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P5

  ..续本文上一页“我有生有灭。”而绝对界则曰:“我有真如。”相对界曰:“我有染有净。”而绝对界则曰:“我有真如。”相对界曰:“我有一有多。”而绝对则界曰:“我有真如。”相对界曰:“我有过去、现在、未来。”而绝对界则曰:“我有真如。”相对界曰:“我有四方上下。”而绝对界则曰:“我有真如。”……直至相对界力竭声嘶,头昏脑胀,当无以尽其所知之相之名之事于万一,技穷智绝,而绝对界则曰:“我连真如之相之名亦无。”安闲而自得,轻松而逍遥。安在其能相及乎?

  夫人生活于相对界中,而不自悟,此相对界有如一个大圈,众人跟之而狂跑,循环反复,无法跑出圈外,圈中所充满者皆相对也。有相对然后有矛盾,故亦充满矛盾,矛盾必被否定,否定又成矛盾,于是否定而又否定,矛盾而又矛盾。西洋相对论与辩证法,即欲分析此圈中之现象与规律,甚至一切哲学家皆在分析此圈中之现象与规律,然而未曾越此相对圈子之范围,故其所得之结果,皆是相对的,皆等于零。而相对圈里的人们,其生活充满矛盾与否定,有限而贫乏,其自由乃相对之自由,而非绝对之自由;其快乐乃相对之快乐,而非绝对之快乐。释迦之出世,乃欲使人们脱离此圈子,入于绝对之境,使其得无限丰富之生活,解尽一切束缚,入于绝对自由之境,者绝对之快乐。

  相对界定之人,其生命相对也,其思想相对也,其感觉相对也,其认识相对也,其宇宙相对也,其人生相对也,其理智相对也,其概念相对也,其经验相对也,其精神相对也,其物质相对也,其上帝相对也,其天国相对也,其宗教相对也,其唯心相对也,其唯物相对也,其演绎相对也,其归纳相对也,其辩证相对也,其理性相对也,其道德相对也,其科学相对也,其自由相对也,其差别相对也,其平等亦相对也,其苦恼相对也,其快乐亦相对也,其相对相对也,其绝对亦相对也,其否定相对也,其肯定相对也。推而广之,无往而非相对,无一而非相对,无一而不可否定。倘人认为此乃定命,无得而逃,愿自安自足于此相对之圈中,则吾无以强也;倘不满乎此,愿获和更丰富之绝对生活及意义,则惟有皈依我佛如来而已。

  皈依如来者,即皈依绝对也。绝对界中(即常寂光净土)一切绝对真实,故只有肯定而无否定,只有圆成,而无矛盾。其生命绝对也,其思想绝对也,其感觉绝对也,其宇宙绝对也,其人生绝对也,其理智绝对也,其概念绝对也,其经验绝对也,其精神绝对也,其物质绝对也,其上帝绝对也(绝对之上帝乃与人平等者),其天国绝对也(天国与地狱平等),其宗教绝对也,其唯心绝对也,其唯物绝对也,其演绎绝对也,其归纳绝对也,其辩证绝对也,其理性绝对也,其道德绝对也,其科学绝对也,其自由绝对也,其平等绝对也,其差别绝对也,其快乐绝对也,其苦恼亦绝对也,其绝对绝对也,其相对亦绝对也,其肯定绝对也,其否定绝对也。推而广之,无往而非绝对,无一而非绝对,无一而不可肯定,一切平等不二,谓这不二法门。志公〈十四科〉云:“菩提烦恼不二,持犯不二,佛与众生不二,事理不二,静乱不二,善恶不二,色空不二,生死不二,断除不二,真俗不二,解缚不二,境照不二,运用无碍,迷悟不二。”相对故二,绝对故不二。绝对界中,二亦绝对,故一即无量,无量即一,万劫即一念,一念即万劫,芥子纳须弥,须弥纳芥子。《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尽一切劫为一念,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时间不二)又“于一毛端极微中,出现三世庄严刹,十方尘刹诸毛端,我皆深入而严净。”(空间不二)《楞严经》云:“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绝对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轮。”绝对界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象,虽释迦之智慧,欲就其亲证境界,用种种譬如方法加以描绘,尚谓无由表出,而教人自修自证,则余何能及其分毫!然大乘经典中对于绝对界之描绘极多,因众生相对习气甚深,故少能领悟,外道凡愚则直视为神话,学者如能明此相对界与绝对界不同之概念,则于大乘文字方便,必较易接受。然此皆空谈而已,最重要者仍在自证。《楞伽经》云:“前圣所知,转相传受,妄想无性。菩萨摩诃萨独一静处,自觉观察,不由于他,离见妄想,上上升进,入如来地,是名自觉圣智相。”

  相对界者,即此变幻无实之思维感觉,即此思维感觉所得之宇宙世间,万有现象是也。佛家将此界分为三界二十八天,二十八天范围之内,尽是相对的,而无绝对的。二十八天尽头,是无始无明境界,此境微细难知,乃相对中之绝对,故易被误认为绝对,乃是相对界与绝对界之边缘,因其极微细极难知,无感觉,故亦极难予以打破。修行者先将皮麤重否定,次将肤麤重否定,最后达此细微之相对境,谓之骨麤重,骨麤重若已否定,则一切相对者已被歼灭,无漏无余,便入绝对境界。《解深密经》所谓:“若在于骨麤重断者,我说永离一切随眠,位在佛位。”绝对界又名“常寂光净土”、“一真法界”、“一实法界”。一切皆是绝对真实,相对界缘无明而生,而绝对界无所缘,自己就是自己,不靠他人来完成,名为“完全”,名为“真如”。

  叙述至此,必须说明修大乘的方法,然后以上之理论不至成为空谈。有此方法,然后相对界始得结束,绝对界始能达到,而不致等于柏拉图之乌托邦。吾人写此论文之目的,即在证明绝对界不同于乌托邦,而是真实可达到,可安居息养之乐土,一破西洋哲学家“绝对虽许存在而不可知”及“绝对不论存在与否,其知识终为无用”之语。佛家最重实行,非实行无以达到绝对真如境界,徒托空言,则无补实际,古祖师所谓:“谈玄说妙隔天渊。”是也。故此方法乃佛法中最重要之部分,学者宜再三致意焉。

  大乘修行法门─六波罗密

  大乘修行法门为六波罗密,其所经历之阶段为菩萨十地。“波罗蜜”者译为“到彼岸”,意谓藉此以渡过相对之海,而到达绝对之岸是也。故又名“六度”。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静虑(又译禅那)。六、智慧到彼岸(又译般若)。此六种乃戒、定、慧所摄。《解深密经》云:“当知初三,但是增上戒学所摄;静虑(即定)一种,但是增上定学所摄;慧是增上慧学所摄,我说精进遍于一切。”又云:“观自在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宣说六种波罗蜜如是次第?”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能为后之引发依故,谓诸菩萨若于身财无所顾吝,便能受持清净禁戒;为护禁戒,便修忍辱;修忍辱已,能发精进;发精进已,能辨静虑;具静虑已,便能获得出世间慧。是故我说波罗蜜多如是次第。 ””又曰:“各有三种,施三种者:一者法施,二者财施,三者无畏施。戒三种者:一者转舍不善戒,二者转生善戒,三者转生饶益有情戒。忍三种者:一者耐怨害忍,二者安受苦忍,三者谛察法忍,精进三种者:一者被甲精进,二者转生善法加行精进,三者饶益有情加行精进。静虑三者:一者无分别寂静,极寂静无罪故,对治烦恼众苦乐住静虑,二者引发功德静虑,三者引发饶益有情静虑。慧三种者:一者缘世俗谛慧,二者缘胜义谛慧,三者缘饶益有情慧。”此六种纲领乃修大乘菩萨之所遵循,其中以“静虑”(即禅那)及“智慧到彼岸”为最重要,此两种乃否定相对,进入绝对之武器,其余则助成之耳。然吾人须明白所谓“法门”者,皆为相对界而设,自身便是相对者,若绝对界中,则无有“法门”,亦无须用此。换言之,即“法门”者,乃为否定相对者而产生,相对界中为有矛盾故,故有否定,故须“法门”以为工具;绝对界中则无有矛盾,故无须否定,亦无须“法门”以为工具。譬如绝对和平之世界中,则无须武装及兵器也。故佛说法时,常告诫曰:“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大乘经典中,对于此六种武器之运用,发挥尽致,其说繁冗,兹不具举,独择其较为简明者以供参考,其详细道理,学者自加探索可也。

  六种波罗蜜为对治(否定)一切相对者而设,此一切相对者,统为三系:一为烦恼障,二为所知障,三为空障。烦恼障为我执,所知障为法执,空障为空执。

  我执又名人执,比较上麤重易知,西洋哲学所谓:“我思故我在。”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一切烦恼皆由“我在”及“有身”而起,普通人皆执“我身”为实,而一切烦恼生焉,故名“我执”。其实此身乃相对者,为四大六根中外合成,因其为众多相对者混合而成,故本身即起矛盾,矛盾就是烦恼,相续不断,直至此身完全被自己的矛盾所否定,于是此身结束而另一相对身又产生,如是轮转不断,谓之烦恼障。《圆觉经》云:“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即绝对真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先依如来奢摩他行,坚持禁戒,安处徒众,宴坐静室。恒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四缘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缘气,于中积聚,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善男子!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于中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唯识论.九》曰:“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我见),萨迦耶见(身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又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