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語錄(二)▪P10

  ..續本文上一頁己智慧、重自力,故古製禅堂不立佛像,以免分心;念佛則注重他力,其法爲持名、觀想、觀像,故應立西方聖像及淨土極樂國圖,兩者不可混,應加以厘定也。

  打七

  打七不是古製,明蓮池大師取《阿彌陀經》“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專持名號,以稱名故,諸罪消滅,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之意,創七日念佛之儀,謂之“打念佛七”,乃淨土法門也。其後禅堂亦有打禅七之法,不知起自何時,大概模仿念佛七而立。每逢打禅七之時,坐香、跑香皆加倍,食品亦較平時爲佳,此實徒勞無益。參禅者行住坐臥皆可用功,最要花用智慧力,以打破無始無明,荷澤大師所謂“以智慧劍斬斷諸住地煩惱”是也。多坐兩枝香、多跑兩枝香,實與明心見性無幹,亦無經典可據,大可不必。至若打餓七者,則更爲無謂矣。

  

  --------------------------------------------------------------------------------

  四、端行履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古雲真正修行者,多系自食其力,耕田種菜澹泊度日,無求于人,故人品自高,爲世所尊重敬仰。今之出家人,每有托修廟做會募化功德,招待香客希求布施,念經拜忏,形同稗販,其不守本分者,或捏造神話騙取財物,飽食終日,嬌懶成性,依賴社會以生存,爲人輕視,良有以也。百丈禅師領衆,耕作自給,有“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之語,最可爲法。勞動束作,並不妨礙用功,且可提起精神,免流惰懶;至若證悟之後,隨緣度日,更屬無礙。如疏山賣布、船子撐渡、龐居士做竹器、香岩種地,不可數舉。以有漏之力,養有漏之身,免爲腹所累,最堪爲法。

  大隱居廛,小隱居山

  古人雲:“大隱居廛,小隱居山。”此乃悟後境界。明心見性之後,穢土即是淨土,世間即是出世,山林鬧市,一樣安閑,隨緣度日,和光混俗。如二祖慧可悟道之後,出入茶樓酒肆,人或诘之,曰:“我自調心。”即此謂也。今之出家人大事未了,正當及時參訪修行,亦學古人混迹市廛,結習日深,動辄曰:“大隱居廛,小隱居山。”以爲掩飾,欺人欺己,入地獄速如箭。嗚呼哀哉!

  批評過來人言語舉動

  明心見性之人,其一言一語,無非自如來藏中流出,其一舉一動,無非佛性之妙用,惟證與證乃能知之,非普通人所能承當。故〈證道歌〉雲:“或是或非人不識,逆行順行天莫測。”如丹霞燒木佛、南泉斬貓、德山呵佛罵祖等是也。未能承當之人,或妄加批評,萬萬不可。古人雲:“毀謗般若,罪過無邊。”宜切戒之。

  假明心見性

  古人明心見性之後,隨拈一法皆是佛法,喝棒痛罵,無非親切爲人,《楞伽經》所謂:“或以揚眉瞬目、嘻笑怒罵,而作佛事是也。”今人或未明心見性,而冒充明心見性,未得謂得故弄玄妙,使人莫測高深,盲棒瞎喝、西扯東拉,不但聽者益增迷悶,自己亦莫明所爲之謂何?以此博得善智識之美名,徒使學人入于歧途,對此等人宜敬而遠之,切勿親近。

  僧人學醫、蔔、星相、書符、咒水

  出家人本分大事在修行參學,以求明心見性,除此以外皆不可學。今之出家人,或學醫、蔔、星相、書符、咒水,爲人蔔休咎、驅邪鬼者,此皆菩薩戒律所禁止者。說有種種神通,顯異惑衆,狂惑世人,空腹高心,見有德高僧講經說法,生憎恨心,切宜戒之(出《梵綱經》)。

  不問世間法

  或謂出家人不應問世間法,故而抛棄父母妻拏,妻拏而可抛棄,父母及衆生更可抛棄矣,非正理也。大乘佛法利己利他,不問世間法,則慈悲喜舍乎?何有未能事父則安能事佛乎?佛製出家人不畜妻拏,爲免影響淨業用功耳,有父母妻拏者欲出家,應先將父母妻拏安置停妥,衣食無慮方可。如六祖出家時,以十兩銀作爲母生活費,五祖有養母堂是也。倘無法安置而真心向佛者,則在家亦可修行,亦能成佛,如龐居士合家共說無生話,亦未始不可也。有志出家者,宜慎思之。《菩薩戒經》雲:“孝名爲戒。”孝順父母師長乃正理也。

  宏揚佛法

  一般出家人或有能琴棋書畫、吟詩作對者,以此與名流顯宦交遊,藉以維持廟宇出出鋒頭,認爲此乃宏揚佛法,實屬錯誤。宏揚佛法者,欲使衆生多明白佛法,入于佛之知見是也,與交遊何關?又有一般善于逢迎之出家人,招攬經忏法事,日無暇晷,認爲此乃佛法興盛山門光寵者,亦屬錯誤。超度亡魂雖屬法施之一,但專靠死人來活命,不爲生人做事,非能宏揚佛法也,非能續佛慧命也。

  出家人藐視師父

  出家人師父譬若父母,宜加孝敬。每有出家人因師父智識較低,佛法不懂,遂加以藐視者,非正理也。昔福州古靈贊禅師參方悟道後,歸度其師以報育之恩,學者宜以爲範。

  冒難遊行

  出家人置死生于度外,遂好冒難遊行,或不顧身體安全健康者,此乃《菩薩戒經》所禁也。出家人雖不必重視生死,但人身難得佛道難逢,此生既得人身,且已出家學佛,實屬難得,學佛未成,自宜保重身體,以便修持,豈可冒難輕生,自墮幻滅耶?

  車林軍

  僧問師:““車林軍”經中有此名字,《教乘法數》、《佛學小辭典》、《佛學大辭典》都考查不出來,究竟是甚麼道理?”師答雲:“車林軍,釋迦佛住世,皇帝出宮列在後面的軍人。譬喻無始無明,佛性後面,妄念前面。出《百論疏》卷八。”

  出家人自認根鈍

  中國人之大乘根器出自天禀,故大乘法傳入中國之後,隨即發揚光大,若禅宗、若華嚴、若天臺、若法相、若淨土、若律宗、若叁論,皆以天竺之種子移植中土,而別開燦爛之奇葩者也,故達摩東來自謂見東土神州有大乘氣象。現印土佛法夕微,沈寂千余年,所存者小乘而耳,東亞各佛教國所存亦小乘爲多,獨中國繼承大乘法門,勿墮此中國人天賦獨厚之明證也。今之出家人每自認根鈍,謂成佛須曆叁大阿僧只劫修練,此生無望,遂自打退堂鼓,不肯發勇猛心,因循過日,此種錯誤觀念亟須打破。應知叁大阿僧只劫者,不過譬喻之言而已,迷雖累劫而悟則須臾,倘能發心精進,一刹那即可度過叁大阿僧只劫矣。況自己天賦根器乃天公特別施與之好田地,當努力開辟以利己利人,方不負此天賦,方是真正的佛子;倘任其荒蕪,則來生實不得人身,連此一片田地,亦得不到矣。

  發大乘心,修小乘行

  晚近一般出家人或信佛居士,每有“發大乘心,修小乘行”一語,意謂末世衆生根淺障深,雖應發大乘心,仍須修小乘行,方切實際,方不爲好高骛遠之累,此乃大錯。發大乘心,便應修大乘行,發小乘心者,則修小乘行,中國人向多大乘根器,切毋長他人志氣,損自家威風也。

  〈永嘉證道歌〉與《永嘉集》之辯論

  〈永嘉證道歌〉不是著《永嘉集》之人著的。以前緣在西安講經,臥龍寺中有宋朝之古本,寫明〈荷澤禅師證道歌〉,不知何故,荷澤的名改爲永嘉的名說?是有兩方面辯論證明。《永嘉集》與〈永嘉證道歌〉說的話意思是兩樣,〈證道歌〉與《荷澤神會語錄》(商務印書館出版)意思是一樣,《永嘉集》的話是二乘老莊的話,〈證道歌〉與《荷澤語錄》是明心見性後說上乘的話,你們拿這幾種書自己參考都能明白。

  敖世、憤世、遁世、出世、入世、出入世

  人之處世有數種:一爲敖(傲)世。敖世者,自命清高,立于世外,玩世嘲俗,爲懷僻繩異之行,以爲韻事佳話,所謂俗中實俗是也。二爲憤世。憤世者,懷才不遇,衆醉我醒,睹一世之瞶瞶,不忍揚波醊醨,乃甘與世絕,葬身魚腹,此叁闾大夫之徒是也,君子哀之,且深敬之。叁爲遁世。遁世者,本性清淑,厭薄名利,不樂與人間世交涉,放浪形骸之外,友禽鳥而侶糜鹿,巢父、許由之徒是也,古今高流詩人,亦往往有之。如李白詩所謂:“問吾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此等人超塵絕俗,與世界無甚關系,雖欲遁世而終未能完全超出于世界之外也。四爲出世。出世者,感生老病死、頭出頭沒之苦,欲求超出于六道輪回之外,苦行製欲,斷滅六根,以求涅槃,雖獲羅漢果受叁昧禅味之樂,亦與世界無關也,故名自了漢,佛常斥爲焦芽敗種,戒人勿效之。五爲入世。對人生抱有愛好與希望,如快樂主義者、社會主義者、人道主義者,各依其自己之信仰,願爲自己成他人或國家社會服務是也,六爲出入世。出入世者,修菩薩行,具大悲心,既已出世,又能入世度人,利己利他出入無礙,功德圓滿是也。由是觀之,爲常人能入世而不能出世,高流能出世而不能入世,能出世而又能入世者,惟大乘菩薩能之。最圓滿之人生意義,其在斯乎!

  不信因果

  真如佛性體中無因無果,故明心見性者超出因果輪回之外,不受後有,此惟漏盡成佛者能之。今之修行者每見悟道祖師說因果相空,不見罪性了不可得,遂不信因果,此乃大錯。須知諸漏未盡未出叁界,仍受因果輪回之支配無法逃脫,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也。已見性者,雖行畜生道而無礙;未見性者,一語便墮五百年野狐身。可不慎哉!

  比丘常帶叁分病

  語雲:“比丘常帶叁分病。”意謂比丘出家修行爲了生脫死,生死乃人之大病,生死未除大事未了,十二時中不忘了此病,故比丘居室名“寮房”,寮者醫寮也,欲有勿忘生死大病之宜寮也。今之出家人不解此緣,以爲比丘應信窮餓其身,使面黃骨瘦,常帶叁分病容,然後才算有工夫,才算修苦行;或有故意穿褴褛衣履,鹑衣百結,囚首垢面,蟻虱滿身,使人莫測,以爲非此不足爲高僧大德者,不但自欺欺人,實亦違背佛製。出家人雖應抱樸居素,澹泊自甘,衣不求美,食不求精,但亦整齊清潔,營養充足,然後身安體健,可以肆力用功,到處不致被人輕視。現今社會皆以保持清潔,爲增進健康要素,比丘爲度衆生計,對于此點,亦應適應俗情,方能與人接近,…

《月溪法師語錄(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