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講大乘絕對論▪P4

  ..續本文上一頁離……,譬如真如,無能映蔽……,譬如真如,不可動搖……,譬如真如,性無垢濁……,譬如真如,無有變易……,譬如真如,不可窮盡……,譬如真如,性常覺悟……,譬如真如,不可失壞……,譬如真如,能大照明……,譬如真如,不可言說(一切語言所不可說)……,譬如真如,持諸世間……,譬如真如,隨世言說(隨一切智慧言說)……,譬如真如,遍一切法……,譬如真如,無有分別……,譬如真如,遍一切身……,譬如真如,體性無生……,譬如真如,無所不在……,譬如真如,遍在于夜……,譬如真如,遍在于晝……,譬如真如,遍在半月及以一月……,譬如真如,遍在年歲……,譬如真如,遍成壞劫……,譬如真如,盡未來際……,譬如真如,遍住叁世……,譬如真如,遍一切處……,譬如真如,住有無法……,譬如真如,體性清淨……,譬如真如,體性明潔……,譬如真如,體性無垢……,譬如真如,無我我所……,譬如真如,體性平等……,譬如真如,超諸數量……,譬如真如,平等安住……,譬如真如,遍住一切諸衆生界……,譬如真如,無有分別,普住一切音聲智中……,譬如真如,永離世間(使衆生永出世間)……,譬如真如,體性廣大……,譬如真如,無有間息……,譬如真如,體性寬廣,遍一切法……,譬發如真如,遍攝群品……,譬如真如,無所取著……,譬如真如,體性不動……,譬如真如,是佛境界……,譬如真如,無能製伏……,譬如真如,非是可修,非不可修……,譬如真如,無有退舍……,譬如真如,普攝一切世間言音……,譬如真如,于一切法無所希求……。譬如真如,住一切地……,譬如真如,無有斷絕……,譬如真如,舍離諸漏……,譬如真如,無有少法而能壞亂,令其少分是非覺悟……,譬如真如,過去非始未來非末現在非異……,譬如真如,于叁世中無所分別……,譬如真如,成就一切諸佛菩薩……,譬如真如,究竟清淨,不與一切諸煩惱俱……。

  此節描寫真如絕對之性,遍滿十方,出入叁界,超越時間空間,亦不別有時間空間,能否定一切,而不被否定,能轉萬有,而不爲所轉,平等圓成,不二不異,凡所指即此,爲佛使其實證而言,非猜想也。又禅宗六祖惠能描寫真如實性、平等不二之言曰:“明與無明,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亂,居禅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道。”

  或嫌以上所描畫者,過于抽象,余將作較爲淺顯之解釋與譬喻,使讀者諸君對此整個佛法之基石,得一更明確之觀念。昔人誤認內髒發血器之心爲人身一切活動機關,今之生理學家已加以否定,而證明腦神經爲一切活動機關,然腦神經不過是心理作用,是發動機關,誰能斷定其爲萬靈之“心”耶?且極下等之生物,如變形蟲、向日葵、含羞草等,也有喜怒哀樂之情感,亦有心理作用,而皆無腦神經之組織。唯物學家主張心理作用是細胞元素中所含固有之運動,當原形質起變更時,元素亦隨之而運動,此乃心理活動之基礎,故人之思想情感,乃體內元素運動之表現,由腦髓分泌而出,並無所謂心靈,此說似屬武斷,人多疑之。今之研究心理學者,多分爲知識,情感、意志叁部,此叁部分是否能包括心境而無遺,無能判定,況研究此叁部分者,一達意志之部,即感荊棘叢生,幾至束手無策,設叁部分皆已解決圓滿,然此之謂心,不過是一相對無准之心而已耳,與佛家所指真如絕對之心,不可同日而語也。

  以研究相對之“心”而言,唯識宗剖析入微,蓋已超過知識、情感、意志叁部分以上,其說甚繁,斷難殚述。簡括言之,唯識宗乃以八識所構成之體爲相對之心,一切見聞覺知作用,皆歸之識,故名“唯識”。此識乃內外因緣和合而成立,非單屬人,亦非單屬物,可說是宇宙全體合股組成之一大“托辣斯”。大家皆參加,皆有股份,皆是股東,皆爲權利與義務,不能說是某人所獨有,而主持者乃八識耳,八識以阿賴耶識爲總經理,其余各識則分負部分之職責。第六意識辨貨色定方針,第七末那識主出納。前五識主買辦,當前五識將貨色辦進來,乃原封不動者,于是意識便拆開查察,分別好壞,末那識馬上登上賬簿,送到總經理之阿賴耶識處,阿賴耶識便儲藏起來,待到意識認爲有利可圖時,隨即搬出應市,此八識大意也。至所辦是何貨色,詳細情形如何,雖佛亦無法奉告;請問諸現代美國大托辣斯家,彼必能詳細答複,使君滿意也。然八識心乃相對之心,佛說唯識破衆生之人執、法執,二執已破,佛即否定唯識,而說轉識成智,以達圓成實絕對之境,故唯識者乃否定相對以達絕對之法也。今所欲明者,乃絕對真心也,絕對真心一明,則世間、出世間一切難題完全解決,所謂唯心唯物一切哲學诤論,無法可以延續,惟有自動結束而已。

  佛家名相對界爲“妄心”,名絕對界爲“真心”。未達絕對境界,一切皆是相對,毫無標准,故謂之妄;既達絕對之後,一切皆是絕對,皆同標准,故名爲真,真妄雖殊,其體則一,站在絕對之立場上,本無所謂真與妄,今言真妄者,乃爲明相對而言之耳。

  妄心者起于無始無明,行于叁界六道,囿于時空,以無明爲體,以五陰爲爲用,以根塵處界爲活動場所,造業造福,生死輪回,無有了期。直至釋迦牟尼佛爲一大事因緣出世,定下調伏之法,始一一加以否定,最後將無始無明生死種子打破,于是妄心結束,而本元真心顯現,由相對進入絕對。

  妄心之所以爲相對者,以其有生滅變幻也,依此妄心認識萬有,則一切萬月皆生滅矣,皆相對而無准矣。故由此妄心出發者,總無正確之知識,故不但唯心論乃依此妄心而推演其所得,即唯物論者亦何曾能離此妄心而有所推演耶?故妄心未結束,一切皆是相對,皆非真理,皆應否定,直到此妄心之根源無始無明已被否定時,于是妄心結束,相對終止,而進入絕對真如境界矣。絕對境界中,無有生滅,無有相對者,故一切皆被承認,皆是真實,皆是真心。此絕對真心,非單屬于心,非單屬于人,亦非單屬于物,亦不可謂心、人、物之外別有真心,而是完滿 無缺之整體。非存于時間空間之中,而是時間空間當體即是真心;非存在形色之中,而是形色之當體即是真心;非存于聲音之中,而是聲音當體即是真心;非存于嗅味之中,而是嗅味當體即是真心;非存于觸覺之中,而是觸覺當體即是真心;非存于思念之中,而是思念當體即是真心。推而廣之,以至一切萬彙皆自體便是真心,皆是真實,故無法否定之。昔西洋有科學家承認彼畢生所研者不及海灘上一粒沙,此乃真語。夫人以有限之相對知識,而欲窮無限之物之本體真相,夫何能及?而彼一粒沙者,自己便是本體,自己便是絕對者,其超越相對知識之上,何可以道理計耶!

  有色者皆是真心,則唯物論無忤矣;無色者皆是真心,則唯心論無忤矣;無色者皆是真心,則非唯物論矣;有色者皆是真心,則非唯心論矣。有色無色皆爲真心,于是佛乃爲絕對一元論者。

  吾人今暫假立兩方面以說明之:一爲相對界,一爲絕對界。相對界爲妄心,絕對界爲真心,其實無兩方面,爲便于說明而出此耳。最後入于最究極之絕對真如境界,則兩面即是一面,圓滿成實,然後絕對一元論得以成立。

  相對界憑其變幻無常這思維感覺以觀測宇宙萬有,判爲種種相,定下種種名,于是萬有在相對界之眼中,隨而變幻靡常,《圓覺經》所謂:“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是也。然與萬有之絕對本體無幹也,絕對本體本無此相此名,本無變幻,全不相及也。雖然,相對界者,離此思惟感覺之外實無所知,離此思惟感覺之外,實無所憑藉,故深信而不疑。及至平心反省,或得善知識之開導,于是初則疑之,繼乃自加否定,否定其所謂相,否定其所謂名,否定其思惟感覺,最後無思惟無感覺之無始無明亦被否定,直于無可再否定,相對界結束,遂入絕對之境,乃恍然大悟,凡昔之所知所見,所謂相、所謂名者,實與絕對本體全不相幹,萬有各安其位,生即無生,滅也無滅,法爾如如,真實不二。《解深密經.如來成所作事品》雲:“法爾道理,謂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性安住,安住法界,是名法爾道理。”禅宗祖師則謂之“本來面目”。當時此時也,整個相對界已變爲絕對界矣,即此相對之體,本是絕對之體,非此外別有體也,故禅宗謂之“還我本來面目”。譬如舞臺上之淨角,當其粉墨登場,忽而曹操,忽而關公,忽而嚴嵩,忽而包拯,其本來面目不可知,善惡何可定?及至進入後臺,洗臉摘須,乃知其爲張叁、李四也。曾見稗官載某處有淨角扮演曹操,惟妙惟肖,技藝之入神,觀衆中有忿激忘形,挾利刃登臺,欲加剚(血+刃),一時傳爲笑談。然宇宙一舞臺也,相對界人皆觀衆也,爲無明思惟感覺所蔽惑,認假爲真,生死流傳,萬劫不複,奈何不知自笑,自徒笑彼挾刃登臺者乎?此佛所謂“實可憐憫”者也。

  故相對界憑其思維感覺以判斷其所自造成之宇宙萬有,安在其能超越相對乎?絕對界則自性如實自知,故無非絕對真實也。《解深密經.如來成所作事品》雲:“凡夫異生,于麤重身,執著諸法,補特伽羅(衆生輪回之義)自性差別,隨眼妄見以爲緣故,計我我所,由此妄見,謂我見我聞、我嗅我嘗、我觸我知、我食我作、我染我淨(執其思維感覺爲實),如是等類邪加行轉。若有如是實知如是者(達真如絕對境界),能永斷麤重之身(否定相對身),獲得一切煩惱不住,最極精淨,離諸戲論,無爲依止,無有加行。”

  是以相對界欲執其思維感覺所自定之相對之尺度,以繩乎絕對界,安在其能及乎?蓋絕對界中根本此尺度,一切皆自安其位,如實自知。相對界曰:“我有動有靜。”而絕對界則曰:“我有真如。”相對界曰:…

《月溪法師講大乘絕對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