佛境界……,譬如真如,无能制伏……,譬如真如,非是可修,非不可修……,譬如真如,无有退舍……,譬如真如,普摄一切世间言音……,譬如真如,于一切法无所希求……。譬如真如,住一切地……,譬如真如,无有断绝……,譬如真如,舍离诸漏……,譬如真如,无有少法而能坏乱,令其少分是非觉悟……,譬如真如,过去非始未来非末现在非异……,譬如真如,于三世中无所分别……,譬如真如,成就一切诸佛菩萨……,譬如真如,究竟清净,不与一切诸烦恼俱……。

  此节描写真如绝对之性,遍满十方,出入三界,超越时间空间,亦不别有时间空间,能否定一切,而不被否定,能转万有,而不为所转,平等圆成,不二不异,凡所指即此,为佛使其实证而言,非猜想也。又禅宗六祖惠能描写真如实性、平等不二之言曰:“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或嫌以上所描画者,过于抽象,余将作较为浅显之解释与譬喻,使读者诸君对此整个佛法之基石,得一更明确之观念。昔人误认内脏发血器之心为人身一切活动机关,今之生理学家已加以否定,而证明脑神经为一切活动机关,然脑神经不过是心理作用,是发动机关,谁能断定其为万灵之“心”耶?且极下等之生物,如变形虫、向日葵、含羞草等,也有喜怒哀乐之情感,亦有心理作用,而皆无脑神经之组织。唯物学家主张心理作用是细胞元素中所含固有之运动,当原形质起变更时,元素亦随之而运动,此乃心理活动之基础,故人之思想情感,乃体内元素运动之表现,由脑髓分泌而出,并无所谓心灵,此说似属武断,人多疑之。今之研究心理学者,多分为知识,情感、意志三部,此三部分是否能包括心境而无遗,无能判定,况研究此三部分者,一达意志之部,即感荆棘丛生,几至束手无策,设三部分皆已解决圆满,然此之谓心,不过是一相对无准之心而已耳,与佛家所指真如绝对之心,不可同日而语也。

  以研究相对之“心”而言,唯识宗剖析入微,盖已超过知识、情感、意志三部分以上,其说甚繁,断难殚述。简括言之,唯识宗乃以八识所构成之体为相对之心,一切见闻觉知作用,皆归之识,故名“唯识”。此识乃内外因缘和合而成立,非单属人,亦非单属物,可说是宇宙全体合股组成之一大“托辣斯”。大家皆参加,皆有股份,皆是股东,皆为权利与义务,不能说是某人所独有,而主持者乃八识耳,八识以阿赖耶识为总经理,其余各识则分负部分之职责。第六意识辨货色定方针,第七末那识主出纳。前五识主买办,当前五识将货色办进来,乃原封不动者,于是意识便拆开查察,分别好坏,末那识马上登上账簿,送到总经理之阿赖耶识处,阿赖耶识便储藏起来,待到意识认为有利可图时,随即搬出应市,此八识大意也。至所办是何货色,详细情形如何,虽佛亦无法奉告;请问诸现代美国大托辣斯家,彼必能详细答复,使君满意也。然八识心乃相对之心,佛说唯识破众生之人执、法执,二执已破,佛即否定唯识,而说转识成智,以达圆成实绝对之境,故唯识者乃否定相对以达绝对之法也。今所欲明者,乃绝对真心也,绝对真心一明,则世间、出世间一切难题完全解决,所谓唯心唯物一切哲学诤论,无法可以延续,惟有自动结束而已。

  佛家名相对界为“妄心”,名绝对界为“真心”。未达绝对境界,一切皆是相对,毫无标准,故谓之妄;既达绝对之后,一切皆是绝对,皆同标准,故名为真,真妄虽殊,其体则一,站在绝对之立场上,本无所谓真与妄,今言真妄者,乃为明相对而言之耳。

  妄心者起于无始无明,行于三界六道,囿于时空,以无明为体,以五阴为为用,以根尘处界为活动场所,造业造福,生死轮回,无有了期。直至释迦牟尼佛为一大事因缘出世,定下调伏之法,始一一加以否定,最后将无始无明生死种子打破,于是妄心结束,而本元真心显现,由相对进入绝对。

  妄心之所以为相对者,以其有生灭变幻也,依此妄心认识万有,则一切万月皆生灭矣,皆相对而无准矣。故由此妄心出发者,总无正确之知识,故不但唯心论乃依此妄心而推演其所得,即唯物论者亦何曾能离此妄心而有所推演耶?故妄心未结束,一切皆是相对,皆非真理,皆应否定,直到此妄心之根源无始无明已被否定时,于是妄心结束,相对终止,而进入绝对真如境界矣。绝对境界中,无有生灭,无有相对者,故一切皆被承认,皆是真实,皆是真心。此绝对真心,非单属于心,非单属于人,亦非单属于物,亦不可谓心、人、物之外别有真心,而是完满 无缺之整体。非存于时间空间之中,而是时间空间当体即是真心;非存在形色之中,而是形色之当体即是真心;非存于声音之中,而是声音当体即是真心;非存于嗅味之中,而是嗅味当体即是真心;非存于触觉之中,而是触觉当体即是真心;非存于思念之中,而是思念当体即是真心。推而广之,以至一切万汇皆自体便是真心,皆是真实,故无法否定之。昔西洋有科学家承认彼毕生所研者不及海滩上一粒沙,此乃真语。夫人以有限之相对知识,而欲穷无限之物之本体真相,夫何能及?而彼一粒沙者,自己便是本体,自己便是绝对者,其超越相对知识之上,何可以道理计耶!

  有色者皆是真心,则唯物论无忤矣;无色者皆是真心,则唯心论无忤矣;无色者皆是真心,则非唯物论矣;有色者皆是真心,则非唯心论矣。有色无色皆为真心,于是佛乃为绝对一元论者。

  吾人今暂假立两方面以说明之:一为相对界,一为绝对界。相对界为妄心,绝对界为真心,其实无两方面,为便于说明而出此耳。最后入于最究极之绝对真如境界,则两面即是一面,圆满成实,然后绝对一元论得以成立。

  相对界凭其变幻无常这思维感觉以观测宇宙万有,判为种种相,定下种种名,于是万有在相对界之眼中,随而变幻靡常,《圆觉经》所谓:“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是也。然与万有之绝对本体无干也,绝对本体本无此相此名,本无变幻,全不相及也。虽然,相对界者,离此思惟感觉之外实无所知,离此思惟感觉之外,实无所凭藉,故深信而不疑。及至平心反省,或得善知识之开导,于是初则疑之,继乃自加否定,否定其所谓相,否定其所谓名,否定其思惟感觉,最后无思惟无感觉之无始无明亦被否定,直于无可再否定,相对界结束,遂入绝对之境,乃恍然大悟,凡昔之所知所见,所谓相、所谓名者,实与绝对本体全不相干,万有各安其位,生即无生,灭也无灭,法尔如如,真实不二。《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品》云:“法尔道理,谓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性安住,安住法界,是名法尔道理。”禅宗祖师则谓之“本来面目”。当时此时也,整个相对界已变为绝对界矣,即此相对之体,本是绝对之体,非此外别有体也,故禅宗谓之“还我本来面目”。譬如舞台上之净角,当其粉墨登场,忽而曹操,忽而关公,忽而严嵩,忽而包拯,其本来面目不可知,善恶何可定?及至进入后台,洗脸摘须,乃知其为张三、李四也。曾见稗官载某处有净角扮演曹操,惟妙惟肖,技艺之入神,观众中有忿激忘形,挟利刃登台,欲加剚(血+刃),一时传为笑谈。然宇宙一舞台也,相对界人皆观众也,为无明思惟感觉所蔽惑,认假为真,生死流传,万劫不复,奈何不知自笑,自徒笑彼挟刃登台者乎?此佛所谓“实可怜悯”者也。

  故相对界凭其思维感觉以判断其所自造成之宇宙万有,安在其能超越相对乎?绝对界则自性如实自知,故无非绝对真实也。《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品》云:“凡夫异生,于麤重身,执着诸法,补特伽罗(众生轮回之义)自性差别,随眼妄见以为缘故,计我我所,由此妄见,谓我见我闻、我嗅我尝、我触我知、我食我作、我染我净(执其思维感觉为实),如是等类邪加行转。若有如是实知如是者(达真如绝对境界),能永断麤重之身(否定相对身),获得一切烦恼不住,最极精净,离诸戏论,无为依止,无有加行。”

  是以相对界欲执其思维感觉所自定之相对之尺度,以绳乎绝对界,安在其能及乎?盖绝对界中根本此尺度,一切皆自安其位,如实自知。相对界曰:“我有动有静。”而绝对界则曰:“我有真如。”相对界曰:…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