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己智慧、重自力,故古制禅堂不立佛像,以免分心;念佛则注重他力,其法为持名、观想、观像,故应立西方圣像及净土极乐国图,两者不可混,应加以厘定也。
打七
打七不是古制,明莲池大师取《阿弥陀经》“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之意,创七日念佛之仪,谓之“打念佛七”,乃净土法门也。其后禅堂亦有打禅七之法,不知起自何时,大概模仿念佛七而立。每逢打禅七之时,坐香、跑香皆加倍,食品亦较平时为佳,此实徒劳无益。参禅者行住坐卧皆可用功,最要花用智慧力,以打破无始无明,荷泽大师所谓“以智慧剑斩断诸住地烦恼”是也。多坐两枝香、多跑两枝香,实与明心见性无干,亦无经典可据,大可不必。至若打饿七者,则更为无谓矣。
--------------------------------------------------------------------------------
四、端行履
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古云真正修行者,多系自食其力,耕田种菜澹泊度日,无求于人,故人品自高,为世所尊重敬仰。今之出家人,每有托修庙做会募化功德,招待香客希求布施,念经拜忏,形同稗贩,其不守本分者,或捏造神话骗取财物,饱食终日,娇懒成性,依赖社会以生存,为人轻视,良有以也。百丈禅师领众,耕作自给,有“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之语,最可为法。劳动束作,并不妨碍用功,且可提起精神,免流惰懒;至若证悟之后,随缘度日,更属无碍。如疏山卖布、船子撑渡、庞居士做竹器、香岩种地,不可数举。以有漏之力,养有漏之身,免为腹所累,最堪为法。
大隐居廛,小隐居山
古人云:“大隐居廛,小隐居山。”此乃悟后境界。明心见性之后,秽土即是净土,世间即是出世,山林闹市,一样安闲,随缘度日,和光混俗。如二祖慧可悟道之后,出入茶楼酒肆,人或诘之,曰:“我自调心。”即此谓也。今之出家人大事未了,正当及时参访修行,亦学古人混迹市廛,结习日深,动辄曰:“大隐居廛,小隐居山。”以为掩饰,欺人欺己,入地狱速如箭。呜呼哀哉!
批评过来人言语举动
明心见性之人,其一言一语,无非自如来藏中流出,其一举一动,无非佛性之妙用,惟证与证乃能知之,非普通人所能承当。故〈证道歌〉云:“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如丹霞烧木佛、南泉斩猫、德山呵佛骂祖等是也。未能承当之人,或妄加批评,万万不可。古人云:“毁谤般若,罪过无边。”宜切戒之。
假明心见性
古人明心见性之后,随拈一法皆是佛法,喝棒痛骂,无非亲切为人,《楞伽经》所谓:“或以扬眉瞬目、嘻笑怒骂,而作佛事是也。”今人或未明心见性,而冒充明心见性,未得谓得故弄玄妙,使人莫测高深,盲棒瞎喝、西扯东拉,不但听者益增迷闷,自己亦莫明所为之谓何?以此博得善智识之美名,徒使学人入于歧途,对此等人宜敬而远之,切勿亲近。
僧人学医、卜、星相、书符、咒水
出家人本分大事在修行参学,以求明心见性,除此以外皆不可学。今之出家人,或学医、卜、星相、书符、咒水,为人卜休咎、驱邪鬼者,此皆菩萨戒律所禁止者。说有种种神通,显异惑众,狂惑世人,空腹高心,见有德高僧讲经说法,生憎恨心,切宜戒之(出《梵纲经》)。
不问世间法
或谓出家人不应问世间法,故而抛弃父母妻拏,妻拏而可抛弃,父母及众生更可抛弃矣,非正理也。大乘佛法利己利他,不问世间法,则慈悲喜舍乎?何有未能事父则安能事佛乎?佛制出家人不畜妻拏,为免影响净业用功耳,有父母妻拏者欲出家,应先将父母妻拏安置停妥,衣食无虑方可。如六祖出家时,以十两银作为母生活费,五祖有养母堂是也。倘无法安置而真心向佛者,则在家亦可修行,亦能成佛,如庞居士合家共说无生话,亦未始不可也。有志出家者,宜慎思之。《菩萨戒经》云:“孝名为戒。”孝顺父母师长乃正理也。
宏扬佛法
一般出家人或有能琴棋书画、吟诗作对者,以此与名流显宦交游,藉以维持庙宇出出锋头,认为此乃宏扬佛法,实属错误。宏扬佛法者,欲使众生多明白佛法,入于佛之知见是也,与交游何关?又有一般善于逢迎之出家人,招揽经忏法事,日无暇晷,认为此乃佛法兴盛山门光宠者,亦属错误。超度亡魂虽属法施之一,但专靠死人来活命,不为生人做事,非能宏扬佛法也,非能续佛慧命也。
出家人藐视师父
出家人师父譬若父母,宜加孝敬。每有出家人因师父智识较低,佛法不懂,遂加以藐视者,非正理也。昔福州古灵赞禅师参方悟道后,归度其师以报育之恩,学者宜以为范。
冒难游行
出家人置死生于度外,遂好冒难游行,或不顾身体安全健康者,此乃《菩萨戒经》所禁也。出家人虽不必重视生死,但人身难得佛道难逢,此生既得人身,且已出家学佛,实属难得,学佛未成,自宜保重身体,以便修持,岂可冒难轻生,自堕幻灭耶?
车林军
僧问师:““车林军”经中有此名字,《教乘法数》、《佛学小辞典》、《佛学大辞典》都考查不出来,究竟是甚么道理?”师答云:“车林军,释迦佛住世,皇帝出宫列在后面的军人。譬喻无始无明,佛性后面,妄念前面。出《百论疏》卷八。”
出家人自认根钝
中国人之大乘根器出自天禀,故大乘法传入中国之后,随即发扬光大,若禅宗、若华严、若天台、若法相、若净土、若律宗、若三论,皆以天竺之种子移植中土,而别开灿烂之奇葩者也,故达摩东来自谓见东土神州有大乘气象。现印土佛法夕微,沉寂千余年,所存者小乘而耳,东亚各佛教国所存亦小乘为多,独中国继承大乘法门,勿堕此中国人天赋独厚之明证也。今之出家人每自认根钝,谓成佛须历三大阿僧只劫修练,此生无望,遂自打退堂鼓,不肯发勇猛心,因循过日,此种错误观念亟须打破。应知三大阿僧只劫者,不过譬喻之言而已,迷虽累劫而悟则须臾,倘能发心精进,一刹那即可度过三大阿僧只劫矣。况自己天赋根器乃天公特别施与之好田地,当努力开辟以利己利人,方不负此天赋,方是真正的佛子;倘任其荒芜,则来生实不得人身,连此一片田地,亦得不到矣。
发大乘心,修小乘行
晚近一般出家人或信佛居士,每有“发大乘心,修小乘行”一语,意谓末世众生根浅障深,虽应发大乘心,仍须修小乘行,方切实际,方不为好高骛远之累,此乃大错。发大乘心,便应修大乘行,发小乘心者,则修小乘行,中国人向多大乘根器,切毋长他人志气,损自家威风也。
〈永嘉证道歌〉与《永嘉集》之辩论
〈永嘉证道歌〉不是着《永嘉集》之人着的。以前缘在西安讲经,卧龙寺中有宋朝之古本,写明〈荷泽禅师证道歌〉,不知何故,荷泽的名改为永嘉的名说?是有两方面辩论证明。《永嘉集》与〈永嘉证道歌〉说的话意思是两样,〈证道歌〉与《荷泽神会语录》(商务印书馆出版)意思是一样,《永嘉集》的话是二乘老庄的话,〈证道歌〉与《荷泽语录》是明心见性后说上乘的话,你们拿这几种书自己参考都能明白。
敖世、愤世、遁世、出世、入世、出入世
人之处世有数种:一为敖(傲)世。敖世者,自命清高,立于世外,玩世嘲俗,为怀僻绳异之行,以为韵事佳话,所谓俗中实俗是也。二为愤世。愤世者,怀才不遇,众醉我醒,睹一世之瞶瞶,不忍扬波醊醨,乃甘与世绝,葬身鱼腹,此三闾大夫之徒是也,君子哀之,且深敬之。三为遁世。遁世者,本性清淑,厌薄名利,不乐与人间世交涉,放浪形骸之外,友禽鸟而侣糜鹿,巢父、许由之徒是也,古今高流诗人,亦往往有之。如李白诗所谓:“问吾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此等人超尘绝俗,与世界无甚关系,虽欲遁世而终未能完全超出于世界之外也。四为出世。出世者,感生老病死、头出头没之苦,欲求超出于六道轮回之外,苦行制欲,断灭六根,以求涅槃,虽获罗汉果受三昧禅味之乐,亦与世界无关也,故名自了汉,佛常斥为焦芽败种,戒人勿效之。五为入世。对人生抱有爱好与希望,如快乐主义者、社会主义者、人道主义者,各依其自己之信仰,愿为自己成他人或国家社会服务是也,六为出入世。出入世者,修菩萨行,具大悲心,既已出世,又能入世度人,利己利他出入无碍,功德圆满是也。由是观之,为常人能入世而不能出世,高流能出世而不能入世,能出世而又能入世者,惟大乘菩萨能之。最圆满之人生意义,其在斯乎!
不信因果
真如佛性体中无因无果,故明心见性者超出因果轮回之外,不受后有,此惟漏尽成佛者能之。今之修行者每见悟道祖师说因果相空,不见罪性了不可得,遂不信因果,此乃大错。须知诸漏未尽未出三界,仍受因果轮回之支配无法逃脱,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也。已见性者,虽行畜生道而无碍;未见性者,一语便堕五百年野狐身。可不慎哉!
比丘常带三分病
语云:“比丘常带三分病。”意谓比丘出家修行为了生脱死,生死乃人之大病,生死未除大事未了,十二时中不忘了此病,故比丘居室名“寮房”,寮者医寮也,欲有勿忘生死大病之宜寮也。今之出家人不解此缘,以为比丘应信穷饿其身,使面黄骨瘦,常带三分病容,然后才算有工夫,才算修苦行;或有故意穿褴褛衣履,鹑衣百结,囚首垢面,蚁虱满身,使人莫测,以为非此不足为高僧大德者,不但自欺欺人,实亦违背佛制。出家人虽应抱朴居素,澹泊自甘,衣不求美,食不求精,但亦整齐清洁,营养充足,然后身安体健,可以肆力用功,到处不致被人轻视。现今社会皆以保持清洁,为增进健康要素,比丘为度众生计,对于此点,亦应适应俗情,方能与人接近,…
《月溪法师语录(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