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講大乘絕對論▪P38

  ..續本文上一頁民族,都在假話裏得著這樣的快樂。

  一切天才者,皆是一種反抗被否定的激動,有如天上的電光,不過瞬刻的閃耀,總會被時間和空間所否定的。

  般若智慧便是否定力,由靜慮而得到,由布施持戒而成長,由忍辱精進而加強。

  請哲學家、科學家們千萬不要用腦筋思想去估計它,它是純潔無瑕的。

  德山棒、臨濟喝、大愚叁拳、天龍一指

  ( 原書缺 )

  朱子曰:「中原之戎寇易逐,自己之私欲難除。」

  黑格爾認道德爲相對,認太極是超善惡的絕對意識,但黑格爾的太極是「惡」被寬恕,或「惡」被征服後的心境。換言之,黑格爾的太極是向外征服惡魔的戰士。朱子認太極爲個人由涵養而得的當下的內心境界。

  朱子有「一物一太極」之說。

  黑格爾的太極,是尚未實現的社會理想或時代精神。

  黑格爾在西洋實際影響之大,幾全在他注重于太極之表現于社會理想。

  黑格爾以爲「絕對觀念」的實現是「絕對的我」,這大我的本體只是心,只是精神。

  大凡哲學家因純理求出他的形而上學的道體後,總免不了把他的道體具體化,以求應用于人生實際方面。

  無論何種哲學如欲以系統的方法來說明宇宙,下手必先確立一個關于宇宙所從發生的絕對的和究極的實在的本質之理論才行。這個絕對的實在,我們可以簡稱之爲絕對。釋迦理論,這絕對便是由「佛性」論構成的,謂絕對爲佛性、爲真如、爲實相……這都祇是同一理論的幾種不同的說法。但是絕對便是「佛理」,便是佛的根本思想,是佛的最大發明,亦就是佛學的最究極的所在。

  成功的哲學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它的絕對的說明須能顯出那個絕對足以說明世界。現實世界裏的萬物,非從這個第一原理推演出來不可。二、這個第一原理不僅需要能夠說明這個世界,並且還須說明它的自身。

  讓我們先問:萬物和佛性之間的關系究竟如何?釋迦說:「佛性乃本來具足圓滿,遍滿十方,圓裹叁世,無欠無余。」又說:「衆生皆有佛性。」又說:「心佛及衆生,是叁無差別。」于此可見佛性乃究極之實在,而萬物則皆爲佛性,故曰:「世間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間法。」佛法無所不在,動靜一如。

  古德雲:佛性是「石頭」、是「露柱」,「青青翠竹皆是真如」,故物質即是佛性。又雲:「無明實性皆佛性。」故感覺世界亦, 皆佛性。

  既如上言,則衆生與佛究何差別乎?感覺與佛性究何差別乎?曰:本無差別。惟衆生因無始以來感覺受無明支配,故所見皆虛妄,有生死輪轉。無明一經打破,見本來佛性,則感覺變爲真覺佛性矣。

  然則無明果從何而來乎?曰:無始存于感覺之中,遮障本性。無始未除之時,感覺世界皆屬虛妄;既除之後,則與佛性同體,無有差別矣。

  我的計畫是要遍采佛學知識的全宇,徹底審查所有已存的佛典,盡掃前人的謬說,把所剩的正確的理論加入自己的有價值的發展和建議。我所著重的是以全力來對付那些古人的缺點,而不著重前人已經發展了的。

  十二因緣相對界之規律

  相對界之産生與建立,乃由無始無明。第一原因,無始無明,故又名「發業無明」,乃先天的。當其穩定未發時,無迹象可尋,僅有微細種子存伏,乃受現行刺激遂爾發作,一念興起,謂之「一念無明」。一念無明是後天的,亦謂之「一念妄動性」,又名「潤生無明」,爲十二因緣之開始,十二支循環不息,而相對界整個宇宙乃建立。

  凡所謂法,無非相對界中事,絕對界無法,故曰「法尚應棄」。

  西洋唯心論者,視宇宙萬物鹹具有精神的屬性,或爲心之表象,或爲本體之發現,或爲神之活動之表現,因各有其主張,但所謂心者如何?精神作用者又如何?或重視意識作用,或重視理性作用,或重視意志作用,根本概念尚未確定,根本概念既未能確定,又何以爲推論之變乎?佛家則不然,心即佛性,佛性具有本智妙用,無論其爲精神、爲物質,皆屬心之範圍,皆不離佛性妙用。

  巴門尼底之說本體也,謂本體乃不變者、無窮者、不動者,……其說似與佛家相近。然巴氏乃用思想推測,而非真見本體絕對者,故其說隨後即陷二元絕境,本體與現象中間之鴻溝無由打通。

  蘇格拉底之論理學,乃欲于相對中求得絕對者,故所有相對之真理也。因相對者建立于時間空間之上,隨時空而有變易。在此一時一地爲真,在彼一時一地則非真理矣。大凡倫理學、論理學皆患此病。故能變易者,非絕對真理也。

  柏拉圖以概念爲真實,乃相對中之相對,彼以萬物表象變幻不居,欲覓一不變者,隨幻概念想之,其實概念乃出自思想,安在其有絕對之標准耶?雅裏士多德謂其如數不清一小數目,妄想再加一倍便易于計算一樣。

  西洋哲學家之受東方影響者,如叔本華氏,其哲學之要點爲……。考叔氏之思想乃受小乘之影響,小乘斷六根,否定一切落于斷滅,故陷于悲觀,小乘法在佛法爲不徹底之方法,佛呵爲焦芽敗種,乃因入于斷滅不能成佛也。佛法之系統乃初期對萬物宇宙加以否定,因其皆可相對也。最後一入絕對之境,則一切皆被承認,固一切無非絕對也。當其否定時,似無悲觀消極;一入承認,則變爲積極。叔氏只學得否定一切的小乘,而沒有學得承認一切的大乘,其陷于悲觀絕境者宜矣!西洋名佛教爲……虛無,即誤認相對界之矛盾,可說是出于自然,故其否定之方法,亦由自然發展而産生。

  格森氏似受印度六哲學之影響,于西洋哲學絕境殺出一條血路,然誤解印度禅法爲直覺,欲以直覺滲入宇宙本體而變得真理,此亦由欲以相對入絕對也。直覺著,乃八識中前五作用,未能離思想之範圍,無論直覺亦好,橫覺亦好,佛皆斥爲妄想,欲以妄想求真理,可乎?

  某哲學家目佛爲本體論者,以本體論各真如絕對境界,實有未盡。本體雖是真如,而真如包括一切,非僅本體而已,舉凡本體也、認識也、人生也,……無不包括淨盡,故名無漏。能包涵淨盡,靡有孑遺,謂之無漏,即是絕對。因果輪回是相對,未能包涵淨盡,尚有遺漏則名有漏,相對是也。

  絕對因爲超時空,故曆萬古而如新。

  時空者因緣和合而成,故雪峰塔銘雲:「夫從緣有,始終而成壞,非從有者,曆劫而長堅。」

  達于真如絕對境界之後,一切皆被承認,法界被承認,世間被承認,人生亦被承認,故此真如之體,乃絕對之身。絕對之身,能出入叁界世間;出世間,故非分爲叁身,無以說明其微妙,謂之「一體叁身」。叁身者:一、法身。二、報身。叁、化身。

  沒有進入絕對,你雖然想將山河大地當做自己法身,但他是他,你是你。你雖然要求,他並不答應。如果已進入絕對,則他是你法身,你亦是他法身,誰亦不要求誰,誰亦不答應誰。如果沒有進入絕對時,則佛性是佛性,萬物是萬物,無法合得攏,無法圓融;如果進入絕對,則只有一谛,無有空、假、中叁谛。

  相對界有情世間 Sattva ,舊譯衆生,新譯有情。

  絕對界便是佛土,大乘修多羅,幾乎沒有一本不提到佛土。

  權──相對;實──絕對。

  佛土並非命終時才能到,而是證悟時得叁身便到。

  諸佛剎土, BuddhaKsetra ,業──功能

  涅槃是相對界之終止,現象生命之終止方轉唯識,列爲不相應,心法非有形之色法,亦非無心形識,乃由色法與心法兩者之關系上而成立,離心色則不能別存。

  因果律可以普通應用到相對宇宙的各部分,就是一切無數的物質世界以及各種天和各種地獄。

  因緣是存在于空間上、時間上各對象物上。相對界不能離于因果,遍一切時 (去、現、未) 遍一切空,因果相生,如環無端,非入絕對,無法終止。

  佛之因緣論目的在摧毀外道所在之種種生因,如謂「自在天」、「我」、「勝性」等,因能生一切現象,造成世間,故佛說世間乃因緣所起。乃至外道之說已推翻,佛乃自認因緣亦是相對者,否定因緣及一切法,故佛十八不共法之第六法曰:「六無不知已舍」。

  因緣與六因動作起來,而且彼此相互影響的結果,宇宙生出。

  故佛將虛妄世界與真實世界分開,並非絕對分開,而終極還是一致,故佛爲絕對的一元論者,沒有矛盾或不能貫通之病。佛性是體,萬象是用,即體起用。即用歸體,體用一如,無不圓滿。

  要從佛性將世界說明,又使佛性說明它本身。佛未絕對否定感覺世界,而是轉變感覺世界,使成爲實在的生存即法界。

  佛性通過了感覺世界及觀念世界而入于純粹的佛性世界,此世界仍有感覺及觀念,惟感覺及觀念乃淨純的感覺及觀念,與以前不同。以前之感覺及觀念乃無明中六根八識作用,而此之感覺及觀念,則屬于純粹的佛性作用。此時六根、八誠中已沒有無明成分,故六根、八識成爲真正的作用。

  佛性既不起念,不變易,如如不動,何以能生萬法?能轉萬物?佛性不動而世界不斷運動,運動之原理何在?

  佛性與無明,同是無始來便有,則是二元論。

  佛性是體,因何能起用?

  世界是虛幻,虛幻從那裏來?假說是從無明來,無明又是從那裏來?有衆生然後有無明,故無明應同衆生的根塵識中來。

  衆生非無始便有,故無明亦非無始便有,這個現實的世界,怎樣從那佛性本體發生出來。

  佛是不能具有人格的。

  佛性是絕對,故所起之念是絕對之念。絕對之念能悟一切相對之念,使同于絕對,故只有絕對之念,而無余念,名「無余涅槃」。

  絕對

  言語文字所能發表者,皆爲現象界之事,實在者,決不可得而寫象也。

  凡空有、是非、中邊、真妄、善惡皆非實在之真相,皆屬于相對而非絕對,但是如果能證此入絕對,則一切皆是絕對,凡此空有等等皆變爲絕對矣。

  欲強納被無生滅者入此生滅之中尤不可,相對境以種種差別生滅爲尺度,而絕對界則以絕對平等爲尺度,倘欲差別「相對之差別尺度」與「絕對之差別尺度」,烏可乎?

  故相對界憑其思維感覺,執我、執法一切遂…

《月溪法師講大乘絕對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