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收化他之效,以往陋习实须痛除。朴素、整齐、简单、清洁,为比丘衣、食、住、行之良规,身体健康,精神饱满,正好修行,病夫之态,只令人可怜,不会受人尊敬也。
发心度众生
一般人每谓能发心度众生是大乘,不能发心度众生则是小乘,此语未尽当。修行人须先通达大乘明心见性,先自度方能度众生,倘未通大乘,未明心见性,未能自度便,欲发心度众生,无有是处。于佛不过一知半解,便欲为人讲说,以一盲引众盲,虽云我度众生,其实则反误众生矣。故发愿自可发愿,度众生则须万分慎重。维摩诘云:“若自有缚,能解彼缚,无有是处。”
六祖与神秀
神秀“身是菩提树”与六祖之“菩提本无树”两偈,可以代表顿渐两教。或谓六祖“本来无一物”是落空,而神秀“时时勤拂拭”则不落空;又谓六祖得体不得用,而神秀体用具足,此乃错误。六祖已明心见性,故其偈乃表示佛性无生无灭、不垢不净、不受薰染、本来成佛,乃站在真如果位上而言也;神秀尚未见性,故尚须拂拭,乃站于众生因地上而言也。倘六祖落空,五祖安肯授以衣钵耶?
出家人本分大事
出家人本分大事在自度度人,“明心见性”为自度,“领导众生”为度人,欲明心见性必先修行,欲修行必先参访善智识,故出家人之本分大事乃在参访善智识,以求明心见性之方,见性之后利己利他。临济云:“夫出家人,须辨得平常真正见解,辨佛、辨魔、辨真、辨伪、辨凡、辨圣,若如是辨得,名真出家,利己利他。”每有一般出家人,以为修造庙宇、诵经礼忏就是本分大事,甚或尔争我夺,结党相倾,而参学修行,反置而不顾,是弃本而逐末也。德山鉴禅师云:“比丘行脚当具正眼,诵经礼拜,乃是魔民,营造殿宇,又造魔业。”百丈大智禅师云:“为求无上菩提涅槃,故出家犹是邪愿,况乎世间诤论、觅胜负说、我能我解、贪一门徒、爱一弟子、恋一住处、结一檀越、一衣一食、一名一利?”正是一针见血之语。
讲经说法
讲经说法利益众生,乃佛徒盛事也,但讲经法师须博览三藏,贯通八宗,明达佛之本意,为人讲说方不贻误众生。故祖师云:“依文解义,与佛作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讲经法师应依照佛临涅槃时,所付嘱之四不依:一、依智不依识。二、依义不依语。三、依法不依人。四、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智不依识者,谓说法应以如来藏中流出,勿用脑筋见闻觉知发挥也;依义不依语者,勿以辞害义也;依法不依人者,依法之本意,勿依人之主张也;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者,谓大乘为了义,小乘、中乘乃不了义,故不可依也。
未明心见性说法
《达磨血脉论》云:“不能分别皂白,妄言宣佛敕,谤佛忌法,如斯等类,说法如雨,尽是魔说,即非佛说,师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他指挥,不觉堕生死海。”“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魔家眷属,不是佛家子弟,既不辨皂白,凭何免生死?”
假使说得千经万论,若不见本性,只是凡夫见,非是佛法。
误认行善为佛法
一般在家人、出家人误认行善便是佛法,此乃错误。行善虽是好事,但与明心见性成佛无甚关系,种善因者可得善果,善果乃世间福根,非成佛之果也。欲成佛者须修行参禅,参禅所以养育菩提心者也,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可不慎哉!《六祖坛经.无相颂》云:“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未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名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知佛恩、报佛恩
释迦佛创明心见性法门及种种方便以济度众生,使超出轮回苦海,众生应知佛恩、应报佛恩,此理所当然。惟今之佛徒以为修建寺庙、印送佛经、吃素行善,便是知佛恩、报佛恩,此乃错误。昔梁武帝问达摩祖师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又《报恩经》云:“知恩者,自发菩提心,菩提报恩,教一切众生令发菩提心。”由是观之,能修大乘明心见性法门者,方可谓之知佛恩;能自己明心见性后,再教导众生修行明心见性者,方可谓之报佛恩也。
比丘梦遗精
出家人梦遗精,自己以为持戒不严,心中常生苦恼,此乃误解。遗精乃生理作用,非出故意,无碍戒行。《四分戒》云:“除梦遗,不犯戒。”《大般涅槃经》云:“迦叶菩萨白佛言:“若有比丘,梦行淫欲,是犯戒否。”佛曰:“否也,醒时应生忏悔。””
达摩拿数珠
世俗画达摩像,或作手拿数珠之状,此乃错误,达摩乃禅宗初祖,非修念佛法门及数息之禅也。人或误谓达摩祖师修念佛者,非也。其作面壁像亦不妥,禅宗不主空心静坐,斥静坐是病非禅,且达摩早已明心见性,不必再修,何须面壁?良以初来东土言语不通,禅理深微,一时无可与语,故终日宴坐,以待传人,非习禅也。倘静坐是禅,则舍利弗宴坐林中,不应被维摩诘责呵也!
出家人闹派头
出家人以恬澹自甘为本分,古德如赵州和尚四十年穿一衲衣,慧琳和尚三十年着一(革+两)鞋,明教嵩禅师做一纸被,数年方成,非欲以此博美名,乃不欲为生活所累耳。现每见一般法师、方丈当家之辈,食则珍馐美味,衣则狐貂绫罗,住则高堂大厦,出则前呼后拥,与古人之一瓶一钵、竹杖芒鞋,为一句“随他去”,而历遍万水千山者,岂可同日而语耶?昔有某国师入京,行李多至数十担,致为司马温公所轻视,真心学佛者,可不慎哉!
杨岐禅师云:“杨岐住屋壁疏,满床尽撒雪珍珠。缩却项暗磋呼,翻忆古人树下居。”栖贤禅师偈云:“莫谓栖贤穷,身穷道不穷。草鞋狞如虎,拄杖活如龙。渴饮曹溪水,饥吞栗棘蓬。铜头铁额汉,尽在我山中。”龙山和尚诗云:“一池荷叶衣无尽,满地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屋入深居。”古德高风,令人孺慕不已。
出家人不结婚
人或讥出家人不结婚为不当,谓如全世界之人皆出家,人类必将绝种,此语未当。释迦佛并不勉人人皆出家,在家亦可修行、亦可成佛。出家者,乃为担荷大法,宏扬宗旨,故不畜妻拏以免牵挂,非谓学佛信佛者,皆不可结婚也。世俗之人为专心致志于其事业计,亦多有独处终身者,如欧洲史学家吉朋、谦谟、柏格儿,哲学家之笛卡儿、巴士卡尔、斯宾挪莎、康德、霍布士、德克、边沁、斯宾塞、叔本华、尼采,科学家之奈端、斯密应丹,文学家福录特尔、格黎,政治之维廉鳌特、加富尔、梅马,皆终身独居之人,而其思想之贡献于世界,岂不伟耶?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非迷信,佛法是积极不是消极
人每误认佛教为消极,此乃错误。小乘佛教虽近消极,但大乘则是积极也,其所以有消、积极之别,乃其方法不同所致。小乘修四谛断六根,中乘修十二因缘断一念无明,皆是厌苦而求乐,厌烦恼而求涅槃。断六根者,乃将感觉之门关闭,使烦恼不能侵入,而得清净快乐;断一念无明者,乃将思想完全停止,入于寂灭禅定之境,得涅槃之乐,然此乃个人之快乐,与他人无关,故谓之自了汉,谓之消极可也,故佛斥为“蕉芽败种”。至若大乘菩萨,其所修者为六波罗蜜: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那。六、般若。其目的在明心见性,自己成佛之后再化度众生。菩萨两字是菩提萨埵之简称,菩提者,乃自觉之道;萨埵者,觉有情之义,即自觉觉他之意也。菩萨本愿是有一众生未灭度,自己不愿成佛,其目的在度尽众生,使世界变为净土,自由而平等,此岂消极者哉?菩萨之所以起积极之愿行,是因为明心见性之后,大觉大悟,十方世界皆变为净土,宇宙万物皆是法身,故世界并不被取消,以同体之慈悲作度人行愿,故曰:“世间法即佛法,佛法即世间法。”不能于此世界外,另觅法界,其体一也。或误以为出家学佛,乃离开世界、逃避世间者,此大错也。菩萨者,先度己后度人,先出世后入世,不先度己,则无力度人,不先出世,则无法入世,故佛云:“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菩萨云:“非度尽一切众生,决不成佛。”此岂消极之人所能办耶?
《庄子.大宗师》篇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蹙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坐忘的道理,就是佛家的无始无明境界。
佛法非唯心,亦非唯物
有认华严宗为客观唯心论(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七四九页),认法相宗为主观唯心论者(向林冰《中国哲学史纲要》三一七页),此皆错误。“华严四法界观”虽近似客观唯心论,但法界观之最高境界─“一真法界”,则是绝对者,所谓真如本体是也。真如本体非思辨所能及,非言语所能道,既非心之所谓能观,则岂可谓之客观唯心论耶?华严宗之缘起法门或可谓为客观唯心论,至其性起法门则非心非物,非主观亦非客观者也。法相宗之“八识三自性”,或可谓之主观唯心论,至于“四智三无性”,则是绝对真如境界,言忘虑绝,亦非心之所能观,非主客之可别也。大凡哲学上所以分主客两观,心物之论皆相对者也,佛法中可以言诠…
《月溪法师语录(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