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乃以外道断常之见解释佛性,谓真如能起妄念,使真如变为生灭轮回之法;又如不执着有无真妄、不分别是非善恶,乃外道四句百非道理,是相对的,而误认为这样做便是修行、便可悟道,既然黑白不分、是非不别,岂非愈弄愈糊涂?做个俗人尚须脑筋清楚,方能应付世务,何况说成佛作祖,而可以糊涂出之乎!注经典者,既然糊涂,读者更要糊涂,实在害人不浅!故又有将佛性比作一面镜子,无明妄念比作灰尘,灰尘去一点,镜子亮一点,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此亦生灭之法。如妄念从外来,则与你无干,不必破它;如妄念从内出,则如龙潭出水,断了又生,无法断除;灰尘除,镜子亮,灰尘生,镜子又暗,拭了又生,生了又拭,便是生灭轮回,无有了期。此乃外道道理,学者拿来解释真如实相佛性,拔舌地狱有分!又有学佛毫无心得,亦欲注疏经典,于是搜罗古人注疏数十种凑集,拉扯成书谓是己作,误人误己罪过不浅。故从事著述,应胸中有把握,七通八达,出诸谨严,方免罪过。
印度哲人撰譬喻经典
印度人好作幻想撰寓言,寓言者,寓道德教训于故事、譬喻之中,起源甚古,在《奥义书》中已保存有最古之譬喻。佛教在很早时期,便利用此种形式来宣教,故佛经中寓言成份极多,藉以启发智慧、唱出真理也,宣教度生之方便也。绝对之理,本非言诠所能表示,不得已而在寓言譬喻中,予以启示。《楞严经》云:“佛言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又有哲人专集各种佛法譬喻,成为专书。在中国三藏中所藏尚多,属于本生经藏之《六度集经》、《菩萨本生经》等皆是,属譬喻经者有《百喻经》、《杂譬喻经》、《大庄严经》、《撰集百缘经》、《贤愚因缘经》、《杂宝藏经》等都是寓言之作,其他大小乘经典,亦多有寓言故事掺入。一般读经者每误认寓言故事为事实,因而发生迷信之见解或疑团,故读佛经者对于此点不可不知。参考《龙藏经》目录,那些经是佛说的,那些经是印度哲人撰的,一看便知。
用佛法解释《中庸》
憨山大师解《中庸》“天命之谓性”,即佛性在先天一念不起;“率性之谓命”,即佛性起一念落于后天,此乃大错。佛性不变不易,无所谓先天后天,亦不起念。起念者,乃属于脑筋之见闻觉知(灵性),非佛性也。儒家误认无始无明为生命之源、宇宙之体,“天命之谓性”实际上是指无始无明,无始无明是先天的;“率性之谓命”是一念发作,便是一念无明,一念无明是后天的。先天和后天便是相对,佛性乃绝对者,不可同日而语也。憨山大师于此最紧要之点,未能了解,故常有三教同源之议论调,若明乎者,则不敢谓三教为同源矣。
删集佛经
宋时王龙舒居士尊弘净土,曾将《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平等清净觉经》、《佛说阿弥陀经》四经删改集凑,成为《大阿弥陀经》,此实不可。古制佛说者为经,祖师阐明经理者为论,解释论者为广论,未闻有擅将佛经删改凑成经者,不可为训也。
阅读注疏应加拣择
后人注疏佛经如汗牛充栋,收入《藏经》及《续藏经》中者,何止数千百种。明心见性人所注者,固不背佛之本旨,其未明心见性人所注者,则错谬百出,玉石杂陈,学者倘不细加拣择,必为所误。故读《藏经》者宁可多读本文,勿滥阅注疏,或先请教善知识,择其确属可靠者阅之,方免误人歧途。
未明心见性人语录
语录者,古祖师悟道因缘及接引后学之语句也。古时唯明心见性祖师,其后辈方为收集语录,以利益后学。后人或未明心见性,亦模仿祖师言句凑成语录,或法语连篇累牍,鱼目混珠,灾梨行世,察其语,则多光影门头,毫无心得,贻误非浅。出家人修行用功应脚踏实地,末悟谓悟,贻误何极!凡我佛徒切宜戒之。
文人学佛
古今文人学佛者甚多,乃因文人智慧较一般普通人为高,故易与佛接近,但真能具有心得者甚少,能明心见性者尤少,乃因文人寻章摘句、抚(舞)文弄墨习气极深,少能脚踏实地用功夫也。文人之明心见性有事迹可考者,如梁朝傅大士、唐朝裴公美、李通玄、庞蕴、宋朝杨大年、黄鲁直、冯济川、张功甫、李汉老、元朝耶律楚材。至若苏东坡、尤西堂等辈,乃词章佛法;姚广孝、康有为等是政治佛法;梁启超是宣传佛法;章炳麟是老庄佛法;欧阳竟无是学问佛法;胡适之是考据佛法;谢无量、蒋维乔、范古农是编辑佛法;梁漱溟、熊十力是外道佛法。然皆能笃信或重视佛法,亦可佩也。
诗僧画僧
古来诗僧极多,略可分为两类:其一乃明心见性之后,水边林下,自性流露,发为诗篇,全在天真,不加一字一句,皆自如来藏中流出,虽名为诗,实同偈语,如寒山、拾得、石屋、雪峰、中峰等之诗是也。其一为专以诗为业,刳心剖肾,使句骋辞,与秀才争一日之短长,如宋之九僧、清之苍雪、近代八指头陀是也,其诗亦自成一格。其余地,其以画著者,宋有巨然、清代有石涛、八大、石流、渐江、目存,则有所托而逃者也。然其格韵皆高,生修辈以禅入画故也。绮语本为十戒之一,出家人以明心见性、度己度人为本分大事,诗词书画本非正务,倘大事已了,藉以排遣岁日未曾不可;若大事未了,终日指句寻章,含毫吹墨,致误向上大事,则大可不必也。
改佛经为道经
昔有道士社光庭将《地藏菩萨本愿经》改为《高上玉皇本行集经》,世称问碧虚撰为社撰者,即起于此。又有类此者甚多,不胜枚举,将佛教焰口改为道教焰口。
以佛法释老庄
以佛法释老庄者,古有吕纯阳、张三峰,近世有章太炎。纯阳、三峰遗集,恍惚禅宗语录,然其语多未能透彻,盖未能尽得佛家三昧也。太炎注《道德经》、《南华经》,参以佛理,然未能合,乃因佛以绝对真如为本体,而老庄乃以相对之无始无明为体,其源不同,不能互通而无碍也,余另有〈三教同源辨〉阐明之。
语录用白话
禅宗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为纲要,语录之集,已嫌蛇足。人或谓语录用白话无文字意味,不能行远者,此乃大错。语录者,为记录祖师悟道因缘,以利益后来之学者耳,为避免因辞害意,故采用白话,使本意易见也,岂亦须学秀才们吊书袋耶?
梁漱溟论佛教
梁漱溟《印度哲学概论》中论佛法与宗教有云:“西方宗教以科学之发明、哲学之推论,而摇动其根本教理信仰者,使在佛教则绝无其事。“无神论”于彼则涉及上章,于此适符其主张;“进化论”于彼则破其创造之谈,于此正可歌取于缘起说中。即假设如科学之杂想,宗教已于斯灭,犹且无与于佛教,以所为生灭本空之原理,与出生灭之宗旨,无论何时不受变动影响故。一般宗教所以不能图存者,以彼之教化不复适于现代思潮,即现代思想已通过之,其詘抑人之已性,正为渐成长之人,所不能止。而佛之教化任思想界变迁已涉地步,只其中无由想过,其为己性过量之发挥,但念非过量英豪不能承当,无所谓詘抑,使不能堪也。佛法之实体,虽在无尽之未来可以无变,即是无时而变佛法之权用,即方便,教则不待至今日而已,属变不一,即是无时不可变。方便教之所说多关涉世间,在当时既出于因缘,袭本土之俗传,在今日即不妨符顺今日世界之通义,在将来又不妨符顺将来世界之通义。初无关乎根本教理,则何以为佛法者固犹是也,此与亦不可期诸通常诸宗教者。”此语极有见地,然佛法所以不詘抑人之己性,及不为世界潮流乃所思过者,其关而世界潮流,乃思想变迁之产物,则何由能过耶?人性亦然,佛法已达何在,梁氏未能明白指也。盖佛法乃达于极,极之实在者也,最极之境无能过者,思想不能及也;究极实性,任灵性如何发挥终不能到,故无所詘抑也。
普庵咒
〈普庵咒〉者,乃宋时普庵禅师(干道五年,江西人,事见《续指月录》)住山中,闻山泉滴沥声,依其声调造成咒语,朝朝自诵,人或学之,名〈普庵咒〉,非佛、菩萨所传也。后人编入《禅门口诵》中,亦不解何意?佛传咒语义为总持,乃佛经之精华也,〈普庵咒〉究有何功德而获人信仰,如此异哉?
周濂溪《太极图说》
宋儒理学开山祖周濂溪《太极图说》乃以道“先无后有”为基础,配以《易》阴阳五行之理,以说明宇宙万物化生循环返复之体系者也。“无极而太极”者,盖与老子之“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以及“无为而无不为”同旨。儒家本只说“太极”,“无极”乃道家之说,《老子.知雄章》“复归于无极”、《庄子.大宗师》篇“挠桃无极”、〈刻意〉篇“澹然无极”、〈在宥〉篇“游于无极之野”。《道藏》中有《太极先天图》,相传出自道家之陈图南。周子曾师事鹤林寺僧寿崖,得《太极先天图》,遂加以修改以建立理学体系,其图见次页:
照佛的看法,无极者,无始无明是也;太极者,一念无明是也。何以言之无极本无,而能生有,一念已生便是太极,念有静动,便分阴畅,阴阳分而两仪立,变合而生五行,二五之精妙合而有干男坤女,二气五行,万物化生,万物复归于五行,五行归于阴阳,阴阳归于太极,太极归于无极,一降一升,循环返复,便是轮回生灭之法,起于无明,入于无明,如佛学家之十二因缘然。十二因缘只是说无始无明与一念无明之轮回作用,换言之,即是脑筋思想作用,不能说明佛性作用也。佛性超于轮回生灭,无因无缘,不动不静,本来无生,故无灭,本来无有,故无无,有无生灭皆脑筋相对作用,与真如本体无关也。《太极图说》谓无极能生太极,太极又生阴阳万物,因其有生,故有灭,有生灭便有轮回,有轮回便非绝对者,故知无极太极之理,乃凭见闻觉知观察宇宙变幻之现象而建立假设者,凡观察之所能及,决非绝对本体也。绝对真如本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既不可用思想去测度,亦不可用语言来表现,只有直接证入者,方能知之,能证入者,则无轮回生死矣,故名“见性成佛”。成佛之后,…
《月溪法师语录(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