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月溪法師語錄(二)▪P13

  ..續本文上一頁弗得其蹤,迎之罔眺其首,六攝不能攝其生,力負無以化其體,眇漭恍惚若存,若往五目莫睹,其容二聽不聞,其響窈窈冥冥,誰見誰曉彌論?靡所不在而獨曳于有無之表。然則言之者,失其真知之者返其愚。有之者,乘其性;無之者,傷其軀。”由此而觀,僧肇明明把無始無明境界當做涅槃境界,認老子“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渺兮冥兮,其中有精”與涅槃同境,實屬大錯。書成更表上于秦主姚興,以希光寵,尤非出家人所宜有之事也。

  《傳燈錄.南泉傳》:“德亘炎問師道:“肇法師甚奇特,道萬物同根,衆生一體。”師指庭前牡丹雲:“大夫,時人見此一株華,如夢相似。””

  《古尊宿語錄.百丈廣錄》雲:“僧肇雲:“菩提之道,不可圖度,高而無上,廣不可極;淵而無下,深不可測。語也,垛生招箭。””

  

  --------------------------------------------------------------------------------

  五、厘述作

  用《老》、《莊》、《周易》道理釋佛經

  佛法以真如實相爲最究極之本體,而《老》、《莊》及《周易》則以無始無明爲最究極之本體,其源不同故宗致各異,已另有文辨之。昔漢明帝時,佛經初傳入中國,簡陋淺缺,學者未能窺其精義所在。迨符秦什師廣譯大乘經論,印度空宗般若思想始入中國,然真如實相之要旨人尚未盡明了,其時適承老莊思想盛極漸衰之際,一班聰慧睿哲之士多去老而歸佛,故佛法獲得迅速之發展。當時一般高僧多先學老莊之說,及其發揮般若性空之理,遂多引用《老》、《莊》、《周易》以爲注腳,每以老子之所謂“無”,用來解釋般若之所謂“空”。“無”之與“空”表面雖若近似,而意義則完全不同。蓋空宗初入中國,一般人尚未完全懂得“空”字之妙義也。老子之“無”即“無極”、“虛無”之義,佛家所謂“無始無明”是也,是一種空洞冥渺境界;而般若之“空”乃第一義“空”,非“虛空”之空、空洞之“空”,而是佛性遍滿虛空、圓滿現成、如如不動、妙用恒沙之義也。老莊之本體既是“虛無”,宇宙萬物不過是由無生有,由有歸無,只好讓它自然流行,不必分別好了,所以老莊變成虛無主義、自然主義。佛法之本體是“真如”,體用具足,欲達“真如”必須修行打破無始無明,故産生六波羅蜜之積極思想,又以真如自性之一體同悲,故産生利己利人之大乘思想,其源不同故,其致各異。然當時學者尚未察此,以“無”與“空”等視而觀,因此兩種根本思想之混淆不清,遂陷一般後學于拖泥帶水之境,千載之下尚無爲之明白指出者,良可慨也。

  《老子》、《莊子》、《周易》叁書,六朝時稱爲“叁玄”,用“叁玄”及儒書以解佛經,謂之“格義”。, 例如一、劉(蟲+孔-子)〈無量義經序〉雲:“玄圃以東,號曰太一;罽賓以西,字爲正覺。希無之與修真,其揆一也。”二、範瞱《後漢書.西域傳》論佛教雲:“詳其清心釋累之訓,空有兼遺之宗,道書之流。”叁、《高僧傳》卷六百雲:“釋慧遠……雁門樓煩人也。……博綜六經,尤善《莊》、《老》……年二十一。……時沙門釋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遠遂往歸之……年二十四,便就講說,嘗有十客聽講,難實相義,往複移時,彌增疑昧,遠乃引《莊子》義爲連類,于是惑者曉然。”四、《高僧傳》卷四有雲:“法雅,河間人。……少長外學,長通經義。……時依門徒,並世典有功,未善佛理,雅乃與康法朗等以經中事數,擬配外書,爲生解之例,謂之“格義”,乃毗浮相昙等,亦辯格義以訓門徒。雅風采灑落,善于樞機,外典佛經,遞互講說。”五、道安〈安般經德序〉雲:“安般(即呼吸或出入息)者,出入也。道之所寄,無往不因,德之所寓,無往不托,是故安般寄息以成守,四禅寓骸以成定也,寄息故有六階之差,寓骸故有四級之別。階差者,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爲;級別者,忘之又忘,以至于無欲也。無爲,故無形而不因;無欲,故無事而不適。無形而不因,故能開物;無事而不適,故能成務。成務者,即萬有而自彼;開物者,使天兼忘我也。彼我雙廢者,寄于唯守也。”(損之又損,是老子忘之又忘、是莊子開物成務、是用(易))。六、吉藏《中觀論疏》卷二有雲:“本無者,未有色法,先有于無,故從無出有,即無在有先,有在無後,故稱本無。”又雲:“釋道安以本無義,謂無在萬化之先,空爲衆形之始,夫人之所滯在未有,若托本無則異想便息。一切諸法本性空寂,故雲:“本無者,與方等經論,什肇山門,故無異也,後故稱本無。””此乃用老子“天地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以解釋道安所立“本無”之義。其實空宗之所謂“本無”即本際之義,本際即本來真際,真如佛性無生無滅是也,與老子之“無”極不同。

  又僧肇《寶藏論》雲:“夫本際者,即一切衆生無礙涅槃之性也。何謂忽有如是妄心及以種種顛倒者?但爲一念迷也。又此一念從一而起,又此一者從不思議起,不思議者即無所起。故經雲:“道始生一,一爲無爲,一生二,二爲妄心,以知一故,即分爲二,二生陰陽,爲動也;以陽爲清,以陰爲濁,故清氣內虛爲心,濁氣外凝爲色,即有心色二法;心應于陽,陽應于動,色應于陰,陰應于靜,靜乃與玄牡相通,天地交合。故所謂一切衆生,皆禀陰陽虛氣而生,是以由一生二,二生叁,叁即生爲法也。”既緣無爲而有心,複緣有心而有色,故經雲:“種種色心,是以心生萬意,色起萬端,和合業因,遂成叁界種子。”夫所以有叁界者,爲以執心爲本,迷真一故,即有濁辱,生其妄氣。心妄氣澄清爲無色界,所謂心也;澄濁現爲色界,所謂身也;敬滓穢爲欲界,所爲塵境也。故經雲:“叁界虛妄不實,唯一心變化。”夫內有一生,即外有無爲;內有二生,即外有二爲;內有叁生,即外有叁界。既內外相應,遂生種種諸法及恒沙煩惱也。”

  道安解“諸法皆空”之義,並非否定現象之存在,而謂一切現象故爲因緣和合所生之範疇,此種由因緣和合而生之萬物之相,乃時刻變化永不休止之範疇,故非萬物之本性,萬物本性爲不變不易之範疇,所以超越人類的認識。如此說法並非錯誤,但既知萬物本性(即真如)爲不變不易、不可認識之範疇,則真實之本性乃無生無滅、非有非無可知矣;而老子之所謂有,乃生于無,有複歸無,一生一滅循環返複,便是生滅輪回之法,既知其由無生有,便是可認識之範疇,夫有無生滅輪回可認識之法,豈可與離有無、不生滅、超輪回、不可以眼根認識之法相提並論耶?此理極明,而諸師不察,深爲惋惜!世尊所據以破外道邪說者,即憑此生滅法與非生滅法一點也。生滅乃起于腦筋揣量妄計,有生滅即有輪回,不能超出叁界,是相對而非絕對;無生無滅,即無輪回,離于腦筋思量計度,超出時空叁界之外,是絕對而非相對也。故老子之“無”是生死本,而般若之“空”是了生脫死之體,不可同日語也。如乎者然後可與談。(叁教向異佛法矣。)

  印度祖師撰集經典認爲佛說

  印度習慣:凡撰集典籍多托名古仙人聖示所造,或國王所製,藉便流通,傳之既久,真僞莫辨。佛經中亦多項托名典籍,見于《大藏經》中者,有《賢愚因緣經》十叁卷、《佛使比丘迦旃廷說法沒盡偈經》、《亦菩薩名亦當盡持經》、《付法藏因緣經》六卷、《達摩多羅禅經》一卷、《禅法要解經》二卷、《佛所行贊經》五卷、《法句譬喻經》四卷、《百喻經》二卷、《法句經》二卷、《迦丁比丘說當來變經》。其他尚多,略舉數種以概其余。閱《大智度論》雲:“如是我聞,中外佛法有五種人說:一者佛自說,二者弟子說,叁者諸天說,四者仙人說,五者他人說,等皆名佛說,然說于衆生有益者,皆是佛說,萬無益者。”

  陳白沙讀佛經入詩

  陳白沙絕句詩雲:“道人本自畏炎炎,一榻香風晝卷簾。無奈華胥留不得,起憑香幾讀《楞嚴》。”又有句雲:“天涯放逐渾閑事,消得《金剛》一卷經。”白沙理學家也,喜讀佛經,既不怕人知道,更形諸歌詩,較之朱晦庵關門讀《黃檗傳心法要》生怕人曉得,其心胸襟相去遠矣。一切可惜者,皆未有讀懂耳。白沙之學以虛無爲根本,清靜爲門戶,晦庵之太極乃誤認無明爲本體,皆生滅法也。《大般涅槃經》謂外道竊佛法,如以醍醐加水,本味盡失,理學家之謂欤。

  蘇東坡以禅悟入詩

  東坡禀性聰慧過人,崇信佛法,修淨土念佛法門,“西方正據”即其所創之念佛方法也。喜與方外交遊,與佛印禅師過從尤密,故東坡于禅宗道理稍解一二,好采禅語入詩,而實未悟道。世或謂其參佛印證悟者,誤也。其有〈遊靈山〉詩雲:“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或作“了”、“總”)不同。不識靈(或作“盧”)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又雲:“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贈澗信長老〉詩雲:“優缽昙花豈有花,問師此曲唱誰家。已從子美得桃竹,不向安期覓棗瓜。燕坐林間時有虎,高眠粥後不聞鴉。勝遊自古兼支許,爲采松脂寄一車。”亦頗可喜,然非悟道語也。

  誤認玄奘法師集藏經

  玄奘法師周遊西域,有十七年,所得大乘經六百五十七部,後譯出佛經七十六部,計一千叁百四十七卷,與姚秦羅什先後相映,厥功偉矣。今之僧徒或謂《大藏經》乃奘師所集者,誤也。中文《大藏經》之集始于宋太祖,後明永樂又刻,書論則紫柏大師所謂刻者也。

  注疏經典應慎重

  古今學者大事未明,見理不徹,便喜探觚注疏經典,曲解佛意,贻誤來者,不可不慎。六朝時有所謂“格義”者,以《老子》、《莊子》、《周易》名“叁玄”道理解釋佛經,以老子之“無”字釋般若佛經之“空”,相隔天淵,不可不知;又有以小乘、中乘宗旨解釋大乘者,亦極舛謬;最誤人者,…

《月溪法師語錄(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