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語錄(二)▪P12

  ..續本文上一頁之部份,亦相對者也,相對者可以思辨領會;至若最後絕對本體,則離于言說,只可證悟,不能分析也。向來哲學家們研究佛法是當做學問來研究,沒有當作了生脫死的法門來研究,故只能在相對之範圍內尋枝摘葉,推至絕對之門,便無法前進。但佛法之最重要最究竟部份,在于絕對,非在相對也,故哲學家只能懂佛法之皮毛,不能得佛法之骨髓,只能采其枝葉,不能得其根本,以皮毛之見解來推測佛之最高根本境界,自然易陷于錯誤之武斷也。故凡以主觀、客觀、唯心、唯物評佛法本體者,無有是處。豈不聞馬祖雲“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耶?哲學家如要知道“究竟”是甚麼?請先抛開書袋,把那些唯心、唯物的名詞,主觀、客觀的概念投向大海,投向糞坑,然後向那黑黑暗暗的地方看去,看到山窮水盡時,或有些兒消息來也。

  佛法不落空

  普通一般哲學家皆認爲小乘是:一、我有法空,二、我空法有;大乘是我法皆空。到這個“空”字,便認爲是佛法止境,所以把佛法看成落空,此乃大錯。我法皆空者,是整個相對宇宙(由腦筋知覺而存者)已結束,于是接著便有一個絕對的真實的宇宙出現,永恒不易,圓滿無缺,無生無滅,超越時空,所以佛法是最究極的實在,並非落空。

  印度信佛亡國

  佛法創始于印度,印度亡國,人遂謂印度因信佛亡國,此乃錯誤。佛法在印度沒落已千余年,其國人信婆羅門教(即印度教)、回教爲多,當印度佛教旺盛之時,正是印度阿育王朝最富強之時代,猶如中國唐朝最富強,其時中國佛教亦最盛。印度亡國之日,正是其國佛教極衰微之時期,故我謂印度乃因不信佛而亡國。

  悟道是悟理

  悟道者,明心見性成佛之謂也;悟理者,明白道理之謂也。明白道理並非成佛,悟道是證悟,悟理是解悟,頭腦清楚之人,懂得經教道理,但仍須參禅修行,向心內用功打破無始無明,方能明心見性證悟佛道。故世人常謂“悟道是悟理”者,非也。佛性是絕對的,理是相對的,不能用理字來代表佛性本體,修行不在悟理而在證入佛性本體,了生脫死。宋儒理學便是把相對的理,當做絕對的本體,所以沒有究竟,如果悟道是悟理,則佛法變成理學矣!

  杲日當空,秋月如鏡

  “杲日當空,秋月如鏡”,兩語乃譬喻明心見性之後,真如佛性光明普照也,此境須打破無明窠臼,方能證得。今人每以爲一念不動,心境如海水無波,便是“杲日當空,秋月如鏡”,非也。一念不動,仍是“見聞覺知”之靈性境界,非真如佛性境界也。

  超出無邊識處

  《涅槃經》雲:“超出無邊識處。”無邊識處者,無色界四天之一,無始無明範圍是也,能超過無始無明範圍,便是超出叁界進入佛性境界。今人每誤爲能斷不想之念,便是超出無邊識處,非也。不想之念亦斷,乃于非想非非想處,無色界最後之一天,仍是無始無明範圍,非佛性境界也。

  當淨其意如虛空

  《華嚴經》雲:“若人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意謂明心見性之後,得絕對之“常樂我淨”,六根皆變爲佛性,如《圓覺經.普眼菩薩分》所雲:“眼根清淨者。”《圓覺經》雲:“八萬四千塵勞,一切平等清淨不動。”其理相同。今人誤以爲心中清清淨淨、妄念不生便是佛境界,實爲大錯。心中清清淨淨是阿賴耶識中之淨緣,非佛性也。淨緣一受薰染,妄念複生仍爲染緣,淨而又染,染而又淨,便是生滅輪回;佛性不受薰染,無有生滅輪回,故不同。

  認大乘佛經爲神話

  一般人讀《華嚴經》、《維摩诘所說經》及其他發揮絕對妙理之經典,見其中所語皆詫異莫測,非世間所有,遂疑佛經爲神話或不實之語,甚有目《維摩诘經》、《法華經》爲小說者(胡適認《維摩诘經》是小說,袁子才認《法華經》爲小說),此乃大錯。蓋因法身妙理非言可宣,故借種種喻,以異表其萬一。印度人善說寓言,富于文藝天才,佛徒利用此種特長以說法宣教,蓋亦有之然。佛乃真語者、實語者,絕非神話無稽之談。若讀者系明心見性或已解悟之人,自能領其奧旨,欣悅贊歎也,千萬毋以神話視之,更千萬勿以常理揆之。

  古來成佛唯釋迦一人

  一般人每謂:“古來成佛,只有釋迦一人!”此乃大錯。佛乃覺義,凡人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但能覺悟明心見性,便與諸佛無異。古來祖師證悟如來境界者甚多,皆有事迹語句可考,豈可謂之非成佛耶?《梵網經》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我是已成之佛,汝等是未成之佛。”寒山和尚雲:“嘗聞釋迦佛,親受燃燈記。燃燈與釋迦,只論前後智。”在釋迦佛以前古佛極多,與釋迦佛同時證等覺妙覺者,亦不爲少,釋迦佛爲一大事因緣出世,發明種種方法以引導于衆生,使見性成佛,故釋迦佛之後,成佛者更多。倘謂“古來成佛唯釋迦一人”,則直把釋迦佛當做“上帝”、“天主”矣,使釋迦佛聞此語,必斥其爲外道邪見也。且衆生修行用功,目的在見性成佛耳,如成佛只有一人,余皆無望,則辛苦修持者,果將奚圖耶?

  密在汝邊

  惠明問六祖曰:“上來密語密意外,更有密意否?”祖曰:“汝若返照,密在汝邊。”一般人遂誤謂佛法乃秘密傳授不可告人,此乃大錯。六祖之所謂“密”即佛性是也,凡人皆有佛性,無假外求,故曰:“汝若返照,密在汝邊。”釋迦佛的種種法門,皆爲普度衆生而設,故不但無秘密可言,抑且愈公開愈好,惟恐衆生不能承當耳,豈有不可告人者哉?語雲:“事無不可對人言。”《維摩诘經》雲:“不谄是道場。”釋迦佛雲:“我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何秘密之可雲耶?至若密宗之“叁密加持”,乃受婆羅門神秘作風之影響,又當別論。

  終日吃飯,未曾吃著一粒米

  黃檗禅師《傳心法要》雲:“終日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行,未曾踏著一片地。”此乃悟後境界也。明心見性者,叁身俱足,終日不離一切事,不被諸境惑,行住坐臥,佛性如如,行路吃飯相同無相關耶!今人誤以爲吃飯時,不要執著吃飯,走路時不要執著走路,便是悟道,實屬大錯。夫吃飯時不執著吃飯,則飯菜一定會錯往鼻孔裏送;走路時不執著走路,則一定會跌下糞坑去,安能成佛耶?智門祚禅師雲:“所以道:“若是得的人,道火不燒口,道水不溺身,你每日吃飯,還少得一粒麼?””又古人雲:“終日著衣吃飯,未曾咬著一粒米,未曾挂著一縷線。雖然如此,又須實到此裏始得;若未到此田地,且莫掠虛。”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經雲:“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乃指法身也。法身充滿于世界,無所不在,地獄天宮皆爲淨土是也。人或誤謂佛入地獄者,非也。

  心無罣礙

  心無罣礙者,謂明心見性之後超出叁界,不爲萬法所阻障,得大自在是也。或誤爲不挂念富貴名利、死生禍福,便是心無罣礙,非也。不挂念富貴等等,乃達天之命而已,非了生脫死超出叁界之無罣礙也。

  一塵不染

  人每以爲將妄念斷除幹淨,便是一塵不染,或以爲逃遁深山,遠離紅塵,便是一塵不染,皆非也。一塵不染者,乃真如佛性之中,著一點生死煩惱不得是也。

  印可

  宗門不立文字,惟以心印心。以心印心者,已明心見性之明眼善知識,印證後學心得是也,必須同是證悟,方予印可,故所印者乃佛性真心,非普通見解也。今人彼此俱未明心見性,一語相投便互相印可,徒增我慢習氣,不但無益,是爲修行之礙。大慧禅師所謂“爛冬瓜印子”,不知印壞了多少人的心也。悲乎!

  超出叁界

  超出叁界者,明心見性之後,欲界、色界、無色界皆變爲佛性,無有生死輪回不受後有,故名超出叁界。今之修行人,或逃遁深山遺世獨立,以爲便是超出叁界,只怕臘月卅日到來,閻羅老子不肯相饒耳!或有認爲將思想妄念斷盡、一無所有便是超出叁界,此小乘之見也。思想斷盡入于無色界、無所有處,未出叁界也。

  王英孫,宋季人,所藏有《雪窦和尚卷》雲:

  “有無盡是兩頭話,諸祖因不立言诠。末代兒孫立戶牖,一花五葉天真傳。永嘉雖向曹溪路,畢竟惟聞自己禅。根器警拔誠難遇,鑿透高原始及泉。”(《珊瑚綱》下七六叁)

  寂滅爲樂

  《涅槃經》雲:“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諸行無常者,即十二因緣是也。由無明而至老死,循環返複,生滅無常,故之謂生滅法。要破此生滅法,要先打破無明。十二因緣之無明乃一念無明,一念無明不可破,只有一念無明根本種子,名“無始無明”者,可以打破。無始無明打破,則看見佛性本來無生無滅、常樂我淨,故曰:“生滅滅已,寂滅爲樂。”乃謂打破無始無明,見性成佛之後,無生無滅、自在快樂也。今人誤解此意,有謂諸行無常者,乃謂人有生必有死,生時是無常,死了便寂滅快樂。又有謂一念生滅是無常,把一念斷了便是寂滅爲樂,此乃外道斷常之見也,不宜從。

  叁毒

  叁毒者,貪、瞋、癡是也,乃煩惱之根源。修小乘者斷貪、瞋、癡,修大乘行菩薩道者則不斷,反可用以度生。貪者,貪度衆生,使成佛道;瞋者,呵罵小乘,贊歎大乘;癡者,視衆生爲子。《涅槃經》雲:“我愛一切衆,皆如羅(目+侯)羅。”《華嚴經》:“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乃指不行菩薩道之人而言。若菩薩者,乃“不斷煩惱而入涅槃”,轉叁毒爲叁聚淨戒,轉煩惱爲菩提,以叁毒爲如來種(出《六祖壇經》)者也。

  一念無明不可破

  世尊因普眼菩薩欲見普賢,不可得見,乃至叁度入定遍觀,叁千大千世界,覓普賢不可得,而來白佛。佛曰:“汝謂于靜中叁昧中,起念便見普賢。”普眼于是才起一念,便見普賢向空中乘六牙白象。

  僧肇《無名論》

  僧肇著《涅槃無名論》,以老子“無名天地之始”與佛之“涅槃”並論,實爲大謬。老子之無名乃無始無明也,豈可與涅槃妙心真如實相並論耶?其言曰:“夫涅槃之爲道也,寂寥虛曠,不可以形名得;微妙無相,不可以有心知。超群有以出升,量太虛,而永久隨之,…

《月溪法師語錄(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