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部份,亦相对者也,相对者可以思辨领会;至若最后绝对本体,则离于言说,只可证悟,不能分析也。向来哲学家们研究佛法是当做学问来研究,没有当作了生脱死的法门来研究,故只能在相对之范围内寻枝摘叶,推至绝对之门,便无法前进。但佛法之最重要最究竟部份,在于绝对,非在相对也,故哲学家只能懂佛法之皮毛,不能得佛法之骨髓,只能采其枝叶,不能得其根本,以皮毛之见解来推测佛之最高根本境界,自然易陷于错误之武断也。故凡以主观、客观、唯心、唯物评佛法本体者,无有是处。岂不闻马祖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耶?哲学家如要知道“究竟”是甚么?请先抛开书袋,把那些唯心、唯物的名词,主观、客观的概念投向大海,投向粪坑,然后向那黑黑暗暗的地方看去,看到山穷水尽时,或有些儿消息来也。
佛法不落空
普通一般哲学家皆认为小乘是:一、我有法空,二、我空法有;大乘是我法皆空。到这个“空”字,便认为是佛法止境,所以把佛法看成落空,此乃大错。我法皆空者,是整个相对宇宙(由脑筋知觉而存者)已结束,于是接着便有一个绝对的真实的宇宙出现,永恒不易,圆满无缺,无生无灭,超越时空,所以佛法是最究极的实在,并非落空。
印度信佛亡国
佛法创始于印度,印度亡国,人遂谓印度因信佛亡国,此乃错误。佛法在印度没落已千余年,其国人信婆罗门教(即印度教)、回教为多,当印度佛教旺盛之时,正是印度阿育王朝最富强之时代,犹如中国唐朝最富强,其时中国佛教亦最盛。印度亡国之日,正是其国佛教极衰微之时期,故我谓印度乃因不信佛而亡国。
悟道是悟理
悟道者,明心见性成佛之谓也;悟理者,明白道理之谓也。明白道理并非成佛,悟道是证悟,悟理是解悟,头脑清楚之人,懂得经教道理,但仍须参禅修行,向心内用功打破无始无明,方能明心见性证悟佛道。故世人常谓“悟道是悟理”者,非也。佛性是绝对的,理是相对的,不能用理字来代表佛性本体,修行不在悟理而在证入佛性本体,了生脱死。宋儒理学便是把相对的理,当做绝对的本体,所以没有究竟,如果悟道是悟理,则佛法变成理学矣!
杲日当空,秋月如镜
“杲日当空,秋月如镜”,两语乃譬喻明心见性之后,真如佛性光明普照也,此境须打破无明窠臼,方能证得。今人每以为一念不动,心境如海水无波,便是“杲日当空,秋月如镜”,非也。一念不动,仍是“见闻觉知”之灵性境界,非真如佛性境界也。
超出无边识处
《涅槃经》云:“超出无边识处。”无边识处者,无色界四天之一,无始无明范围是也,能超过无始无明范围,便是超出三界进入佛性境界。今人每误为能断不想之念,便是超出无边识处,非也。不想之念亦断,乃于非想非非想处,无色界最后之一天,仍是无始无明范围,非佛性境界也。
当净其意如虚空
《华严经》云:“若人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意谓明心见性之后,得绝对之“常乐我净”,六根皆变为佛性,如《圆觉经.普眼菩萨分》所云:“眼根清净者。”《圆觉经》云:“八万四千尘劳,一切平等清净不动。”其理相同。今人误以为心中清清净净、妄念不生便是佛境界,实为大错。心中清清净净是阿赖耶识中之净缘,非佛性也。净缘一受薰染,妄念复生仍为染缘,净而又染,染而又净,便是生灭轮回;佛性不受薰染,无有生灭轮回,故不同。
认大乘佛经为神话
一般人读《华严经》、《维摩诘所说经》及其他发挥绝对妙理之经典,见其中所语皆诧异莫测,非世间所有,遂疑佛经为神话或不实之语,甚有目《维摩诘经》、《法华经》为小说者(胡适认《维摩诘经》是小说,袁子才认《法华经》为小说),此乃大错。盖因法身妙理非言可宣,故借种种喻,以异表其万一。印度人善说寓言,富于文艺天才,佛徒利用此种特长以说法宣教,盖亦有之然。佛乃真语者、实语者,绝非神话无稽之谈。若读者系明心见性或已解悟之人,自能领其奥旨,欣悦赞叹也,千万毋以神话视之,更千万勿以常理揆之。
古来成佛唯释迦一人
一般人每谓:“古来成佛,只有释迦一人!”此乃大错。佛乃觉义,凡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但能觉悟明心见性,便与诸佛无异。古来祖师证悟如来境界者甚多,皆有事迹语句可考,岂可谓之非成佛耶?《梵网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等是未成之佛。”寒山和尚云:“尝闻释迦佛,亲受燃灯记。燃灯与释迦,只论前后智。”在释迦佛以前古佛极多,与释迦佛同时证等觉妙觉者,亦不为少,释迦佛为一大事因缘出世,发明种种方法以引导于众生,使见性成佛,故释迦佛之后,成佛者更多。倘谓“古来成佛唯释迦一人”,则直把释迦佛当做“上帝”、“天主”矣,使释迦佛闻此语,必斥其为外道邪见也。且众生修行用功,目的在见性成佛耳,如成佛只有一人,余皆无望,则辛苦修持者,果将奚图耶?
密在汝边
惠明问六祖曰:“上来密语密意外,更有密意否?”祖曰:“汝若返照,密在汝边。”一般人遂误谓佛法乃秘密传授不可告人,此乃大错。六祖之所谓“密”即佛性是也,凡人皆有佛性,无假外求,故曰:“汝若返照,密在汝边。”释迦佛的种种法门,皆为普度众生而设,故不但无秘密可言,抑且愈公开愈好,惟恐众生不能承当耳,岂有不可告人者哉?语云:“事无不可对人言。”《维摩诘经》云:“不谄是道场。”释迦佛云:“我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何秘密之可云耶?至若密宗之“三密加持”,乃受婆罗门神秘作风之影响,又当别论。
终日吃饭,未曾吃着一粒米
黄檗禅师《传心法要》云:“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此乃悟后境界也。明心见性者,三身俱足,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行住坐卧,佛性如如,行路吃饭相同无相关耶!今人误以为吃饭时,不要执着吃饭,走路时不要执着走路,便是悟道,实属大错。夫吃饭时不执着吃饭,则饭菜一定会错往鼻孔里送;走路时不执着走路,则一定会跌下粪坑去,安能成佛耶?智门祚禅师云:“所以道:“若是得的人,道火不烧口,道水不溺身,你每日吃饭,还少得一粒么?””又古人云:“终日着衣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未曾挂着一缕线。虽然如此,又须实到此里始得;若未到此田地,且莫掠虚。”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经云:“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乃指法身也。法身充满于世界,无所不在,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是也。人或误谓佛入地狱者,非也。
心无罣碍
心无罣碍者,谓明心见性之后超出三界,不为万法所阻障,得大自在是也。或误为不挂念富贵名利、死生祸福,便是心无罣碍,非也。不挂念富贵等等,乃达天之命而已,非了生脱死超出三界之无罣碍也。
一尘不染
人每以为将妄念断除干净,便是一尘不染,或以为逃遁深山,远离红尘,便是一尘不染,皆非也。一尘不染者,乃真如佛性之中,着一点生死烦恼不得是也。
印可
宗门不立文字,惟以心印心。以心印心者,已明心见性之明眼善知识,印证后学心得是也,必须同是证悟,方予印可,故所印者乃佛性真心,非普通见解也。今人彼此俱未明心见性,一语相投便互相印可,徒增我慢习气,不但无益,是为修行之碍。大慧禅师所谓“烂冬瓜印子”,不知印坏了多少人的心也。悲乎!
超出三界
超出三界者,明心见性之后,欲界、色界、无色界皆变为佛性,无有生死轮回不受后有,故名超出三界。今之修行人,或逃遁深山遗世独立,以为便是超出三界,只怕腊月卅日到来,阎罗老子不肯相饶耳!或有认为将思想妄念断尽、一无所有便是超出三界,此小乘之见也。思想断尽入于无色界、无所有处,未出三界也。
王英孙,宋季人,所藏有《雪窦和尚卷》云:
“有无尽是两头话,诸祖因不立言诠。末代儿孙立户牖,一花五叶天真传。永嘉虽向曹溪路,毕竟惟闻自己禅。根器警拔诚难遇,凿透高原始及泉。”(《珊瑚纲》下七六三)
寂灭为乐
《涅槃经》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诸行无常者,即十二因缘是也。由无明而至老死,循环返复,生灭无常,故之谓生灭法。要破此生灭法,要先打破无明。十二因缘之无明乃一念无明,一念无明不可破,只有一念无明根本种子,名“无始无明”者,可以打破。无始无明打破,则看见佛性本来无生无灭、常乐我净,故曰:“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乃谓打破无始无明,见性成佛之后,无生无灭、自在快乐也。今人误解此意,有谓诸行无常者,乃谓人有生必有死,生时是无常,死了便寂灭快乐。又有谓一念生灭是无常,把一念断了便是寂灭为乐,此乃外道断常之见也,不宜从。
三毒
三毒者,贪、瞋、痴是也,乃烦恼之根源。修小乘者断贪、瞋、痴,修大乘行菩萨道者则不断,反可用以度生。贪者,贪度众生,使成佛道;瞋者,呵骂小乘,赞叹大乘;痴者,视众生为子。《涅槃经》云:“我爱一切众,皆如罗(目+侯)罗。”《华严经》:“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乃指不行菩萨道之人而言。若菩萨者,乃“不断烦恼而入涅槃”,转三毒为三聚净戒,转烦恼为菩提,以三毒为如来种(出《六祖坛经》)者也。
一念无明不可破
世尊因普眼菩萨欲见普贤,不可得见,乃至三度入定遍观,三千大千世界,觅普贤不可得,而来白佛。佛曰:“汝谓于静中三昧中,起念便见普贤。”普眼于是才起一念,便见普贤向空中乘六牙白象。
僧肇《无名论》
僧肇着《涅槃无名论》,以老子“无名天地之始”与佛之“涅槃”并论,实为大谬。老子之无名乃无始无明也,岂可与涅槃妙心真如实相并论耶?其言曰:“夫涅槃之为道也,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超群有以出升,量太虚,而永久随之,…
《月溪法师语录(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