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人认为「越是理智的人,越是离开事实。」「越是逻辑,越违反自然。」这观察合乎相对的原则,于是便有人主张用直觉,以为那样便可接近真实。其实直觉和理智,同在一念无明的范围内,直觉虽然此较近于原始一点的一念无明,仍然不能进入绝对。直觉和绝对的中间,还有一幅辽阔的沙漠阻隔着,直觉是无法通过的。
柏格森便是主张用直觉以达到真实的人,他企图在东方玄学方法中找一条出路,但他没有真正的了解佛的证入绝对的方法,也许是误解了婆罗门的禅法而有这样的主张,他无疑的是失败了!
尼采的学说思想是由于一念无明的放纵而产生出来的,是相对界的火花。他总觉得人类太人类了,所以想出了他的超人来。
他嗅着时代衰败腐化的气味,于是想把他的世界变为年青而有力。他看见人生太悲哀,所以主张快乐的智识。因为人们太约束欲望,所以主张把欲望于上极峰,皆是极端的相对的发展。
尼采斥基督教以奴隶道德为训;佛则是以主人道德为训。
当四乘用功时,还没有离开思想感觉,所以是相对的。
释迦引导众生,只是引导至绝对的门口为止,进得去,进不去那是被引导者自己的事情。
他给你一把钥匙,让你自己去打开属于你自己的未开过的箱子,打得开或打不开,那是你自己的事情。如果一下子打开的话,你便是绝对的富翁,真正的无限的主人。
在相对界中实无所谓经验。他的经验,就是相对的本身,变幻莫测不可捉摸的怪物。
逻辑是一条沉重的锁链,人们在相对宇宙之中,创造了这一条东西。想把相对的事物捆住,使得到安定,可是有什么结果呢?他所能捆住的便是他自己啊!一个人凭着逻辑来生活,就等于带着沉重的锁链而活着,有什么用处呢?而人们甘心情愿的去研究它,完成它,等于在替自己的锁链加了重量和长度。
当人类以目,以耳,以一切的官能去认识自然时,自然已经即刻改容了。
当人类说出「自然」两字时,一切已经「不自然」了。一个自然主义者凭他的灵感直觉去追求自然时,他所捕捉到的不过是直接感觉的本身的一霎,与自然本体丝毫无关。一切理想主义者用他的理智去衡量自然时,却是去自然更遥远。简直是想谋杀「自然」。
当一位诗人以其过人的敏感谛听树上黄莺的歌声,而神游仙境时,也许那只黄莺正为失恋而悲鸣呢!当一个渔翁在寒江雪里垂钓,而被画家收入画面以供欣赏时,也许那渔翁正为无所获而焦心呢!
人们把他以外的东西认为是自然。其实所谓自然者,乃是各人自己的自然罢了。
自然是什么?恐怕只有佛陀才真正晓得。
只有佛才明白自然本来的样子,它隐藏于相对宇宙的背后。人们感觉思想所能达到的范围之后,就是绝对的本身。
释迦名此本体为「佛性」,为「真如」,为「如来」。真如者,就是真确如其本体;如来者,就是本来如此的意思。
当一切事物自人的感觉中解放出来之后,一切便回返本来面目,那才是真正的「自然」。人们如欲看见此真正的「自然」,只有打破相对的根源,进入绝对的国土。
瓦格纳 (叔本华弟子)
瓦格纳对犹太人的憎恨,也是叔本华式的。他对他们的最伟大的事业也未尝转其平,犹太人是基督教的发明者呀。瓦格纳试解释基督教为佛教中飘堕的一粒种子,也是叔本华式的,而且欲因一时加特利教基督教的方式与情感的接近,在欧洲准备下佛世界。瓦格纳之宣传袒护对待动物的慈悲,也是叔本华式的。这是叔本华的先驱,如人所共知的是伏尔德,他也许已和后下他的使徒一样,早知道将好某些事物与人的憎恨,矫饰为对动物的慈悲了。 (尼采 《 快乐的知识 》 )
美
「当他走向终点时,会突然有一种奇妙的本质,它第一是永恒的,并不生与死,或不增长与雕零。其次,不是在某一观点上美丽,而在另一观点上丑陋,或者在某一关系或某一地是美妙的,而在另一时,或另一种关系,或另一地是丑陋的,好像是对于有些人物是美的,而另一些则是丑,或者在一刻而现,或手上或身体的其他部分,或者采取演讲,或智识的任何形式,或者存于任何其他事物,例如在一个动物身上,或在天上,或在地下,或在其他任何地方。然而绝对的,各自的,简朴的,与永恒的,既不增也不减。亦没有任何变化的美,也参在所有其他事物的永在生长和消灭中的美里面。……」柏拉图 《爱的对话 》 。
道德是灵魂的健康 (希阿士.亚历斯东)
自性本来是清净的,你不能用虚伪、造作的手段去玷污它。你如果想做一位有道德的人,被认为是「善人」,你便是玷污了你的自性,因为它是一个虚伪的源头,永远洗不干净。
蒲鲁东说:「财产即是赃物」。我却这样说:「思想即是赃物」。因为它玷污了自性,它是清净自性的赃物。可怜的人类呀,你为什么以你的赃物自豪?你认为那是应得的吗?那些骯脏的东西,臭气熏天呀!可怜的苍蝇呀!你永远不想离开它,一直到你丧失了你的生命为止。
尼釆 上帝的条件
「如没有聪明人,上帝是不能成立的」──路德如此说过,而且很有理由。但「上帝如没有不聪明的人,更不能存在」。路德这都没有说起。
危险的决断
基督教的决断,以这世界为丑恶,也将这世界化丑恶了。
基督教与自杀
基督教在其创始的时候,曾以过盛的自杀欲望,为其权势的精干,它以可怕的方法将一切自杀禁绝,只留下两种自杀方式。且装饰以最高的尊严和最高的希望,殉道与避世者的慢性自灭,则皆被容许。
大东方式
怎么一位上帝爱人类,只要是人类信仰祂,凡有不相信这爱情的,便投以恶眼与威积么?怎么一种有条件的爱,是全能上帝的感情么?一种爱并荣跃的感觉和激烈的复仇欲皆还没有超过,这一切多么东方式!倘若我真爱你,这与你有什么关系?已是整个基督教的充分底批评。
熏香
佛说:「不要谄媚你的施主」!如果我们将这话在一个基督教堂中说出来,这立刻廓清了一切基督教的气味。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绝对语录4
[大乘绝对论] [绝对语录1] [绝对语录2] [绝对语录3] [绝对语录4] [绝对语录5] [绝对语录6]
章实斋:文史通义答客问
佛学没有旧的
一念无明
老庄与宋儒
儒家的字宙是唯心的相对宇宙
解悟与证悟
体与相
四相
老子
新原人
语汇
方法
纪法
如鸡孵卵
绝对之国土
天下篇
推己及人
道家的本体观
本体
庄子 年代与孟子相当
庄子的本体观
庄子的相对与绝对观
相对之取中
庄子与儒家之接近
《太平经》中守一之法
章实斋:文史通义答客问
「以夫子『义则窃取』之旨观之,固将纲纪天人,推明大道,所以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者,必有详人之所略,异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轻,而忽人之所谨,绳墨之所不可得而拘,颠倒之所不可得而坭,而后微茫秒忽之际,有以独断于一心。及其书之成也,自然可以参天地而质鬼神,契前修而俟后哲,此家学之所以可贵也。」
西洋以后,阴阳五行说渗入儒家之学,可以说从宇宙论出发,重新开始。
从朴素的儒、释、道三教合流论到梁萧,李翱,宗密的引佛入儒与引儒归佛,其倾向是相同的。周敦颐、程氏兄弟都曾用佛、道三家的烛光照儒家的思想,建立了新儒学,必待朱熹出来才完成这事业,到了新儒学手中方建了宇宙论。
东方文艺不拘于迹象,它的迹象都化了,表面上看没有意义的东西,到了东方人手里便变得有意义起来,这种技巧的特点并不注意形象和界限,却是流动无尽无涯,它着着重的不是强度,而是广度。
破我执、堕我执就是把个性桎梏于理智之规范。
佛学没有旧的
因为佛的本体论是达到最后的真实,超过新旧。方法论则是辩证的发展,随时随地都是由于本体发挥出来站在人类的前头引导着他们。
一念无明
《 易.系辞 》 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这就是一念无明的解释了。见仁见智,既然一定,乃是相对的。理学家把它当做理性的解释,所以理性亦是相对的。但他们却固执的认为是绝对的本体,所以弄得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
现在我照 《 易 》 的意思另作几句解释,使他较易了解。
你要认识一念无明吗?
当你快乐的时候,它便叫做「快乐」。
当你痛苦的时候,它便叫做「痛苦」。
当你悲哀的时候,它便叫做「悲哀」。
当你忿怒的时候,它便叫做「忿怒」。
当你「爱」的时候,它便叫做「爱」。
当你「恨」的时候,它便叫做「恨」。
当你「贪」的时候,它便叫做「贪」。
当你「痴」的时候,它便叫做「痴」。
当你「瞋」的时候,它便叫做「瞋」。
当你「仁」的时候,它便叫做「仁」。
当你「智」的时候,它便叫做「智」。
当你感得「幸福」的时候,它便叫做「幸福」。
当你感得「罪过」的时候,它便叫做「罪过」。
当你………………………」
总之,皆是一念无明的化身,一念无明变幻无常,是相对的,所以那些化身亦是相对的。
人们受一念无明的支配而全不知道,一天到晚喜怒哀乐变幻莫测,所以说:「百姓日用而不知。」
聪明的孔子,欲使「一念无明」的发展勿过于极论,使自己此较好过一点,所以采取「执中」、「用中」的「中庸」办法,他说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此之谓「中」,是一念无明未发展时的纯一状态,此之谓「和」,是「一念无明」发展时,保持一种均势,而不趋于极端之谓也。
一句话:一念无明是由一念起首而发展成为复杂的相对的宇宙。包括生命、思想、感觉、欲望、意志、道德、仁义……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一直到回返无始无明为止。
老庄与宋儒
老子看出一切皆相对,…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