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乃以外道斷常之見解釋佛性,謂真如能起妄念,使真如變爲生滅輪回之法;又如不執著有無真妄、不分別是非善惡,乃外道四句百非道理,是相對的,而誤認爲這樣做便是修行、便可悟道,既然黑白不分、是非不別,豈非愈弄愈糊塗?做個俗人尚須腦筋清楚,方能應付世務,何況說成佛作祖,而可以糊塗出之乎!注經典者,既然糊塗,讀者更要糊塗,實在害人不淺!故又有將佛性比作一面鏡子,無明妄念比作灰塵,灰塵去一點,鏡子亮一點,破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此亦生滅之法。如妄念從外來,則與你無幹,不必破它;如妄念從內出,則如龍潭出水,斷了又生,無法斷除;灰塵除,鏡子亮,灰塵生,鏡子又暗,拭了又生,生了又拭,便是生滅輪回,無有了期。此乃外道道理,學者拿來解釋真如實相佛性,拔舌地獄有分!又有學佛毫無心得,亦欲注疏經典,于是搜羅古人注疏數十種湊集,拉扯成書謂是己作,誤人誤己罪過不淺。故從事著述,應胸中有把握,七通八達,出諸謹嚴,方免罪過。
印度哲人撰譬喻經典
印度人好作幻想撰寓言,寓言者,寓道德教訓于故事、譬喻之中,起源甚古,在《奧義書》中已保存有最古之譬喻。佛教在很早時期,便利用此種形式來宣教,故佛經中寓言成份極多,藉以啓發智慧、唱出真理也,宣教度生之方便也。絕對之理,本非言诠所能表示,不得已而在寓言譬喻中,予以啓示。《楞嚴經》雲:“佛言阿難:“如來今日實言告汝,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又有哲人專集各種佛法譬喻,成爲專書。在中國叁藏中所藏尚多,屬于本生經藏之《六度集經》、《菩薩本生經》等皆是,屬譬喻經者有《百喻經》、《雜譬喻經》、《大莊嚴經》、《撰集百緣經》、《賢愚因緣經》、《雜寶藏經》等都是寓言之作,其他大小乘經典,亦多有寓言故事摻入。一般讀經者每誤認寓言故事爲事實,因而發生迷信之見解或疑團,故讀佛經者對于此點不可不知。參考《龍藏經》目錄,那些經是佛說的,那些經是印度哲人撰的,一看便知。
用佛法解釋《中庸》
憨山大師解《中庸》“天命之謂性”,即佛性在先天一念不起;“率性之謂命”,即佛性起一念落于後天,此乃大錯。佛性不變不易,無所謂先天後天,亦不起念。起念者,乃屬于腦筋之見聞覺知(靈性),非佛性也。儒家誤認無始無明爲生命之源、宇宙之體,“天命之謂性”實際上是指無始無明,無始無明是先天的;“率性之謂命”是一念發作,便是一念無明,一念無明是後天的。先天和後天便是相對,佛性乃絕對者,不可同日而語也。憨山大師于此最緊要之點,未能了解,故常有叁教同源之議論調,若明乎者,則不敢謂叁教爲同源矣。
刪集佛經
宋時王龍舒居士尊弘淨土,曾將《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平等清淨覺經》、《佛說阿彌陀經》四經刪改集湊,成爲《大阿彌陀經》,此實不可。古製佛說者爲經,祖師闡明經理者爲論,解釋論者爲廣論,未聞有擅將佛經刪改湊成經者,不可爲訓也。
閱讀注疏應加揀擇
後人注疏佛經如汗牛充棟,收入《藏經》及《續藏經》中者,何止數千百種。明心見性人所注者,固不背佛之本旨,其未明心見性人所注者,則錯謬百出,玉石雜陳,學者倘不細加揀擇,必爲所誤。故讀《藏經》者甯可多讀本文,勿濫閱注疏,或先請教善知識,擇其確屬可靠者閱之,方免誤人歧途。
未明心見性人語錄
語錄者,古祖師悟道因緣及接引後學之語句也。古時唯明心見性祖師,其後輩方爲收集語錄,以利益後學。後人或未明心見性,亦模仿祖師言句湊成語錄,或法語連篇累牍,魚目混珠,災梨行世,察其語,則多光影門頭,毫無心得,贻誤非淺。出家人修行用功應腳踏實地,末悟謂悟,贻誤何極!凡我佛徒切宜戒之。
文人學佛
古今文人學佛者甚多,乃因文人智慧較一般普通人爲高,故易與佛接近,但真能具有心得者甚少,能明心見性者尤少,乃因文人尋章摘句、撫(舞)文弄墨習氣極深,少能腳踏實地用功夫也。文人之明心見性有事迹可考者,如梁朝傅大士、唐朝裴公美、李通玄、龐蘊、宋朝楊大年、黃魯直、馮濟川、張功甫、李漢老、元朝耶律楚材。至若蘇東坡、尤西堂等輩,乃詞章佛法;姚廣孝、康有爲等是政治佛法;梁啓超是宣傳佛法;章炳麟是老莊佛法;歐陽竟無是學問佛法;胡適之是考據佛法;謝無量、蔣維喬、範古農是編輯佛法;梁漱溟、熊十力是外道佛法。然皆能笃信或重視佛法,亦可佩也。
詩僧畫僧
古來詩僧極多,略可分爲兩類:其一乃明心見性之後,水邊林下,自性流露,發爲詩篇,全在天真,不加一字一句,皆自如來藏中流出,雖名爲詩,實同偈語,如寒山、拾得、石屋、雪峰、中峰等之詩是也。其一爲專以詩爲業,刳心剖腎,使句騁辭,與秀才爭一日之短長,如宋之九僧、清之蒼雪、近代八指頭陀是也,其詩亦自成一格。其余地,其以畫著者,宋有巨然、清代有石濤、八大、石流、漸江、目存,則有所托而逃者也。然其格韻皆高,生修輩以禅入畫故也。绮語本爲十戒之一,出家人以明心見性、度己度人爲本分大事,詩詞書畫本非正務,倘大事已了,藉以排遣歲日未曾不可;若大事未了,終日指句尋章,含毫吹墨,致誤向上大事,則大可不必也。
改佛經爲道經
昔有道士社光庭將《地藏菩薩本願經》改爲《高上玉皇本行集經》,世稱問碧虛撰爲社撰者,即起于此。又有類此者甚多,不勝枚舉,將佛教焰口改爲道教焰口。
以佛法釋老莊
以佛法釋老莊者,古有呂純陽、張叁峰,近世有章太炎。純陽、叁峰遺集,恍惚禅宗語錄,然其語多未能透徹,蓋未能盡得佛家叁昧也。太炎注《道德經》、《南華經》,參以佛理,然未能合,乃因佛以絕對真如爲本體,而老莊乃以相對之無始無明爲體,其源不同,不能互通而無礙也,余另有〈叁教同源辨〉闡明之。
語錄用白話
禅宗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爲綱要,語錄之集,已嫌蛇足。人或謂語錄用白話無文字意味,不能行遠者,此乃大錯。語錄者,爲記錄祖師悟道因緣,以利益後來之學者耳,爲避免因辭害意,故采用白話,使本意易見也,豈亦須學秀才們吊書袋耶?
梁漱溟論佛教
梁漱溟《印度哲學概論》中論佛法與宗教有雲:“西方宗教以科學之發明、哲學之推論,而搖動其根本教理信仰者,使在佛教則絕無其事。“無神論”于彼則涉及上章,于此適符其主張;“進化論”于彼則破其創造之談,于此正可歌取于緣起說中。即假設如科學之雜想,宗教已于斯滅,猶且無與于佛教,以所爲生滅本空之原理,與出生滅之宗旨,無論何時不受變動影響故。一般宗教所以不能圖存者,以彼之教化不複適于現代思潮,即現代思想已通過之,其詘抑人之已性,正爲漸成長之人,所不能止。而佛之教化任思想界變遷已涉地步,只其中無由想過,其爲己性過量之發揮,但念非過量英豪不能承當,無所謂詘抑,使不能堪也。佛法之實體,雖在無盡之未來可以無變,即是無時而變佛法之權用,即方便,教則不待至今日而已,屬變不一,即是無時不可變。方便教之所說多關涉世間,在當時既出于因緣,襲本土之俗傳,在今日即不妨符順今日世界之通義,在將來又不妨符順將來世界之通義。初無關乎根本教理,則何以爲佛法者固猶是也,此與亦不可期諸通常諸宗教者。”此語極有見地,然佛法所以不詘抑人之己性,及不爲世界潮流乃所思過者,其關而世界潮流,乃思想變遷之産物,則何由能過耶?人性亦然,佛法已達何在,梁氏未能明白指也。蓋佛法乃達于極,極之實在者也,最極之境無能過者,思想不能及也;究極實性,任靈性如何發揮終不能到,故無所詘抑也。
普庵咒
〈普庵咒〉者,乃宋時普庵禅師(幹道五年,江西人,事見《續指月錄》)住山中,聞山泉滴瀝聲,依其聲調造成咒語,朝朝自誦,人或學之,名〈普庵咒〉,非佛、菩薩所傳也。後人編入《禅門口誦》中,亦不解何意?佛傳咒語義爲總持,乃佛經之精華也,〈普庵咒〉究有何功德而獲人信仰,如此異哉?
周濂溪《太極圖說》
宋儒理學開山祖周濂溪《太極圖說》乃以道“先無後有”爲基礎,配以《易》陰陽五行之理,以說明宇宙萬物化生循環返複之體系者也。“無極而太極”者,蓋與老子之“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以及“無爲而無不爲”同旨。儒家本只說“太極”,“無極”乃道家之說,《老子.知雄章》“複歸于無極”、《莊子.大宗師》篇“撓桃無極”、〈刻意〉篇“澹然無極”、〈在宥〉篇“遊于無極之野”。《道藏》中有《太極先天圖》,相傳出自道家之陳圖南。周子曾師事鶴林寺僧壽崖,得《太極先天圖》,遂加以修改以建立理學體系,其圖見次頁:
照佛的看法,無極者,無始無明是也;太極者,一念無明是也。何以言之無極本無,而能生有,一念已生便是太極,念有靜動,便分陰暢,陰陽分而兩儀立,變合而生五行,二五之精妙合而有幹男坤女,二氣五行,萬物化生,萬物複歸于五行,五行歸于陰陽,陰陽歸于太極,太極歸于無極,一降一升,循環返複,便是輪回生滅之法,起于無明,入于無明,如佛學家之十二因緣然。十二因緣只是說無始無明與一念無明之輪回作用,換言之,即是腦筋思想作用,不能說明佛性作用也。佛性超于輪回生滅,無因無緣,不動不靜,本來無生,故無滅,本來無有,故無無,有無生滅皆腦筋相對作用,與真如本體無關也。《太極圖說》謂無極能生太極,太極又生陰陽萬物,因其有生,故有滅,有生滅便有輪回,有輪回便非絕對者,故知無極太極之理,乃憑見聞覺知觀察宇宙變幻之現象而建立假設者,凡觀察之所能及,決非絕對本體也。絕對真如本體“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既不可用思想去測度,亦不可用語言來表現,只有直接證入者,方能知之,能證入者,則無輪回生死矣,故名“見性成佛”。成佛之後,…
《月溪法師語錄(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