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P37

  ..续本文上一页无实,故无从得真正经验。

  认识──一切影象皆无实,而欲以此为认识之权衡,实不可能!

  直觉──直觉等于妄相,欲以妄想求真理,等于痴人说梦!

  希腊哲人用推理所假设之宇宙本源种类繁复,名之为有、为神、为一、二、多、为真、善、美、为恒久不变、为圆满无缺,皆是假设而已。其后经验派兴,加以否定,至谓科学为智识,而形而上学非智识,以认识论为根据之康德,则谓现象世界固然感觉不到,而且判断所不能加,所谓实体连有无都不能说,遑论其他!故主张悟性勿用于此部分,以免白费功夫,绝对乃无从讲、无可讲,人的智识是实证的,即科学的。欲以科学解决哲学问题,等于欲以相对解决绝对。呜呼!乃五十步与百步耳。

  余必先慎重声明者,绝对之为物,本无可讲者,今人有用破相对以显绝对之方法,即将一切皆逐一加以否定,则所余者便是绝对,但此法易流于空洞,或引起误解,叔本华即用此法,结果陷于悲观。故余乃从无可讲中而勉为讲说,与真实之绝对无关。经云:「凡有言说都无实义。」佛言「我四十九年说法,未说着一字。」余何人,而敢自谓有所说耶!学者勿泥余言,请向内目证以求亲切看到。柏格森氏欲藉直觉以求真理,实非我人所敢同意。盖直觉者,妄想也,以妄想求真理,可乎?由是观之,西洋形而上学正在失势觅路之中,余向西洋哲学家提出诚恳忠告,倘一本其以往之作风,惟凭借其相对的脑筋思想或直觉之经验,以合觅得达于绝对真理之出路,实同缘木而求鱼!西洋形而上学,没有绝对的一元论,亦没有绝对的绝论,上已言之,其所以陷于绝境者,乃因其建立相对的脑筋思想之上,初能获绝对之结论也。思想是虚妄不可靠之工具,故其推演经验出来之结果,皆不免于虚妄。譬如零加零等于零,断不能等于一也。

  西洋哲学本身因为属于相对,而未达于绝对,故其内容常随时而改变,致无有敢认哲学为绝对之智识者,此必然之结果也。

  该用绝对一元之大乘佛法来结束本体之诤论。

  「绝对虽许存在而不可知」之一语,至此应予取消。

  「绝对不论存在与否,其知识终为无用,故不一心求之」一语,亦应取消。

  一切科学均取宇宙之一部分为研究对象,而哲学则是以宇宙之全体为对象;一切科学可以穷至其究竟,而哲学则非穷其究竟不可,但偏偏在最紧要、最究竟之部分无法解决,偏偏在最高之绝顶,没有人能爬上,因此整个哲学遂无法解决。哲学之领域界科学不能达到的地方,科学终止之境,正是哲学起始之处,但偏偏哲学自身,不能达到终止的地方,哲学之频于绝者以此。今欲振哲学于危难,关键其在此乎。吾祈望胸怀诚恳之西洋哲学家,应一抛以往绝对,以有掴提无限,乃白费精力者不可知之观念,再向此一目标前进不退,绝对一元之大乘佛法之救援,定然可获得杀出重围,向此坚固之堡垒反攻。

  因果律是科学的根本律,因果律如果被否认,则科学立刻被推翻,科学家追溯到因果律便不前进。至于因果为什实可靠?何由而知其为实在?科学家不管。但佛说因果是相对的,绝对中没有因果,所以一切科学皆被佛所否定。

  西洋学者认为「哲学根本上是一个从感觉的思想,往纯粹的思想上升的运动。」可见他们始终没有准备要离开思想,不纯粹与纯粹,其实皆是思想范围,他们现在已达到纯粹没有?我们不知道,就算是达到了,又何足奇!再进一步说,如果西洋学者已超越纯粹思想境界,但那是达到无色界,即无始无明的境界。去绝对还很远,何况纯粹思想尚没有达到呢!巴门尼底、柏拉图这样被认为大思想家,其陷于仿徨之境者,就是达到纯粹之境,后复跌回于感觉的桎梏之中,欲以影象来代,万万不可,能代表的东西,以至自相矛盾。

  佛性论应能够说明万物的生存运动。要说明这个,在佛性本身中心须有一种运动的原理才行。

  柏拉图对于宇宙万物之说明,仅于此宇宙之外,又假设一个观念的宇宙,这个效果不过是把要说明的万物的数目加上一倍,把各样的东西都重复起来,有什么益处呢?雅里士多德谓柏拉图恰如一个算不清一个小数目,妄想再加一倍便易于计算一样。

  佛不是这样,祂说不能于世界外分别法界,不能于秽土外分别净土,这个世界就是法界,这个秽土就是净土。《华严经》说:「不能以世间法分别佛法,不能以佛法分别世间法。」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世界与法界无二无别。佛性是真实,世界亦是真实。佛与众生之别,只是悟与未悟而已。

  柏拉图的观念,仍然是感觉,仍然不能离开感觉,因为一样是脑筋的产物,佛性乃将绝筋中之无始无明打破,此时观念和感觉顿然改观,虽然脑筋还是脑筋,但已非从前的观念和感觉了。从前是虚妄、是错误,现在已是绝对的合理,无往而不自得。

  柏拉图既假定了观念为万物的根本质素,而又把那些根本质素放在万物之外,一种东西的根本质素必须内在而不能外在的,但是柏拉图却把观念和个个物两下分开,将观念远远地放在他们自己的一个神秘的国度里,殊不知观念虽然是普遍相,却祇能存在于特别体之中。佛性便没有这种矛盾,它是万物的本体,亦存于万物之中,它是普遍相,可不是离诸相而绝立,乃存于一切相之中。它是整个体,亦是个个体,不能于万物之外分别佛性,亦不能于佛性之外分别万物。

  佛性不能离开万物,万物亦不能离开佛性,佛性和物体合一,便是绝对的实在的存在。

  佛性是终极的真实,所以如如不动。第一运动者是不动的,因为一切运动由此发生,倘佛性能变动,则心探求其动之原因,而不是终极的实在了。所以真实和最后的原因必须是不动的。

  佛性是无限的,完全超越于有限之上,没有言语,没有思想可以相当佛性之无限。它是不可思议的,它的本质不是理性所能达到的。佛性不在内、不在外而是无所不在,存于宇宙万物之内,亦存于众生心内。人人明心见性,不是依由思想,而是靠一种内在的超乎思想感觉的顿悟。

  西洋人认为绝对乃指本体论,相对乃指现象论。此说不圆满,因为绝对之中亦有现象,但其现象乃绝对者耳。

  相对之中若有本体,但其本体乃相对者耳。

  佛家之有宇宙论,乃为欲说明而后加以否定,亦可说是在觅否定之理由,相对界小乘所研。

  本体论,绝对界大乘所研。

  由相对而生矛盾,由矛盾而生否定。

  由否定进于肯定而达绝对,绝对无矛盾,故不再被否定。不会再变为相对,永远是绝对者,永不退转,这样宇宙才有着落,人生才有归宿。

  记住这一条原则:凡存于时间、空间者,便等于存于思维感觉之中;凡存于思维感觉之中,此皆虚妄无实,皆是相对。

  换言之,即是有思维感觉,然后才有时间、空间;有时间空间,一切现象 (相名) 才有地方来活动建立,但皆受时间、空间所限制,随着时间、空间而变迁。无有标准,无有归宿,故名相对。

  思维感觉的本体是无始无明,无始无明自无始以来便是昏暗冥漠,无思维感觉,但却隐伏着思维感觉的种子,能受刺激,受刺激后,便生出一念来,这一念之发动 (名一念妄动性) ,便是思维感觉的开始,继续发展,完成整个相对的宇宙。

  相对的宇宙,既是无始无明和一念无明所完成,但最后的本体,仍是以绝对为本体,并无二个,如果只有这一个相对宇宙,那便变成唯心论,心之外的物被取消了。大乘佛法不是这样,相对心之外的物乃绝对者,乃真实之存在,完全因为它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心所思维感觉而知的,所以唯心论者把它取消。大乘佛法亦不是唯物论,绝对界中心和物是一样的绝对,整个宇宙皆是绝对。

  相对宇宙被否定,绝对宇宙开始了。但绝对宇宙本来便有,所以只可说是揭开假面具。还我本来面目而已。

  又要记住一条原则,就是相对界中一切皆是相对;绝对界中,一切皆是绝对。相对界没有完全结束时,绝对界无法开始。

  孔子之道,不出一念无明范围,故曰:「吾道一言以贯之。」

  老子之道,由一念无明生而复归于无始无明,故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曰:「复归于无极」。禅宗祖师教人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倘以为一归于无,则同老子,倘以为一无所归,则同孔子,都无是处。除开这两处,请再参看,究竟一归何处?

  有无始无明然后有一念无明,所以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是相对的,有第一念则有第二念、第三念,以至无穷无尽的念,由相对生出无数的相对。所以相对是不可穷、不可究,没有止境,如环无端,故名轮回。人如果依着一念无明发展,往前去追求他的欲望,是无有止境的!譬如牛拉着磨跑,始终没有超出那圈子,非至筋疲力尽不已。

  「一」便是相对的基础,因为有一,然后有二也。径山云「要识一贯,两个五百。」便是这个道理。所以孔子「吾道一言以贯之」是属于相对的。老子「一生二」亦是属于相对的,「复归于无极」亦是相对的,因为无极会生一,一会生二也。释氏则曰:「本来不生,故不灭」。

  人类一生下来便是相对的,有白种、有黑种、有黄种、又有红种,因此便起了很多矛盾和麻烦。

  《 俱舍论 》 十卷第一页论无明

  ( 原书缺 )

  我们分别悲观和乐观应当下的界限就是:相对的是悲观,绝对的是乐观。相对界里的人,无论说他怎样快乐,其实只是相对的快乐,在相对快乐的背后隐藏着悲哀,或近或远,所以吾人不承认那是快乐。反之,绝对界里却是绝对的快乐,连悲哀都变成快乐。

  尼釆

  但是形而上学的缺点,就是悲观的,因为它不努力奋斗现世的幸福。

  不合逻辑的事物,对人类是很需要的,许多好东西,正从不合逻辑里边发生出来,在感情、语言、艺术、宗教等一切对人生有价值的事物中间,都隐图的埋藏着。

  尼采批评希腊人,他们在日常生活里没太苦了,所以他们自由地沉溺在虚言幻影里边,每一个富于诗意的…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