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P36

  ..续本文上一页其德。」而达到他的「无用之用」。无用者,无用于世。「之用」者,有用于已,全生保身,实亲尽年就是大用了。

  庄周比关尹、老聃退了一步。是并不想知雄守雌,先予后取,运用权谋诈术以企图损人而已,这是分歧的地方。庄周书,无论内外篇,都把术数那一套是扬弃了的。这可以说,是这一派在消极方面的特色。因有这一特色,后人反而觉得老聃、关尹也纯然清静恬淡,那是大海的汪洋,净化了江河的沉浊。

  庄子与儒家之接近

  庄子后人和思孟学派.接近的倾向,在<杂篇>中颇为显著,屡屡把「诚」作为本体的意义使用,和思孟学派的见解完全相同。

  「修胸中之诚,以应天地之情而勿撄。」

  「反己而不穷,循古而不摩,大人之诚。」

  「吾与之乘天地之诚,而不以物与之相撄。」

  「捐仁义者寡,利仁义者众,夫仁义之行,唯且无诚。」 (以上<徐无鬼>篇)

  「不见其诚已而发,短发而不当。」 (<唐桑楚>)

  「内诚不解,形诚成光。」 (<列御寇>)

  无疑是 《 中庸 》 和 《 孟子 》 七篇的影响。<外篇.天运>更有「洪范五行」的引用。

  《太平经》中守一之法

  经钞二之五:「守一明之法,长寿之根也。万神可祖,出光明之门,守一精明之时,若火始生时,急守之勿失。始正赤,终正白,久久正青,洞明绝远,还以治一,内无不明。」 (原文有误字,此标 《 太平经.圣君秘旨 》 投改。)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绝对语录5

  [大乘绝对论]  [绝对语录1]  [绝对语录2]  [绝对语录3]  [绝对语录4]  [绝对语录5]  [绝对语录6]

  论四相

  《俱舍论》十卷第一页论无明

  尼釆

  德山棒、临济喝、大愚三拳、天龙一指

  十二因缘相对界之规律

  绝对

  佛性超越时间空间

  佛性超越逻辑

  绝对论

  时间空间

  绝对快乐的境界

  论四相

  释迦把由于一念无明所感知之宇宙人生现象 (此宇宙我名之为相对宇宙) 皆名之曰「相」。「相」是相对的、变幻的、有漏的、有限的、不实的,因此使众生迷妄,皆否定之对象,整个相对的宇宙和人生,以及认识方法论皆是相对的,应加以否定。相反的,释迦名最后之绝对本体为「性」,性就是佛性,又名「自性」、「真如」,和普通理学家所谓的「天命之谓性」,和西洋哲学所讲的理性、性情、性质等名词意义不同。这本体绝对之「性」,就是最后唯一之存在和真实,是第一原因,是不变的、无漏的、无限的、真实的,本来如此,故又名「如来」,是绝对肯定我名之为绝对宇宙。欲达绝对宇宙,必先将相对宇宙否定;欲否定相对宇宙,必先找到无始的相对种子,相对根源,将此种最后的种子否定,于是无可再否定,便进入绝对。所以在相对宇宙中,无绝对之存在,因为绝对被一念无明完全染上了相对的颜色,而当做相对的了。反之,在绝对宇宙中,无相对之存在,因为这时相对皆变为绝对的了。所以两者是不能妥协的。

  在印度大乘佛法发展之过程中,有一派主张由本体发挥的名「性」;另一派主张由现象导入本体的名「相宗」。其实佛法最后的归宿,达到绝对宇宙之后,是本体现象合一,性相不二,所以这本体绝对之「性」,释迦亦叫它做「实相」。是指进入绝对时,「相」亦变为绝对真实的了。

  但未入绝对时,相是相对的、不实的,是否定之对象。要进入绝对本体,必须把「相」否定,达到「空」「无相」「无作」,才算获到初步的解脱。

  释迦把一切相大略分为四类:就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总称「四相」。「四相」在佛宣教时,占着重要的位置,它代表相对宇宙和人生的一切现象,可用来解释人之内心和外境对宇宙万有所生之种种错误。例如《圆觉经》所说的四相,是专用来攻击修行时所误认的四种内心境界的。《金刚经》「所说的四相,则同时涉及对于度众生方面,由四相引起之错误。《楞伽经》之「四相」,则是用来击毁外道所建立的宗计。因为众生的一切思想和行为,不能越过此「四相」范围,所以要众生觉悟其错误,最好是用此四相来说明。

  释迦这样做法,非常高明而有系统,这是因为他自己进入绝对之后,把宇宙和人生,内心和外物通通看清楚,知道一切众生所以走入歧途,沉沦苦海的原因,所以才定下这方法来击破它。人类自从会用脑筋和感觉来观察一切,是经过一个历程的,起初是向外观察,就是观察自然界的变迁和人事变迁等等。其次是反过来观察人的脑筋感觉的本身变化,就是观察他所能用以观察的工具本身,这工具普通叫做「心」。

  未见性时,脑筋是假,外边世界万物,亦是假。

  假+假=假。如果修行,则假-假,还是假,故劳而无功。

  已见性时,脑筋是真,外边世界万物皆真。

  真+真=真 真-真还是真,故不必修,所谓「无修无证」。

  「转识成智」变相对世界为绝对世界。

  耶稣最重「认罪」 (如牛津团契常作公开认罪,以互相策励做好人) 。认罪是一种反省功夫,中国的儒家很注重,孔子所谓「吾日三省吾身」是也。是一种伦理的举动,出诸于自动,并不须借重上帝或他力,此等日常琐事,何须麻烦上帝?一个人本来自由自在,天真纯洁,为甚一定要把自己弄成罪人看待?但一般俗人,反省是不可少的,至于一定要加以罪名,则大可不必。照佛家的最高理论来说,罪性本空,只要明白本来「空」,一切罪恶,即时消陨,如汤沃雪,这才是彻底的办法。不然,天天做反省功夫,充其量 做到无过,只不过是一个完人,却不能达于本源,不能得大解脱。 (参看 《 维摩诘经 》 比丘犯戒一节)

  (一)佛性是绝对,但此绝对须能说明世界。世界万物都要从这个第一原理推演出来。

  (二)这第一原理不但能说明世界,并说明自身,必得确实是究极的。换言之,我们决不可仍须借助于它以上或以外的任何东西来了解它。它这原理不仅须是究极,而且还须完全可以理解。它决不可仅仅是一个究极的神秘。

  (三)万物和佛性究竟是怎样相关着。

  我们想要得到佛学的价值之正确估计,万不可着眼于体系枝节而须达其核心。佛的体系虽然是分门别类,错综复杂,而全体系的中心思想便是「佛性」论 (即绝对论) 。其余一切都是由此推演出来的,所谓四谛、六波罗蜜、六度、十二因缘、三界之身,皆由这个中心理论出发。

  佛性论并非释迦偶然幻想出来,它的渊源实在很长久。释迦以前为婆罗门,婆罗门体系不能究竟,落空,故佛于雪山修行时,见明星而悟出了佛性乃究极的实在。

  巴门尼底将感觉世界与理性,分开为二元。

  柏拉图欲救此病,谓万物参与观念,万物是观念的摹本。然观念本身不能生万物。柏拉图智能以理性解决,故从一个乌有之乡硬拉出来一个上帝的观念,用作法宝。上帝的用处,就在把物质造成观念的模样。

  佛说万物皆是佛性,悟后感觉世界变为佛性,变为法界,故佛是绝对的一元论。

  柏拉图之难关,在于观念本身不能产出万物;而佛性则能生万法,佛性与万物,不别不二。

  柏拉图所以成为二元论的根源,就在把感觉和理性划出了一道绝对的区别,他把感觉和理性分开,当做纯然不同的,而且反对,从而也就根本无法使他们彼此沟通。他的二元论便显现于观念和物实之对立,再现于感觉界和思想之对立,又现于内体和灵魂之对立。把真理和实在放在理性方面,而不放在感觉方面,是确当的,但感觉和理性虽然分异,却也须一致,它们必须是异流而同源才行。

  佛的妙理便无此缺点,祂是最圆满、最一元的。祂最初否定感觉,认为感觉是虚妄,故否定之。然此虚妄之根源,则非感觉本体之罪,而是无明所蒙蔽。无明揭开,则虚妄已灭,此时之感觉即同理性,即与佛性无异。故感觉和佛性虽然初则分异,最后乃是同源。

  故佛性为终极的实在,而感觉世界一经沟通之后,亦是究极的实在。用佛的话说就是秽土变篇净土,感觉世界变为法界。此种说明,决不是一个究极的神秘,乃是实实在在的,因为释迦自己体验出来,后来的悟道祖师,亦皆体验出来,有语录可为证据。

  佛并非否定世界,而认为世界即是法界,即是佛性;但众生因谓未见佛性不能认识绝对法界。

  希腊及西洋哲学家之难关,在于超越感觉境界,入于纯粹思想境界之后,后堕于感觉境界之桎梏中。佛则超越此二境界,而西方哲人所未至之境界,即佛性境界。此境界不能以思想揣测,不能语言文字形容,须实证然后能知之。证悟之后,一切感觉思想皆不离佛性矣,故曰「惟证与证者」乃能知之。

  经中及祖师语录中所表示此境界者,或语或默,已证者一目了然,未证者百思莫解,其方法如佛之拈花示众,祖师之喝棒怒骂是也。

  一切有限的存在,其本性都是自相矛盾,逃不了否定原则的支配。绝对存在「佛性」,相对存在「人法」。

  范畴就是相对界的特征,吾人种种的思想范畴,如有、无、动、静、质、量、物、性、、虚、实、内、外、因、果、本体等根本概念,完全是一念无明发展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历程,也可以说是思维者的生命所表现出来的历程。

  黑格尔之「宇宙魂」,就是一念无明。

  修小乘者以制欲、灭业为目标,结果变成一个无价值的终身待罪之人。

  小乘境界就是黑格尔所谓「烦闷意识」。在无想天里寻着一点平安和慰藉,小乘人如果能从无想天里幡然醒悟转来,他便变成一个再生的积极的青年,得到一种真正的生活,另开始一种奋斗的救世生涯,这便是大乘修菩萨道的态度。他以从前的「烦闷意识」之经过为殷鉴,主观的、寂灭的、空洞的宗教生活非其所取,因为在那时他已无宗教之可言,他已经超出宗教的空寂,并且不害怕实际生活。

  推论──概念未确定无由推论。

  经验──经验所分之境,如心如物,皆变幻…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