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人認爲「越是理智的人,越是離開事實。」「越是邏輯,越違反自然。」這觀察合乎相對的原則,于是便有人主張用直覺,以爲那樣便可接近真實。其實直覺和理智,同在一念無明的範圍內,直覺雖然此較近于原始一點的一念無明,仍然不能進入絕對。直覺和絕對的中間,還有一幅遼闊的沙漠阻隔著,直覺是無法通過的。
柏格森便是主張用直覺以達到真實的人,他企圖在東方玄學方法中找一條出路,但他沒有真正的了解佛的證入絕對的方法,也許是誤解了婆羅門的禅法而有這樣的主張,他無疑的是失敗了!
尼采的學說思想是由于一念無明的放縱而産生出來的,是相對界的火花。他總覺得人類太人類了,所以想出了他的超人來。
他嗅著時代衰敗腐化的氣味,于是想把他的世界變爲年青而有力。他看見人生太悲哀,所以主張快樂的智識。因爲人們太約束欲望,所以主張把欲望于上極峰,皆是極端的相對的發展。
尼采斥基督教以奴隸道德爲訓;佛則是以主人道德爲訓。
當四乘用功時,還沒有離開思想感覺,所以是相對的。
釋迦引導衆生,只是引導至絕對的門口爲止,進得去,進不去那是被引導者自己的事情。
他給你一把鑰匙,讓你自己去打開屬于你自己的未開過的箱子,打得開或打不開,那是你自己的事情。如果一下子打開的話,你便是絕對的富翁,真正的無限的主人。
在相對界中實無所謂經驗。他的經驗,就是相對的本身,變幻莫測不可捉摸的怪物。
邏輯是一條沈重的鎖鏈,人們在相對宇宙之中,創造了這一條東西。想把相對的事物捆住,使得到安定,可是有什麼結果呢?他所能捆住的便是他自己啊!一個人憑著邏輯來生活,就等于帶著沈重的鎖鏈而活著,有什麼用處呢?而人們甘心情願的去研究它,完成它,等于在替自己的鎖鏈加了重量和長度。
當人類以目,以耳,以一切的官能去認識自然時,自然已經即刻改容了。
當人類說出「自然」兩字時,一切已經「不自然」了。一個自然主義者憑他的靈感直覺去追求自然時,他所捕捉到的不過是直接感覺的本身的一霎,與自然本體絲毫無關。一切理想主義者用他的理智去衡量自然時,卻是去自然更遙遠。簡直是想謀殺「自然」。
當一位詩人以其過人的敏感谛聽樹上黃莺的歌聲,而神遊仙境時,也許那只黃莺正爲失戀而悲鳴呢!當一個漁翁在寒江雪裏垂釣,而被畫家收入畫面以供欣賞時,也許那漁翁正爲無所獲而焦心呢!
人們把他以外的東西認爲是自然。其實所謂自然者,乃是各人自己的自然罷了。
自然是什麼?恐怕只有佛陀才真正曉得。
只有佛才明白自然本來的樣子,它隱藏于相對宇宙的背後。人們感覺思想所能達到的範圍之後,就是絕對的本身。
釋迦名此本體爲「佛性」,爲「真如」,爲「如來」。真如者,就是真確如其本體;如來者,就是本來如此的意思。
當一切事物自人的感覺中解放出來之後,一切便回返本來面目,那才是真正的「自然」。人們如欲看見此真正的「自然」,只有打破相對的根源,進入絕對的國土。
瓦格納 (叔本華弟子)
瓦格納對猶太人的憎恨,也是叔本華式的。他對他們的最偉大的事業也未嘗轉其平,猶太人是基督教的發明者呀。瓦格納試解釋基督教爲佛教中飄墮的一粒種子,也是叔本華式的,而且欲因一時加特利教基督教的方式與情感的接近,在歐洲准備下佛世界。瓦格納之宣傳袒護對待動物的慈悲,也是叔本華式的。這是叔本華的先驅,如人所共知的是伏爾德,他也許已和後下他的使徒一樣,早知道將好某些事物與人的憎恨,矯飾爲對動物的慈悲了。 (尼采 《 快樂的知識 》 )
美
「當他走向終點時,會突然有一種奇妙的本質,它第一是永恒的,並不生與死,或不增長與雕零。其次,不是在某一觀點上美麗,而在另一觀點上醜陋,或者在某一關系或某一地是美妙的,而在另一時,或另一種關系,或另一地是醜陋的,好像是對于有些人物是美的,而另一些則是醜,或者在一刻而現,或手上或身體的其他部分,或者采取演講,或智識的任何形式,或者存于任何其他事物,例如在一個動物身上,或在天上,或在地下,或在其他任何地方。然而絕對的,各自的,簡樸的,與永恒的,既不增也不減。亦沒有任何變化的美,也參在所有其他事物的永在生長和消滅中的美裏面。……」柏拉圖 《愛的對話 》 。
道德是靈魂的健康 (希阿士.亞曆斯東)
自性本來是清淨的,你不能用虛僞、造作的手段去玷汙它。你如果想做一位有道德的人,被認爲是「善人」,你便是玷汙了你的自性,因爲它是一個虛僞的源頭,永遠洗不幹淨。
蒲魯東說:「財産即是贓物」。我卻這樣說:「思想即是贓物」。因爲它玷汙了自性,它是清淨自性的贓物。可憐的人類呀,你爲什麼以你的贓物自豪?你認爲那是應得的嗎?那些骯髒的東西,臭氣熏天呀!可憐的蒼蠅呀!你永遠不想離開它,一直到你喪失了你的生命爲止。
尼釆 上帝的條件
「如沒有聰明人,上帝是不能成立的」──路德如此說過,而且很有理由。但「上帝如沒有不聰明的人,更不能存在」。路德這都沒有說起。
危險的決斷
基督教的決斷,以這世界爲醜惡,也將這世界化醜惡了。
基督教與自殺
基督教在其創始的時候,曾以過盛的自殺欲望,爲其權勢的精幹,它以可怕的方法將一切自殺禁絕,只留下兩種自殺方式。且裝飾以最高的尊嚴和最高的希望,殉道與避世者的慢性自滅,則皆被容許。
大東方式
怎麼一位上帝愛人類,只要是人類信仰祂,凡有不相信這愛情的,便投以惡眼與威積麼?怎麼一種有條件的愛,是全能上帝的感情麼?一種愛並榮躍的感覺和激烈的複仇欲皆還沒有超過,這一切多麼東方式!倘若我真愛你,這與你有什麼關系?已是整個基督教的充分底批評。
熏香
佛說:「不要谄媚你的施主」!如果我們將這話在一個基督教堂中說出來,這立刻廓清了一切基督教的氣味。
月溪法師講大乘絕對論-絕對語錄4
[大乘絕對論] [絕對語錄1] [絕對語錄2] [絕對語錄3] [絕對語錄4] [絕對語錄5] [絕對語錄6]
章實齋:文史通義答客問
佛學沒有舊的
一念無明
老莊與宋儒
儒家的字宙是唯心的相對宇宙
解悟與證悟
體與相
四相
老子
新原人
語彙
方法
紀法
如雞孵卵
絕對之國土
天下篇
推己及人
道家的本體觀
本體
莊子 年代與孟子相當
莊子的本體觀
莊子的相對與絕對觀
相對之取中
莊子與儒家之接近
《太平經》中守一之法
章實齋:文史通義答客問
「以夫子『義則竊取』之旨觀之,固將綱紀天人,推明大道,所以通古今之變而成一家之言者,必有詳人之所略,異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輕,而忽人之所謹,繩墨之所不可得而拘,顛倒之所不可得而坭,而後微茫秒忽之際,有以獨斷于一心。及其書之成也,自然可以參天地而質鬼神,契前修而俟後哲,此家學之所以可貴也。」
西洋以後,陰陽五行說滲入儒家之學,可以說從宇宙論出發,重新開始。
從樸素的儒、釋、道叁教合流論到梁蕭,李翺,宗密的引佛入儒與引儒歸佛,其傾向是相同的。周敦頤、程氏兄弟都曾用佛、道叁家的燭光照儒家的思想,建立了新儒學,必待朱熹出來才完成這事業,到了新儒學手中方建了宇宙論。
東方文藝不拘于迹象,它的迹象都化了,表面上看沒有意義的東西,到了東方人手裏便變得有意義起來,這種技巧的特點並不注意形象和界限,卻是流動無盡無涯,它著著重的不是強度,而是廣度。
破我執、墮我執就是把個性桎梏于理智之規範。
佛學沒有舊的
因爲佛的本體論是達到最後的真實,超過新舊。方法論則是辯證的發展,隨時隨地都是由于本體發揮出來站在人類的前頭引導著他們。
一念無明
《 易.系辭 》 說:「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這就是一念無明的解釋了。見仁見智,既然一定,乃是相對的。理學家把它當做理性的解釋,所以理性亦是相對的。但他們卻固執的認爲是絕對的本體,所以弄得自相矛盾,無法自圓其說。
現在我照 《 易 》 的意思另作幾句解釋,使他較易了解。
你要認識一念無明嗎?
當你快樂的時候,它便叫做「快樂」。
當你痛苦的時候,它便叫做「痛苦」。
當你悲哀的時候,它便叫做「悲哀」。
當你忿怒的時候,它便叫做「忿怒」。
當你「愛」的時候,它便叫做「愛」。
當你「恨」的時候,它便叫做「恨」。
當你「貪」的時候,它便叫做「貪」。
當你「癡」的時候,它便叫做「癡」。
當你「瞋」的時候,它便叫做「瞋」。
當你「仁」的時候,它便叫做「仁」。
當你「智」的時候,它便叫做「智」。
當你感得「幸福」的時候,它便叫做「幸福」。
當你感得「罪過」的時候,它便叫做「罪過」。
當你………………………」
總之,皆是一念無明的化身,一念無明變幻無常,是相對的,所以那些化身亦是相對的。
人們受一念無明的支配而全不知道,一天到晚喜怒哀樂變幻莫測,所以說:「百姓日用而不知。」
聰明的孔子,欲使「一念無明」的發展勿過于極論,使自己此較好過一點,所以采取「執中」、「用中」的「中庸」辦法,他說喜怒哀樂未發之謂「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此之謂「中」,是一念無明未發展時的純一狀態,此之謂「和」,是「一念無明」發展時,保持一種均勢,而不趨于極端之謂也。
一句話:一念無明是由一念起首而發展成爲複雜的相對的宇宙。包括生命、思想、感覺、欲望、意志、道德、仁義……無所不在,無所不包,一直到回返無始無明爲止。
老莊與宋儒
老子看出一切皆相對,…
《月溪法師講大乘絕對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