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惱故。”又雲:“我執習氣,謂虛妄執我我所種。我執有二:一、俱生我執(與生命俱生),即修所斷我我所執;二、分別我執(由邪師教誨而起),即見所斷我我所執。隨二我執所熏成種,令有情等自他差別。”《大智度論.叁十一》雲:“我是一切煩惱根本,先著五衆(五蘊之身)爲我,然後著外物爲我所。”《楞伽經》雲:“善觀二種無我相。雲何二種無我相?謂人無我,法無我。”無者,否定之意也,“人無我”即破我執,“法無我”即破法執。
法執者,固執心外有有無無爲之實法之妄念也。二乘之人雖斷我執,而不能絕此法執,大乘菩薩則漸斷之。《唯識論.一》曰:“由我法執,二障俱生。”《菩提心論》曰:“二乘之人,雖破人執,猶有法執。”上面已說過,法的本身是相對的,相對故有矛盾,矛盾便成障礙,故名所知障,障礙故被否定。法執有“俱生法執”與“分別法執”二種。“分別法執”,菩薩于見道頓斷之;“俱生法執”,于修道漸斷之。(見《法苑義林章.二執章》)法執之成立,乃因我執本身所生之矛盾現象,發展爲障礙,故産生各種方法以對治之(否定),待到我執已被否定,于是執此法爲實在者,是爲法執。法執本身又起矛盾,自爲障礙,于是法執又被否定。當我執及法執已否定,便是思惟感覺之結束,此時一切已空,然不可以思惟感覺而知之,識根種子仍潛伏于空之背後,仍爲達絕對之障礙,是爲空障,是爲叁界二十八天之最上層四無色天,因其無形色,又名空處。四無色天之最上層一天爲非想非非想處,即無始無明境界,因其微細深遠,故極難破除。小乘破我執而落于法執,中乘破法執而落于空執,大乘破此空執,然後能達真如絕對之境。煩惱、所知二障是思惟感覺(即見聞覺知)範圍,亦即一念無明範圍,而空障則是無始無明範圍。《圓覺經》雲:“雲何二障?一者理障(即所知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即煩惱障),續諸生死。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若諸衆生永舍貪欲,先除事障,未斷理障,但能悟入聲聞緣覺,未能顯住菩薩境界。”又雲:“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我執)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煩惱障)。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若複有人勞慮永斷(破煩惱障)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爲自障礙(落所知障法執),故于圓覺而不自在。”又雲:“一切菩薩見解爲礙(所知障),雖斷解礙,猶住見覺(破所知障落空障),覺礙爲礙,而不自在。”
“空障”乃由相對進入絕對之最後障礙,修大乘法者,最後須將此障破除,方成佛道,因其隱伏于空之深處,不可感覺,不可思惟,故破之極難。中外思想界或有未曾發覺此微細之障礙者,或則誤認爲無有障礙已達真如絕對之體,其實此障尚未除也。《勝鬘經》雲:“無明住地(即無始無明)其力最大,佛菩提智之所能斷。”故二乘未能除,而須大乘藉佛之菩薩提智慧力量方能除之。故此障極爲重要,須作較詳盡之說明。
“無明”(Avidya)在印度之思想界之成立甚早,最古之《奧義書》(Upanichad)中已見之,外道各派中亦多談無明,主張各有不同,即佛經中之論無明者,其說甚多,而大略可分爲無始無明與一念無明兩方面。整個相對界之建立,乃以無始無明爲體,而以一念無明爲用,而生一切現象及認識。故無始無明爲能緣,而一念無明爲所緣;無始無明爲靜的根本的,而一念無明爲動的枝末的。“當人思想停止,無知無覺,空洞冥漠,便是無始無明境界。及至一念發生,然後有知有覺,有時間有空間,有認識活動,發展爲整個相對的宇宙。”無始無明自無始以來便是昏暗冥漠,無知無覺,但他隱伏著知覺之種子,能受刺激,受刺激後,遂生出一念,此一念之發動(名一念妄動性)即是思惟感覺(見聞覺知)之開始,然後時間空間建立,有時間空間,然後有相、名以及一切活動,繼續發展,完成整個相對之宇宙。換言之,即是有無始無明然後生一念無明,有一念無明然後有思惟感覺,有思惟感覺然後有時間空間,一切現象(相、名)才有地盤活動,但皆在時間空間之內,受時間空間限製,隨時間空間變遷,皆相對而成立,虛幻無實,皆得而否定之。但如果只有此一相對之宇宙,而此宇宙又被否定,則豈非落空?大乘佛法並非如此,相對宇宙被完全否定,即進入絕對之宇宙,于是真實之生活乃開始,絕對宇宙不能否定,不受任何限製,乃絕對之完全,無生無滅,故是永生。
由是觀之,欲此相對之宇宙結束,惟有將比一切相對之根源無始無明打破,然後相對界始能結束,大乘經典中皆認爲打破無始無明然後能見真如佛性。《大般涅槃經》雲:“婆伽名破,婆名無明。”《華嚴經》雲:“以智慧照破無明。”《楞伽經》雲:“永斷無始虛妄習氣種子。”《圓覺經》雲:“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先斷無始輪回根本。”《解深密經》雲:“永斷最極微細煩惱及所知障。”又雲:“由般若故,永害隨眠。”《心經》雲:“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六祖壇經》雲:“當用大智慧,打破五蘊煩惱塵勞。”又雲:“使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
當無始無明尚未打破,修行者至此境界,空洞冥漠,誤認爲一切已空,不能再進,故名“空障”。空障未除,無法進入絕對境界。而此無始無明境界極微細極難破除,故爲礙最大。《楞伽經》雲:“甯取人見如須彌山,不起無所有憎上慢空見。”禅宗禮祖師雲:“ 黮黮黑暗深坑,實可怖畏。”所以小乘二乘皆不能破,皆不能達絕對,惟大乘菩薩始能破之,始達絕對境界。
釋迦名其方法爲本住法,本住法者,本來現成是也。《楞伽經》雲“譬如士夫行曠野中,見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隨入城,受如意樂。”故大乘否定相對,入絕對法門,乃出諸自然本性。因爲相對宇宙間,一切無非相對者,由相對而生矛盾,由矛盾而有否定,否定終極,相對宇宙結束,絕對宇宙開始。絕對宇宙中無相對者故無矛盾,無矛盾故無否定,一切皆是絕對,本住現成,永不變遷,如此宇宙才有最後之著落,人生才有最後之歸宿。
大乘佛法將此相對宇宙中之一切相對歸納爲叁系,而加以否定,即以上所講煩惱障、所知障、空障是也。而此叁系者,實唯心所造,故佛之講唯心,目的在否定唯心,否定之方法爲六波羅蜜,而以禅那、般若兩項爲主要。禅那破煩惱障,而般若破所知障及空障,《解深密經》謂:“由靜慮故,永伏煩惱;由般若故,永害隨眠。”是也。關于運用禅那及般若之方法,在佛法中成爲專門之研究,其說極繁,初學不易探索,現將較爲簡要之點說明之,即否定最後相對根源無始無明是也。此法爲大乘各宗所通用,乃藉菩提智慧之力,統率六根之一根,或六根同時並用皆可(無始無明窠臼進攻,考察古人用功,尤以眼耳意叁根爲多)。此時也,凡眼所見,耳所聞,意所念,一切皆是相對者,皆否定之,否定到山窮水盡時,達到黑黑暗暗一無所有的境界,便是無始無明境界,此時要下更大的決心,非將無明種子找到不可,因爲無明種隱伏于最深微之處,不易找到,一旦找到,即時予以打破,于是豁然貫通,一切相對煙消霧散,徹天徹地,皆是絕對,謂之頓悟成佛。《六祖壇經》雲:“若起真正般若觀照,一刹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即本解說,若得解脫,即是般若叁昧。”
《圓覺經》對于利用相對破除相對之方法,及禅那之運用,開示詳盡,《解深密經.瑜伽師地品》亦論列甚明,其余論六波羅蜜之經品亦不少,學者可自加研討。《圓覺經》一開始即曰:“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雲何無明?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其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複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其次則示以幻(相對)破幻(相對)之法,名“如幻叁昧”,即以相對破相對是也。曰:“衆生幻心,還依幻滅。”“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複如是。”相對已除,絕對顯現,故曰:“諸幻盡滅,覺心不動。”“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垢相永滅,十方清淨。”如相對否定未盡,而即欲憑相對之心以求絕對真理,則其所得之結果,也屬相對者,故曰:“依幻說覺,亦名爲幻。”又曰:“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複,種種取舍,皆是輪回。未出輪回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傳,若免輪回,無有是處。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由回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複如是。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死生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複,是故汝等便生叁惑。”未證真如絕對之境,而欲辯圓覺者,則說有說無皆是相對,故曰:“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複如是。”關于否定相對者,否定而又否定,到無可再否定,即入絕對一節,《圓覺經》又曰:“心如幻者,亦複遠離,遠離爲幻,亦複遠離,離遠離幻,亦複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否定已盡,無能再加否定者,故曰:“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一切相對否定已盡,不會落空,因爲此時絕對世界即顯露出來,一切皆是真實。故曰:“諸幻雖盡,不入斷滅。”又曰:“幻滅滅故,非幻不滅。”這便是否定相對進入絕對之“如幻叁昧”方法。
《心經》亦是說明此方法者,亦是以般若照破五蘊,否定一切心法色法,以入絕對者,故一開始即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
《月溪法師講大乘絕對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