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P6

  ..续本文上一页恼故。”又云:“我执习气,谓虚妄执我我所种。我执有二:一、俱生我执(与生命俱生),即修所断我我所执;二、分别我执(由邪师教诲而起),即见所断我我所执。随二我执所熏成种,令有情等自他差别。”《大智度论.三十一》云:“我是一切烦恼根本,先着五众(五蕴之身)为我,然后着外物为我所。”《楞伽经》云:“善观二种无我相。云何二种无我相?谓人无我,法无我。”无者,否定之意也,“人无我”即破我执,“法无我”即破法执。

  法执者,固执心外有有无无为之实法之妄念也。二乘之人虽断我执,而不能绝此法执,大乘菩萨则渐断之。《唯识论.一》曰:“由我法执,二障俱生。”《菩提心论》曰:“二乘之人,虽破人执,犹有法执。”上面已说过,法的本身是相对的,相对故有矛盾,矛盾便成障碍,故名所知障,障碍故被否定。法执有“俱生法执”与“分别法执”二种。“分别法执”,菩萨于见道顿断之;“俱生法执”,于修道渐断之。(见《法苑义林章.二执章》)法执之成立,乃因我执本身所生之矛盾现象,发展为障碍,故产生各种方法以对治之(否定),待到我执已被否定,于是执此法为实在者,是为法执。法执本身又起矛盾,自为障碍,于是法执又被否定。当我执及法执已否定,便是思惟感觉之结束,此时一切已空,然不可以思惟感觉而知之,识根种子仍潜伏于空之背后,仍为达绝对之障碍,是为空障,是为三界二十八天之最上层四无色天,因其无形色,又名空处。四无色天之最上层一天为非想非非想处,即无始无明境界,因其微细深远,故极难破除。小乘破我执而落于法执,中乘破法执而落于空执,大乘破此空执,然后能达真如绝对之境。烦恼、所知二障是思惟感觉(即见闻觉知)范围,亦即一念无明范围,而空障则是无始无明范围。《圆觉经》云:“云何二障?一者理障(即所知障),碍正知见;二者事障(即烦恼障),续诸生死。若此二障未得断灭,名未成佛。若诸众生永舍贪欲,先除事障,未断理障,但能悟入声闻缘觉,未能显住菩萨境界。”又云:“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我执)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着五欲(烦恼障)。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若复有人劳虑永断(破烦恼障)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落所知障法执),故于圆觉而不自在。”又云:“一切菩萨见解为碍(所知障),虽断解碍,犹住见觉(破所知障落空障),觉碍为碍,而不自在。”

  “空障”乃由相对进入绝对之最后障碍,修大乘法者,最后须将此障破除,方成佛道,因其隐伏于空之深处,不可感觉,不可思惟,故破之极难。中外思想界或有未曾发觉此微细之障碍者,或则误认为无有障碍已达真如绝对之体,其实此障尚未除也。《胜鬘经》云:“无明住地(即无始无明)其力最大,佛菩提智之所能断。”故二乘未能除,而须大乘藉佛之菩萨提智慧力量方能除之。故此障极为重要,须作较详尽之说明。

  “无明”(Avidya)在印度之思想界之成立甚早,最古之《奥义书》(Upanichad)中已见之,外道各派中亦多谈无明,主张各有不同,即佛经中之论无明者,其说甚多,而大略可分为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两方面。整个相对界之建立,乃以无始无明为体,而以一念无明为用,而生一切现象及认识。故无始无明为能缘,而一念无明为所缘;无始无明为静的根本的,而一念无明为动的枝末的。“当人思想停止,无知无觉,空洞冥漠,便是无始无明境界。及至一念发生,然后有知有觉,有时间有空间,有认识活动,发展为整个相对的宇宙。”无始无明自无始以来便是昏暗冥漠,无知无觉,但他隐伏着知觉之种子,能受刺激,受刺激后,遂生出一念,此一念之发动(名一念妄动性)即是思惟感觉(见闻觉知)之开始,然后时间空间建立,有时间空间,然后有相、名以及一切活动,继续发展,完成整个相对之宇宙。换言之,即是有无始无明然后生一念无明,有一念无明然后有思惟感觉,有思惟感觉然后有时间空间,一切现象(相、名)才有地盘活动,但皆在时间空间之内,受时间空间限制,随时间空间变迁,皆相对而成立,虚幻无实,皆得而否定之。但如果只有此一相对之宇宙,而此宇宙又被否定,则岂非落空?大乘佛法并非如此,相对宇宙被完全否定,即进入绝对之宇宙,于是真实之生活乃开始,绝对宇宙不能否定,不受任何限制,乃绝对之完全,无生无灭,故是永生。

  由是观之,欲此相对之宇宙结束,惟有将比一切相对之根源无始无明打破,然后相对界始能结束,大乘经典中皆认为打破无始无明然后能见真如佛性。《大般涅槃经》云:“婆伽名破,婆名无明。”《华严经》云:“以智慧照破无明。”《楞伽经》云:“永断无始虚妄习气种子。”《圆觉经》云:“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先断无始轮回根本。”《解深密经》云:“永断最极微细烦恼及所知障。”又云:“由般若故,永害随眠。”《心经》云:“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六祖坛经》云:“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又云:“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

  当无始无明尚未打破,修行者至此境界,空洞冥漠,误认为一切已空,不能再进,故名“空障”。空障未除,无法进入绝对境界。而此无始无明境界极微细极难破除,故为碍最大。《楞伽经》云:“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憎上慢空见。”禅宗礼祖师云:“ 黮黮黑暗深坑,实可怖畏。”所以小乘二乘皆不能破,皆不能达绝对,惟大乘菩萨始能破之,始达绝对境界。

  释迦名其方法为本住法,本住法者,本来现成是也。《楞伽经》云“譬如士夫行旷野中,见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随入城,受如意乐。”故大乘否定相对,入绝对法门,乃出诸自然本性。因为相对宇宙间,一切无非相对者,由相对而生矛盾,由矛盾而有否定,否定终极,相对宇宙结束,绝对宇宙开始。绝对宇宙中无相对者故无矛盾,无矛盾故无否定,一切皆是绝对,本住现成,永不变迁,如此宇宙才有最后之着落,人生才有最后之归宿。

  大乘佛法将此相对宇宙中之一切相对归纳为三系,而加以否定,即以上所讲烦恼障、所知障、空障是也。而此三系者,实唯心所造,故佛之讲唯心,目的在否定唯心,否定之方法为六波罗蜜,而以禅那、般若两项为主要。禅那破烦恼障,而般若破所知障及空障,《解深密经》谓:“由静虑故,永伏烦恼;由般若故,永害随眠。”是也。关于运用禅那及般若之方法,在佛法中成为专门之研究,其说极繁,初学不易探索,现将较为简要之点说明之,即否定最后相对根源无始无明是也。此法为大乘各宗所通用,乃藉菩提智慧之力,统率六根之一根,或六根同时并用皆可(无始无明窠臼进攻,考察古人用功,尤以眼耳意三根为多)。此时也,凡眼所见,耳所闻,意所念,一切皆是相对者,皆否定之,否定到山穷水尽时,达到黑黑暗暗一无所有的境界,便是无始无明境界,此时要下更大的决心,非将无明种子找到不可,因为无明种隐伏于最深微之处,不易找到,一旦找到,即时予以打破,于是豁然贯通,一切相对烟消雾散,彻天彻地,皆是绝对,谓之顿悟成佛。《六祖坛经》云:“若起真正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即本解说,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

  《圆觉经》对于利用相对破除相对之方法,及禅那之运用,开示详尽,《解深密经.瑜伽师地品》亦论列甚明,其余论六波罗蜜之经品亦不少,学者可自加研讨。《圆觉经》一开始即曰:“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其实无花,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花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其次则示以幻(相对)破幻(相对)之法,名“如幻三昧”,即以相对破相对是也。曰:“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相对已除,绝对显现,故曰:“诸幻尽灭,觉心不动。”“垢尽对除,即无对垢,及说名者。”“垢相永灭,十方清净。”如相对否定未尽,而即欲凭相对之心以求绝对真理,则其所得之结果,也属相对者,故曰:“依幻说觉,亦名为幻。”又曰:“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传,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譬如动目,能摇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转火,云驶月运,舟行岸移,亦复如是。善男子!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况轮转死生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是故汝等便生三惑。”未证真如绝对之境,而欲辩圆觉者,则说有说无皆是相对,故曰:“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关于否定相对者,否定而又否定,到无可再否定,即入绝对一节,《圆觉经》又曰:“心如幻者,亦复远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得无所离,即除诸幻。”否定已尽,无能再加否定者,故曰:“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一切相对否定已尽,不会落空,因为此时绝对世界即显露出来,一切皆是真实。故曰:“诸幻虽尽,不入断灭。”又曰:“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这便是否定相对进入绝对之“如幻三昧”方法。

  《心经》亦是说明此方法者,亦是以般若照破五蕴,否定一切心法色法,以入绝对者,故一开始即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