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P38

  ..续本文上一页民族,都在假话里得着这样的快乐。

  一切天才者,皆是一种反抗被否定的激动,有如天上的电光,不过瞬刻的闪耀,总会被时间和空间所否定的。

  般若智慧便是否定力,由静虑而得到,由布施持戒而成长,由忍辱精进而加强。

  请哲学家、科学家们千万不要用脑筋思想去估计它,它是纯洁无瑕的。

  德山棒、临济喝、大愚三拳、天龙一指

  ( 原书缺 )

  朱子曰:「中原之戎寇易逐,自己之私欲难除。」

  黑格尔认道德为相对,认太极是超善恶的绝对意识,但黑格尔的太极是「恶」被宽恕,或「恶」被征服后的心境。换言之,黑格尔的太极是向外征服恶魔的战士。朱子认太极为个人由涵养而得的当下的内心境界。

  朱子有「一物一太极」之说。

  黑格尔的太极,是尚未实现的社会理想或时代精神。

  黑格尔在西洋实际影响之大,几全在他注重于太极之表现于社会理想。

  黑格尔以为「绝对观念」的实现是「绝对的我」,这大我的本体只是心,只是精神。

  大凡哲学家因纯理求出他的形而上学的道体后,总免不了把他的道体具体化,以求应用于人生实际方面。

  无论何种哲学如欲以系统的方法来说明宇宙,下手必先确立一个关于宇宙所从发生的绝对的和究极的实在的本质之理论才行。这个绝对的实在,我们可以简称之为绝对。释迦理论,这绝对便是由「佛性」论构成的,谓绝对为佛性、为真如、为实相……这都祇是同一理论的几种不同的说法。但是绝对便是「佛理」,便是佛的根本思想,是佛的最大发明,亦就是佛学的最究极的所在。

  成功的哲学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它的绝对的说明须能显出那个绝对足以说明世界。现实世界里的万物,非从这个第一原理推演出来不可。二、这个第一原理不仅需要能够说明这个世界,并且还须说明它的自身。

  让我们先问:万物和佛性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释迦说:「佛性乃本来具足圆满,遍满十方,圆裹三世,无欠无余。」又说:「众生皆有佛性。」又说:「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于此可见佛性乃究极之实在,而万物则皆为佛性,故曰:「世间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间法。」佛法无所不在,动静一如。

  古德云:佛性是「石头」、是「露柱」,「青青翠竹皆是真如」,故物质即是佛性。又云:「无明实性皆佛性。」故感觉世界亦, 皆佛性。

  既如上言,则众生与佛究何差别乎?感觉与佛性究何差别乎?曰:本无差别。惟众生因无始以来感觉受无明支配,故所见皆虚妄,有生死轮转。无明一经打破,见本来佛性,则感觉变为真觉佛性矣。

  然则无明果从何而来乎?曰:无始存于感觉之中,遮障本性。无始未除之时,感觉世界皆属虚妄;既除之后,则与佛性同体,无有差别矣。

  我的计画是要遍采佛学知识的全宇,彻底审查所有已存的佛典,尽扫前人的谬说,把所剩的正确的理论加入自己的有价值的发展和建议。我所着重的是以全力来对付那些古人的缺点,而不着重前人已经发展了的。

  十二因缘相对界之规律

  相对界之产生与建立,乃由无始无明。第一原因,无始无明,故又名「发业无明」,乃先天的。当其稳定未发时,无迹象可寻,仅有微细种子存伏,乃受现行刺激遂尔发作,一念兴起,谓之「一念无明」。一念无明是后天的,亦谓之「一念妄动性」,又名「润生无明」,为十二因缘之开始,十二支循环不息,而相对界整个宇宙乃建立。

  凡所谓法,无非相对界中事,绝对界无法,故曰「法尚应弃」。

  西洋唯心论者,视宇宙万物咸具有精神的属性,或为心之表象,或为本体之发现,或为神之活动之表现,因各有其主张,但所谓心者如何?精神作用者又如何?或重视意识作用,或重视理性作用,或重视意志作用,根本概念尚未确定,根本概念既未能确定,又何以为推论之变乎?佛家则不然,心即佛性,佛性具有本智妙用,无论其为精神、为物质,皆属心之范围,皆不离佛性妙用。

  巴门尼底之说本体也,谓本体乃不变者、无穷者、不动者,……其说似与佛家相近。然巴氏乃用思想推测,而非真见本体绝对者,故其说随后即陷二元绝境,本体与现象中间之鸿沟无由打通。

  苏格拉底之论理学,乃欲于相对中求得绝对者,故所有相对之真理也。因相对者建立于时间空间之上,随时空而有变易。在此一时一地为真,在彼一时一地则非真理矣。大凡伦理学、论理学皆患此病。故能变易者,非绝对真理也。

  柏拉图以概念为真实,乃相对中之相对,彼以万物表象变幻不居,欲觅一不变者,随幻概念想之,其实概念乃出自思想,安在其有绝对之标准耶?雅里士多德谓其如数不清一小数目,妄想再加一倍便易于计算一样。

  西洋哲学家之受东方影响者,如叔本华氏,其哲学之要点为……。考叔氏之思想乃受小乘之影响,小乘断六根,否定一切落于断灭,故陷于悲观,小乘法在佛法为不彻底之方法,佛呵为焦芽败种,乃因入于断灭不能成佛也。佛法之系统乃初期对万物宇宙加以否定,因其皆可相对也。最后一入绝对之境,则一切皆被承认,固一切无非绝对也。当其否定时,似无悲观消极;一入承认,则变为积极。叔氏只学得否定一切的小乘,而没有学得承认一切的大乘,其陷于悲观绝境者宜矣!西洋名佛教为……虚无,即误认相对界之矛盾,可说是出于自然,故其否定之方法,亦由自然发展而产生。

  格森氏似受印度六哲学之影响,于西洋哲学绝境杀出一条血路,然误解印度禅法为直觉,欲以直觉渗入宇宙本体而变得真理,此亦由欲以相对入绝对也。直觉着,乃八识中前五作用,未能离思想之范围,无论直觉亦好,横觉亦好,佛皆斥为妄想,欲以妄想求真理,可乎?

  某哲学家目佛为本体论者,以本体论各真如绝对境界,实有未尽。本体虽是真如,而真如包括一切,非仅本体而已,举凡本体也、认识也、人生也,……无不包括净尽,故名无漏。能包涵净尽,靡有孑遗,谓之无漏,即是绝对。因果轮回是相对,未能包涵净尽,尚有遗漏则名有漏,相对是也。

  绝对因为超时空,故历万古而如新。

  时空者因缘和合而成,故雪峰塔铭云:「夫从缘有,始终而成坏,非从有者,历劫而长坚。」

  达于真如绝对境界之后,一切皆被承认,法界被承认,世间被承认,人生亦被承认,故此真如之体,乃绝对之身。绝对之身,能出入三界世间;出世间,故非分为三身,无以说明其微妙,谓之「一体三身」。三身者:一、法身。二、报身。三、化身。

  没有进入绝对,你虽然想将山河大地当做自己法身,但他是他,你是你。你虽然要求,他并不答应。如果已进入绝对,则他是你法身,你亦是他法身,谁亦不要求谁,谁亦不答应谁。如果没有进入绝对时,则佛性是佛性,万物是万物,无法合得拢,无法圆融;如果进入绝对,则只有一谛,无有空、假、中三谛。

  相对界有情世间 Sattva ,旧译众生,新译有情。

  绝对界便是佛土,大乘修多罗,几乎没有一本不提到佛土。

  权──相对;实──绝对。

  佛土并非命终时才能到,而是证悟时得三身便到。

  诸佛剎土, BuddhaKsetra ,业──功能

  涅槃是相对界之终止,现象生命之终止方转唯识,列为不相应,心法非有形之色法,亦非无心形识,乃由色法与心法两者之关系上而成立,离心色则不能别存。

  因果律可以普通应用到相对宇宙的各部分,就是一切无数的物质世界以及各种天和各种地狱。

  因缘是存在于空间上、时间上各对象物上。相对界不能离于因果,遍一切时 (去、现、未) 遍一切空,因果相生,如环无端,非入绝对,无法终止。

  佛之因缘论目的在摧毁外道所在之种种生因,如谓「自在天」、「我」、「胜性」等,因能生一切现象,造成世间,故佛说世间乃因缘所起。乃至外道之说已推翻,佛乃自认因缘亦是相对者,否定因缘及一切法,故佛十八不共法之第六法曰:「六无不知已舍」。

  因缘与六因动作起来,而且彼此相互影响的结果,宇宙生出。

  故佛将虚妄世界与真实世界分开,并非绝对分开,而终极还是一致,故佛为绝对的一元论者,没有矛盾或不能贯通之病。佛性是体,万象是用,即体起用。即用归体,体用一如,无不圆满。

  要从佛性将世界说明,又使佛性说明它本身。佛未绝对否定感觉世界,而是转变感觉世界,使成为实在的生存即法界。

  佛性通过了感觉世界及观念世界而入于纯粹的佛性世界,此世界仍有感觉及观念,惟感觉及观念乃净纯的感觉及观念,与以前不同。以前之感觉及观念乃无明中六根八识作用,而此之感觉及观念,则属于纯粹的佛性作用。此时六根、八诚中已没有无明成分,故六根、八识成为真正的作用。

  佛性既不起念,不变易,如如不动,何以能生万法?能转万物?佛性不动而世界不断运动,运动之原理何在?

  佛性与无明,同是无始来便有,则是二元论。

  佛性是体,因何能起用?

  世界是虚幻,虚幻从那里来?假说是从无明来,无明又是从那里来?有众生然后有无明,故无明应同众生的根尘识中来。

  众生非无始便有,故无明亦非无始便有,这个现实的世界,怎样从那佛性本体发生出来。

  佛是不能具有人格的。

  佛性是绝对,故所起之念是绝对之念。绝对之念能悟一切相对之念,使同于绝对,故只有绝对之念,而无余念,名「无余涅槃」。

  绝对

  言语文字所能发表者,皆为现象界之事,实在者,决不可得而写象也。

  凡空有、是非、中边、真妄、善恶皆非实在之真相,皆属于相对而非绝对,但是如果能证此入绝对,则一切皆是绝对,凡此空有等等皆变为绝对矣。

  欲强纳被无生灭者入此生灭之中尤不可,相对境以种种差别生灭为尺度,而绝对界则以绝对平等为尺度,倘欲差别「相对之差别尺度」与「绝对之差别尺度」,乌可乎?

  故相对界凭其思维感觉,执我、执法一切遂…

《月溪法师讲大乘绝对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