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講大乘絕對論▪P41

  ..續本文上一頁爲宋學發展的條件之一。 (中國哲學十講二八五─叁四一頁)

  周敦頤 (一○一七──一○七叁) 是宋學開山祖,建築在儒、道、釋叁派思想合一上的宋學最初的體系形態,到了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及通書中,才算完成。

  按道藏的 《 上方大洞真元妙經品 》 中,本有「太極先天圖」 (道藏第一九六冊) ,周敦頤乃據此而製成了他的太極圖。

  《 通書聖 》 第二雲:「寂然不動者,誠也。」真是認賊爲聖人!

  先天易說

  邵康節 (一○一一──一○七七) 其學說所謂「先天學」,用八卦圖解釋宇宙,又名「圖書數象之學」,邵氏《觀物外篇》有雲:「太極既分,兩儀立矣。陽下交于陰,陰上交于陽,四象生矣。陽交于陰,陰交于陽,而生天于四象 (按即日月星辰) 。剛交于柔,柔交于剛,而生地之四象 (按即水火土石) 。」于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錯,然後萬物生焉,是故一分爲二,二分爲四,四分爲八,八分爲十六,十六分爲叁十二,叁十二分爲六十四。故曰:分陰分陽,造爲剛柔,易六信而成章也。十分爲百,百分爲千,千分爲萬。獨根之有幹,幹之有枝,枝之有葉,愈大則愈少,愈細則愈繁,合之斯爲一,衍之斯爲萬,是故幹以分之,坤以翕之,震以長之,巽以消之。長則分,分則消,消則翕也。 (馮友蘭《中哲史》八叁四所引在《百源學案》中,乃分別見于各處。)

  這裏所謂一,就是太極,太極由一念無明生。生陰生陽,便是相對之始,推之可至無窮,便是整個宇宙,皆是相對而成,返之則入太極,歸一念無明 (太極歸無極,是由一念無明歸無始無明。)

  天人合一論

  張橫渠 (一○二○──一○七七) 與周子曰爲開山祖。

  張氏在其作爲宇宙本源的「太虛」中,發現其內部包含「一」與「多」、「有」與「無」的對立物統一的特性。一與多是相對,有與無是相對,所以他的本體是相對的本體。其 《 正蒙.太和篇 》雲:「氣本之虛,則湛本無形,感而生,則聚而有象,有象斯有對,對必反其所爲……故愛惡之情,同出于太虛,而卒歸于物欲。」

  此段明明是描寫無始無明,及一念無明完成相對宇宙之關系。

  《 正蒙.動物篇 》 有雲:「物無孤立之理,非同異、屈伸、終始以發明之,則雖物非物也。事有始卒乃成,非同異、有無相感,則不見其成。不見其成,則雖物非物。」又雲:「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

  此段明明是相對的證明,全是腦筋作用。

  張氏謂「視天下無一物非我」,即我相。

  二程

  程明道 (一○叁二──一○八五) 一元唯心論,陸象山哲學「主觀唯心論」之開山祖。

  程伊川 (一○叁叁──一一○七) 心物二元論,朱熹哲學思想的泉源。

  程明道:「中庸之言,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是一念無明作用。

  程明道 ( 《 河南程氏遺書 》 ) ,「萬物莫不有對,一陰一陽,一善一惡。陽長則陰消,善增則惡滅。斯理也,推之其遠乎,人只要知此耳。」

  程伊川是理氣二元,受華嚴宗「事理無礙」法界觀的影響。

  伊川「天地之化,既是兩物,必動已不齊。譬之兩扇磨行。使其齒齊不得,齒齊既動,則物之出者,何可得齊。從此參差萬變,巧曆不能窮也。」 《 伊川學案 》 又「物極必反,其理須知此,有生便有死,有始必有終。」

  「道二,仁與不仁而已。自然理如此,道無無對,有陰則有陽,有善則有惡,有是則有非。」以上皆相對。

  朱熹 (一一叁一─一二○○) 理氣二元論。同伊川。

  以「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爲基礎。

  以理爲性,以氣爲形。

  陸象山 (九淵)(一一叁九─一一九一)

  陸、朱之爭,開始于淳熙十五年,關于周子的太極圖說中「無極而太極」一語。雙方書信往返數次 (見《象山全集》卷二及《朱子大全》卷叁十六) 彼此诘駁至烈,終至說出「日斯邁而目斯征,各尊所聞,各行所知亦可矣,無複望于必同也。」無結果而休戰。

  張橫渠

  《 正蒙.太和篇 》 :「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兩體者,虛實也,動靜也,聚散也,清濁也,其究一而已。」

  《 易說 》 雲:「有兩則有一,是太極也,……一物而兩體,其太極之謂欤。」

  《 正蒙.參篇 》 :「一物兩體,氣也。一故神,兩故化。」

  修養方法

  明道雲:「學者須先識仁。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識得此理,以後敬存之而已。」又雲:「學者不必遠求,近取諸身,只明天理,敬而已矣。」

  朱子之形上學,系以周濂溪之太極圖說爲骨幹,而以康節所講之數,橫渠所說之氣,及程氏弟子所說形上、形下及理氣之分融合之。故朱子之學,可謂集其以前道學家之大成也。

  朱子 太極

  聲聲物物皆有個極……總天地萬物之謂。便是太極。

  太極只是個極好至善的道理。,….周子所謂太極,是天地人物萬善至好的表德。

  (馮友蘭雲:就其爲天地萬物之最高標准言,太極即如柏拉圖所謂好好概念,雅裏斯多德所謂上帝)。

  太極形而上之道也,陰陽形而下之器也。是以自其著者而觀之,則物靜不同時,陰陽不同位,而太極無不在焉。自其征者視之則沖穆無朕,而動靜陰陽之理,已悉在其中矣。 ( 《 太極圖說注 》 )

  理氣辯

  「未有這事,先有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不成元者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卻旋將道理入于裏面。」有其事必先有其理,此乃朱子之言也,然古來有弒君、弒父者,則必有弒君、弒父之理,則理未必盡善,或善惡皆存。而朱子卻曰:「太極只是個極好至善的道理,……周子所謂太極,是天地人物萬善至好的表德。」 (語類) 豈非自相矛盾?

  如果說太極乃理,理覺善,而弒君、弒父之事是氣,氣是惡,則朱子又說:「天下無無理之氣,無無氣之理。有是理,而後有是氣;有是氣,則必有是理。」又說:「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這樣看來,去人欲之私,存天理之正,聖人千言萬理,只是教人存天理,滅人欲。是要去人欲之太極,而存天理之太極,太極便變成兩個。

  又雲:「性、情、心,惟孟子說得好,仁是性,恻隱是情,須從心上發出來,心統性情者也,性只是合者底,只是理,非有個物事。若是有底物事,則既有善,必有惡,惟其無此物,只有理,故無不善。」這樣看來,情與理既非有物事,又無不善。則天下萬事萬物,善惡是非皆與理性不相幹,合不來。則講理學究有何用處?理既無物事,則是空洞的「有」與「無」。「無」的東西,何能決定「有」的東西?

  顔習齋對于程朱的理氣二元論──即「理性善、氣質惡」的命題加以批駁:「若謂氣惡,則理亦惡;若謂理善,則氣亦善。蓋氣即理之氣,理即氣之理。焉得謂理純一善,而氣質遍有惡哉?譬之目矣,眶疱睛,氣質也;其用光明能見物者,性也。將謂光明之理專視正色,眶疱睛乃視邪色乎?…惟因有邪色引動蔽其明,然後有淫視而惡者始名焉,然其爲之引動者,性之咎乎?氣質之咎乎?若歸咎于氣質,是必無此目也,然後可全目之性矣。」 (《存性篇》卷一)

  李卓吾說:「人之是非,初無定質。人之是非人也,亦無定論。無定質則此是彼非,並育而不害;無定論則是此非彼,亦並行而不相悖矣。前叁代無論矣,後叁代,漢、唐、宋是也。中間千百年來而獨無是非者,豈其人無是非哉?鹹以孔子之是非爲是非,故未嘗有是非耳。夫是非之爭也,如歲時然,晝夜更替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後日又是矣。雖使孔子複生于今日,又不知作如何是非,而遽以定本末行賞罰哉?」 ( 《 藏書.世記列傳.總目前論 》 略)

  朱子「主敬涵養」之法;伊川之「整齊嚴肅」;上蔡之「常惺惺」;和靖之「其心收斂不容一心物」也;延年之「默坐澄心,體認天理」;龜山之「靜坐中觀喜怒哀樂未發前作何氣象」。

  李翺<複性書>雲:「是故誠者,聖人性之也,寂然不動,廣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能照天地,則是一念無明;無始無明,乃無知無覺者,不能照也。

  又雲:「道者,至誠也。誠而不息則虛;虛而不息則明;明而不息則照天地而無遺。」

  朱子對佛法之批評

  朱子對于佛法僅極得一點小乘之皮毛,故其對佛法之批評,荒謬之極!佛家「空」字,固難懂。《楞伽經》上有七種「空」,唯識宗有五種「無爲」,其理極爲精奧。朱子對于佛家的「空」字僅作「空無」解,而以之來批評佛法,其淺薄實不值佛徒之一笑!《心經》「色即是空」一語,本爲「色即是佛性本體」之意。而朱卻解作「色即是空無」。其語類中有雲:「若佛家之說,都是無。以前也是無,如今眼下也是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大而萬事,細而百體九竅,一齊都歸于無。終日吃钣,卻道不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著衣,卻道不挂著一條絲。」此等外行語,如給禅宗祖師聽見,一定要打叁十棒,趕出山門外去。又佛家之「第一義空」,即是「如來實性」,亦名「實相」。有人問古師雲:「佛性是什麼?」答雲:「石頭」、「瓦塊」或答「燈籠」、「露柱」、「幹屎橛」,此乃表佛性無所不在。可見佛性並非空無。而朱子卻說:「釋氏說空,不是便不是,但空裏面須有道理始得。若只說道我是個空,而不知有個實底道理,卻做甚用?臂如一淵清水,清冷澈底,看來一如無水相似,他便道此淵只是空底,不曾將手去探是冷是溫,不知道有水在裏面。釋氏之見正如此,今學者貴于格物致知,便要見得到底。」朱子所謂「裏面須有道理始得」 … (缺)

  易

  易曰:「易無思也,無爲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寂然不動」是無始無明;「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一念無明。

  北宋智圓,自號中庸…

《月溪法師講大乘絕對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